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父親是促成女孩人生成功的動力

父親是促成女孩人生成功的動力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世界著名政治家,三次蟬聯首相,以“鐵娘子”而聞名於世。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居功甚偉。

父親是促成女孩人生成功的動力

她的父親羅伯茨是英國格蘭文森小城一家雜貨店的店主,在經商的同時,積極投身於公益事業和教會活動,在小城的政界中頗有聲望與號召力。在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結婚前的名字)5歲生日時,父親送給她一段話作爲禮物:“孩子,你要記住,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見,用自己的大腦來判斷事物的是非,千萬不要人云亦云啊。這是爸爸送給你的人生箴言,是爸爸給你的最重要的生日禮物!”父親還曾諄諄教誨她:“瑪格麗特,決不要去做或想那些平常的事情,因爲人們早已經做過了。打定主意做你自己想要做的事,並設法說服人們遵循你的方式。”

父親一直向她灌輸的思想是:“永遠坐第一排。”哪怕是坐公交車、聽講座,父親都要求女兒坐在第一排,以此來培養她的領袖氣質。

正是父親羅伯茨不斷的激勵和指引,使瑪格麗格從一個普通的女孩成長爲叱吒風雲的政治家“撒切爾夫人”。1979年5月,撒切爾夫人作爲英國女首相搬進唐寧街10號時說:“我的一切成就都歸功於我父親羅伯茨先生對我的教育和培養。”

著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自傳中也把自己的許多成功和價值觀念歸功於她的父親:“他教我思考的重要性,以及保持個人目標的重要性……對女性來說,既致力於純粹的善又致力於純粹的智力活動是無可厚非的……這些都是父親教給我的。”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那些成爲全國公認的大公司總裁或分公司總裁的女性們,她們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與她們的父親有着非常緊密的聯繫。

傳統上,作爲男性的父親對職業有着更爲深厚的瞭解,因此在女孩的學業和事業發展上,父親發揮着獨特的價值。

我(孫雲曉)不妨談談自己的切身體驗。

當孩子面臨重大問題,比如升學、選擇職業時,往往能看出父母視角、眼界的不同。1995年,我女兒小帆臨近小學畢業,老師通知學生父母去學校開會,內容是畢業考前動員。

坐在狹小的椅子上,我發現這個會簡直像是生死大戰動員會。現實明擺着,想讓孩子將來上大學嗎?那似乎就意味着要讓孩子上重點中學,可上重點中學不容易,前三名纔有希望。一個班50多個學生,考前三名談何容易?那就準備錢吧,當時的行情好像是區重點中學5萬元,市重點中學8萬元。不過考分太低了,5萬、8萬也不行!可是,花了高額學費,進了重點中學的門,孩子又會是怎樣的心理感受呢?會不會如坐鍼氈、四面楚歌?

果然,女兒表示不願去重點中學活受罪,提出要報考一所非重點的中學。這是一所面向全北京招生的日語特色學校,提前招生和錄取。妻子立即表示反對,她是北京大學日語專業畢業的,一直與日語打交道。她認爲學日語天地太窄,將來發展空間受限制,還是主張女兒力爭進入重點中學,學習英語。妻子的擔心不無道理,學任何小語種都會受到某些限制。

於是,女兒選擇什麼中學成了我家的爭論焦點。我的觀點:第一,將有關信息告訴女兒,然後尊重女兒自己的選擇;第二,發揮優勢,先生存後發展。女兒學日語固然面兒窄一些,但可與母親用日語對話,加上那所日語中學對外交流多,會比學英語進步更快、機會更多、生存能力更強。

爭論的結果是女兒輕鬆地考入了那所日語特色中學,免去了升初中的大考之苦,也免去了升高中的考試壓力。女兒在中學6年,總的說來是輕鬆愉快的,成績處於積極向上的狀態。所以,我認爲當時的堅持是對的。

最難以忘懷的是,女兒接待了3批日本女中學生在我們家住宿,她也到日本中學生的家裏住過兩個暑假。經歷了豐富多彩的體驗和獨立生活的鍛鍊,女兒不但日語水平提高迅速,獨立性與合作能力也顯著增強。

女兒沒有進過名牌小學和重點中學,課外時間也很少參加各種補習班或特長班。我比較重視讓女兒養成讀書與寫作的習慣,鼓勵她積極參加學校的小記者活動。在我看來,當記者接觸人多,要學會分析複雜的現象,有助於提高獨生子女的社會適應能力。因爲我當過多年記者,這對女兒的影響也比較大。結果,女兒成爲了一個優秀的小記者,並且夢想成爲專業記者。

爲了實現自己的記者夢,女兒特別勤奮地學習,考入了她理想中的復旦大學。她說,她喜歡讀復旦,也喜歡上海這座城市。

從復旦大學畢業後,女兒如願以償,成爲《中國新聞週刊》的記者。由於業績較爲突出,5年後她被評爲資深記者。2010年,她受中國新聞社的委派,擔任長駐日本記者。顯然,懂日語是她的特別優勢。在日本發生特大地震、海嘯與核輻射的巨大災難面前,女兒一直堅守在最前線,發出一系列獨家報道,因此榮獲了中國新聞社社長特別獎。

由此看來,女兒的選擇是對的,我的堅定支持也是對的。

在學業和職業發展上,父親之所以發揮着更大的作用,這與父愛的獨特性密不可分。母愛往往是無條件的,而父愛往往是有條件的,父愛經常是作爲一種對女孩良好行爲舉止的獎勵而出現的。爲了贏得這種獎勵,女兒必須努力,這推動了女兒學業和事業的進步。

道格拉斯·杜內等人通過研究發現,與父親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具有較高的教育期望,並且在自然科學、數學、語文和歷史等標準化成就測驗中比那些只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的女孩獲得更高的分數。約翰·斯納裏的研究表明,具有上進心的女性,往往可以從她們在青少年時期與父親的密切關係中覓得根源。他認爲,正是父親積極地參與到女兒生活當中,才促使她們有能力實現與母親的分離,並建立起通向外部世界的道路。

在心理學上,父親經常被看作孩子掙脫對母親過度依戀的關鍵力量。父親是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的橋樑,父親的存在與鼓勵是孩子獨立性發展的基礎。著名女性心理學家卡羅爾·吉利根認爲,男女兩性與他人的聯繫方式截然不同,女性往往側重於聯繫,男性往往側重於分離。父親往往鼓勵孩子的自由探索,而母親往往傾向於過度保護。作爲男性,父親更傾向於鼓勵孩子的自主與獨立。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