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拿孩子跟“人家的孩子”對比時,最致命在哪?

拿孩子跟“人家的孩子”對比時,最致命在哪?

來源:育娃網    閱讀: 7.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上週跟朋友吃飯,旁邊坐着父子倆。“你看看,人家某某爲啥奧數學得那麼好?”“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學習多自覺!”“我同事女兒的鋼琴都過8級了,你怎麼就沒人家厲害呢!”……一頓飯下來,耳邊淨是那位父親對兒子的數落。那拿孩子跟“人家的孩子”對比時,最致命在哪?

這樣的場景似曾相識,想起小時候,總有一種人在我們的生活裏閃來閃去,他們叫“人家的孩子”。“人家的孩子”永遠比你乖、比你努力刻苦、比你成績好……而你,好像再怎麼努力,也追不上 “人家的孩子”。

如今,被這個“人家的孩子”一直打敗的你,或許也有了自己的孩子,那麼,你是不是也會拿同樣的話來教育他呢?

拿孩子跟“人家的孩子”對比時,最致命在哪?

我們爲什麼需要“人家的孩子”?

前陣子,看湖南衛視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有一集,黃磊、何炅在小山村的蘑菇屋接待宋丹丹和兒子巴圖。節目剛開始,一派和樂融融的感覺,沒多久,就有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因爲宋丹丹一直在損兒子巴圖。比如當大華爲大家做了早餐,宋丹丹卻不滿地對巴圖說:我生了一個廢物,啥都不會幹,你看看人家……

因爲宋丹丹這句話,很多名爲“人家的孩子”的帖子在網上走紅,網友除了替巴圖抱不平,還紛紛吐槽“人家的孩子”是自己多年的敵人,因爲自己就是一路被他們“比”着長大的。旁觀這些吐槽的口水戰時,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爲什麼當初自己的父母總愛搬出“人家的孩子”來教育我?而爲人父母后的我,時不時爲什麼也會不自覺那麼做呢?

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班杜拉教授做過一個實驗。

他給三組孩子播放一個影片:影片的前半段是一個人對着一個充氣玩偶拳打腳踢;影片後半段,A組孩子看到這個人受到懲罰,B組孩子看到這個人獲得獎勵,C組孩子則沒看到這個人有任何好或壞的結局。

影片結束,實驗者把孩子帶到另一個房間,房間有很多玩具,同樣有一個充氣玩偶擺在顯眼處。孩子玩了陣子,結果發現,A組孩子對玩偶表現出粗暴的行爲次數最少,B組最多,C組居中。

根據實驗,班杜拉提出一個學習的論斷:“孩子通常會經由觀察別人的行爲,以及行爲的後果(獎勵或處罰),間接學習到是否要表現某一個行爲。”這個間接學習的過程,被稱爲模仿,而模仿的對象則被稱爲榜樣。

說到這,或許就明白了,不管是宋丹丹,還是大多人的父母,他們之所以在教育我們時,愛搬出“人家的孩子”,其實是心裏的一種投射。他們認爲自己的孩子與自己的理想中還有差距,所以希望給孩子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借榜樣的形象,讓孩子意識到差距,懂得進步,從而也擁有同樣的能力或素質。

盲目的比較,是錯誤的開始

可事實上,這種方法真能使孩子懂得差距和進步嗎?

《我是演說家》第二季節目,有個選手講了自己成長中的一個小故事:爲了過一個快樂的暑假,有一次我把隔壁家那個經常被爸媽拿來跟我比的傢伙叫過來,乞求他能不能看書別看那麼晚,說服他能不能在考試做錯幾道題別考那麼高分……可惜人家不答應,於是我狠狠把那個傢伙揍了一頓。”

爲什麼我們不僅不學習榜樣,反而對父母爲我們樹立的榜樣充滿反感?

