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疾病 > 泌尿生殖 > 2/3女嬰出生就有宮頸糜爛嗎

2/3女嬰出生就有宮頸糜爛嗎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般來說,宮頸糜爛一般只會發生在成年女性身上,據說一出生的女嬰也容易發生宮頸糜爛,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還聽說2/3女嬰出生就有宮頸糜爛,這是真的嗎?本文就來解答這些相關問題,一起來了解下吧。

2/3女嬰出生就有宮頸糜爛嗎

所謂"糜爛"並不是真的糜爛;沒有症狀的宮頸"糜爛"其實是不需要治療的。

只要上網搜索中文相關醫學信息,看到的都是"宮頸‘糜爛’不可以掉以輕心,可以由輕而重,最終好像要變成癌症,奪人性命"。難怪,各種治療宮頸"糜爛"的廣告層出不窮,各種高科技爭相登場,什麼CoMi光子修復術,什麼STG高頻電波,什麼HIFU聚焦超聲刀,什麼德國LEEP術,讓人覺得似乎非捱上那麼一刀不足以顯示自己跟上了現代醫學的微創外科形勢。

而如果用宮頸"糜爛"的英文(Cervical Erosion)進行搜索,你會發現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

  原來宮頸"糜爛"不是病,還用不着治療,宮頸"糜爛"也根本不會變成宮頸癌。

  一出生就"糜爛"?

如果允許醫生檢查嬰兒的宮頸,將會發現很大一部分女嬰一出生時就有宮頸"糜爛"!而且,出生時宮頸"糜爛"率能達到2/3,以後逐漸降到1/3。跟女嬰相對的是絕經期後的婦女,她們基本上就沒有宮頸"糜爛"。

因爲宮頸"糜爛"跟人體的激素狀態有關,出生時嬰兒受母體激素的影響;而絕經之後,體內激素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正是這些變化,促使了宮頸的變化,這種變化是生理性的。

上述所謂宮頸"糜爛",指的是子宮頸暴露於陰道中的表面潮紅溼潤,正常的多層鱗狀上皮爲單層柱狀上皮取代,可以透過上皮看到上皮下的血管,所以呈現紅色,顯得好像局部"爛"掉了一樣。在很早以前,古醫家認爲那是鱗狀上皮腐蝕壞掉了,被簡單的柱狀上皮取代,故而稱之爲"糜爛"。

現代醫學對宮頸"糜爛"的認識並不幼稚,隨例翻翻百年前的婦科教科書,都能看到作者對宮頸"糜爛"的正確理解與描述。原來所謂"糜爛"並不是真的糜爛,而是柱狀上皮在宮頸的異位,也因此,在學界一種普遍的看法認爲,宮項糜爛是不適當的術語,而應該代之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早在百年前,醫生就認識到,沒有症狀的宮頸"糜爛"是不需要治療的。

因此,所謂宮頸糜爛,就是在女性體內激素激增時候(剛出生時、月經來潮時、受孕時)發生的正常"應激"反應。在成年女性中,宮頸糜爛的發生率極高,達到1/3左右,而累計一生髮生宮頸"糜爛"的機率,可能超過50%。

相應地,人體在這種情況下又具有天然的恢復正常結構的趨勢,也就是說,宮頸"糜爛"會"自愈",一年內自愈率爲45%,暴露在陰道里的表面會被鱗狀上皮取代。這一個過程耗時較長,短者數月,長者數年。

  治不治?有無症狀是關鍵

宮頸"糜爛"是否需要治療,取決於是否有症狀,沒有症狀的宮頸"糜爛"是絕對不需要治療的,更不要說開刀了。北京大學醫院的劉春蘭醫生等人在2010年發表的研究也顯示所謂的糜爛分級跟細菌感染也沒有關係。

沒有症狀就不需要治療,在有症狀的婦女中,針對衣原體感染進行排查,使用陰道鏡對潛在的增生進行細胞學檢查,都有一定的臨牀價值,如果性伴侶有艾滋病,則需要考慮進行治療。

國內醫生往往提供一系列的糜爛原因,包括清潔衛生習慣、性生活以及慢性宮頸炎。這些因素似是而非,在宮頸"糜爛"的成因上作用不大,無非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在學術界廣爲認可的原因有二,一是生產過程對宮頸的破壞損傷,二是服用口服避孕藥造成的激素狀態改變。歸根結底,是柱狀上皮在激素的作用下增生能力超過鱗狀上皮所致。

如果有相關症狀,難以忍受,而宮頸"糜爛"多年不愈,則需要考慮進行治療,治療的最常見方式是手術破壞柱狀上皮,以此激發附近的上皮增生覆蓋損傷部位,從而加速自愈過程。

破壞柱狀上皮不外乎通過灼燒與冷凍兩種方式。所謂超聲、微波、電波、LEEP、激光等都是利用灼燒的方式進行破壞。無論是哪種方式,破壞柱狀上皮的手術都是微創或者輕創手術,是極爲簡單的。手術方式的優劣,不在於哪種方式治癒率更高,而在於哪種方式併發症最少,即使從併發症角度比較,優勢都不明顯,最終取決於哪種方式更划算。

傳染病
呼吸系統
出生疾病
消化系統
皮膚五官
口腔疾病
泌尿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