這個選手在場上告訴評委自己的心聲:

“從小學起,父母就愛拿我和別人比較。只要我背不出一首詩,他們就嫌棄你不如隔壁家的某某古詩背得好;我考試成績只要稍差一點,他們就會數落你沒隔壁家的某某爭氣、有出息……

一開始我當然生氣,因爲自己的父母老說人家孩子好,明擺着是不喜歡我。後來被說多了,就覺得討厭,討厭那個老讓自己捱罵的人,也討厭父母這種‘只管比不管教’的做法!”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

第一,每次問題發生,“人家的孩子”就出現了,在他的對比下,孩子的問題被放得更大,被罵得更慘;

第二,父母不斷變換“人家的孩子”,一下這個隔壁家,一下那個隔壁家,讓孩子老追不上。榜樣沒個準,就失去了被學習、被模仿的意義;

第三,父母老拿“人家的孩子”來否定、打擊孩子,卻不告訴孩子要怎樣學,這讓彼此間更像是一種職場的上下級關係,而不是一種教育的關係。

以前,金星在節目中說過一句話:“對家長來說,只管罵不管教的教育都是耍流氓!” 事實上,每一次父母這種“只管比不管教”的做法,都只會加深對自己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傷害,會讓孩子一次次感到自己技不如人,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重要。

我有個男性的朋友,是一家名企的策劃總監,看起來精明能幹,奇怪的是,他一直對自己不滿意,覺得自己哪哪都不如人。

爲此,他的愛情常不如意。因爲自卑,他變得過分用心,害怕,謹慎,總想自己做不好就會被對方討厭,被嫌棄……

爲什麼這樣?他心裏一直有一個聲音在戳他:“你看看你,你怎麼不如人家!”記事起,他媽對他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句話。這個聲音,在他的耳畔嗡了二十多年。

這或許是我們很多人現在會出現的狀況。于丹說:“每個自卑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故事。”的確,想想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的指責、評判,尤其是比較,讓自己變得多不開心,這樣的教育爲什麼還要在自己孩子身上重蹈覆轍呢?也許,你隨口一句“你怎麼就不如人家……”發泄了自己當時的情緒,殊不知在孩子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陰影。

拿孩子跟“人家的孩子”對比時,最致命在哪? 第2張

如何爲孩子樹立榜樣?

成功路上,不否認,每個孩子都應有一個榜樣,學習他、分析他、模仿他,直到追上他或超過他,可世界潛能大師安東尼羅賓說:“你只有發自內心去欣賞榜樣,只有堅信榜樣身上的優點會在自己的身上被複制,堅信榜樣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這種相信纔會產生力量,而榜樣的優點纔會在自己身上出現。”按這個說法,父母爲孩子樹立榜樣,如果只會讓孩子反感、厭煩,那麼效果必然不如人意。

那麼,我們該如何引導,才能讓別人家的孩子成爲自己孩子學習的榜樣呢?

首先,別否定孩子所有的行爲,也別盲目肯定“人家的孩子”所有的行爲,要明確榜樣身上值得學習的地方是在孩子能力可以學習的範圍內的。就好比,你不能要求一個性格文靜的孩子唱歌跳舞跑步打球樣樣都很厲害,你也不能要求一個對數字、邏輯推理不感冒的孩子能把數學學得有多出色……

我一個高中同學,他讀書時酷愛文學,語文學得很厲害,可他有個要命的短板——數學學不好。偏偏他父母是個嚴厲的人,常拿他和別人比,尤其是數學。比來比去,數學成績越比越差,高考時,語文更是考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低分,導致他只上了一個普通的二本院校。可見,盲目比較,只會給孩子帶來挫折感。

其次是創造機會,讓孩子接近榜樣,指導他觀察榜樣的態度、行爲和處事風格,這樣才能使孩子對榜樣產生一種清晰的感受,而不只是一味從你口中聽到榜樣模糊的存在。

陸毅帶女兒貝兒參加《爸爸去哪兒》,貝兒每次看到多多照顧那條叫乖乖的小狗時,陸毅都會在一旁跟貝兒解說多多身上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要貝兒如何去學……

節目結束後,陸毅透露,貝兒最喜歡的人就是多多,因爲她覺得多多有愛心,覺得她好溫暖好善良。跟着多多,貝兒也成長了不少。

“人家的孩子”都是種傷害嗎?未必。

比爾·蓋茨的爸爸早些年出了本他是如何教育兒子的書,我把這書讀了一遍,記住了一句話:“作爲父母,你什麼都可以對孩子做,只有一件事不能對孩子做,就是貶低孩子。”

所以,希望父母在拿“人家的孩子”來鞭撻自己孩子時,也能多讚美自己孩子,多欣賞他,多鼓勵他,和他聊聊天,流露支持、接納的眼神,給予他溫暖和愛的懷抱……這纔是孩子一生愛的源泉和成長動力。

要知道,孩子成長的路上不需要貶損,愛的鼓勵能讓他未來的路變得更美好。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