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醫生說的肌張力到底是啥?教你自測寶寶肌張力是否正常!

醫生說的肌張力到底是啥?教你自測寶寶肌張力是否正常!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什麼是肌張力?如果孩子的肌張力不好,那該怎麼辦呢?醫生說的肌張力到底是啥?教你自測寶寶肌張力是否正常!你學會了嗎?

說到肌張力這個詞,相信大多數家長都不陌生,因爲帶寶寶體檢時經常能聽到醫生說:“你家孩子肌張力比較高”或者“這孩子肌張力有點低”。那麼肌張力到底說的是什麼?過高或過低真如網上所說是“腦子有問題”嗎?

什麼是肌張力?

肌張力並不是寶寶有沒有力量的代名詞,它指的是肌細胞相互牽引產生的力量,肌肉靜止鬆弛狀態下的緊張度。

肌張力是維持身體各種姿勢以及正常運動的基礎,並表現爲多種形式。正常情況下,我們每個人的肌張力不高不低,恰到好處,這可以使我們的身體在放鬆時,肌肉不緊張僵硬,但也不會給人“軟塌塌”的感覺。

不過因爲一些原因,有的人特別是小寶寶,可能會出現“肌張力過高”或者“肌張力過低”的情況,要麼肌肉十分緊繃,要麼肌肉特別鬆馳。

▲ 寶寶身體呈反弓形,這就是“肌張力高”

醫生說的肌張力到底是啥?教你自測寶寶肌張力是否正常!

▲ 圖中右側的寶寶就屬於“肌張力低”

還有一些寶寶更加“與衆不同”,身體會同時出現兩種異常情況,有部分肌肉是“肌張力高”,有部分肌肉卻“肌張力低”,很容易讓家長蒙圈,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寶寶肌張力異常代表腦子有問題?

網上有這種說法:肌張力高是腦癱的信號,肌張力低是唐氏兒的標誌,所以經常有家長把肌張力異常和腦子有問題畫等號。

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是“冒牌”肌張力異常,而且誘發肌張力的幕後兇手並不只有腦部疾病這一個。

導致寶寶肌張力高的原因:

1. 寶寶的特殊生理現象

新生兒時期全身屈肌張力高通常是正常的,在3個月後被動性肌張力逐漸減弱,到6個月後屈肌張力進一步下降,伸肌張力進一步升高。

所以,不要發現寶寶有“小手呈握拳姿勢”、“總是愛使勁”、”頭總向後仰“等現象時,就給他打上腦癱的標籤,更不能因此而過度醫療,以免給寶寶幼小的心靈造成不必要的創傷。

2. 寶寶情緒不佳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在臨牀上遇到的肌張力高,往往是因爲醫生檢查或其他原因導致寶寶情緒緊張、不能放鬆所導致的,需要醫生結合孩子的日常情況來綜合判斷。

3.病理性原因

導致寶寶肌張力的病理因素有很多,腦癱、脊髓損傷等是常見的幕後真兇。如果發現寶寶肌張力明顯增高,稍微用力去改變他們原有狀態時,寶寶會因爲疼痛而大哭,家長最好請專業醫生來幫忙診斷。

導致寶寶肌張力低的原因:

原因也比較多,有先天遺傳原因,也有後天發育原因,比較常見的原因是唐氏綜合症、核黃疸、腦炎。

值得慶幸的是,醫生經常說的寶寶肌張力有點“高”或有點“低”,其實絕大多數情況只是寶寶個體發育的輕微差異。很多正常的新生兒躺着時也會有頭向後仰等肌張力高的表現,還有一些未滿半歲的寶寶,俯臥時雙上肢會向後伸直,也就是臨牀上所說的“飛機手”,只要他們的雙手能自如夠到前面也是正常的。

所以,如果寶寶的肌張力只是略微高(低)了點,家長不用太過擔心。不過,並不是說可以置之不理哦!具體還是要聽醫生的醫囑安排。

寶寶肌張力高怎麼辦?

無論是個體發育差異還是疾病因素所導致的肌張力異常,核心治療原則是:早發現早治療。越早干預對寶寶的影響越小。

那怎麼才能識別肌張力異常的寶寶呢?

肌張力高的寶寶通常有這樣的標誌:

1.仰臥時頭一直向後背;

醫生說的肌張力到底是啥?教你自測寶寶肌張力是否正常! 第2張

2.上肢肘關節、腕關節一直保持屈曲狀;

3.手指拇指內收,雙手緊握拳並很難張開;

醫生說的肌張力到底是啥?教你自測寶寶肌張力是否正常! 第3張

4.雙下肢總表現爲伸直或者雙腳交叉成剪刀狀,雙足尖着地等。

醫生說的肌張力到底是啥?教你自測寶寶肌張力是否正常! 第4張

5.如果全身肌張力顯著增高,可導致寶寶全身僵硬,肢體運動減少。

肌張力低的寶寶因爲肌肉過於鬆弛,常給人一種無力感:比如到了該會坐的月齡一直坐不起來等等。

敲黑板:

單純通過這些指徵來判斷寶寶肌張力異常,不是特別準確,所以家長不要在家胡思亂想,也不用在網上諮詢其他家長,如果懷疑寶寶有肌張力異常,應儘快去醫院做專業檢查!

一旦鎖定寶寶有肌張力異常的情況,要積極查找病因並治療。

首先需要查找寶寶肌張力異常的原因,除了對症治療還需要根據病因進行對因治療。

物理理療,通過物理治療對寶寶很有幫助,包括各種康復訓練、身體運動和遊戲,比如讓寶寶趴着玩、給寶寶做按摩等等,但是,最好在醫院康復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針對病因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最後仍要提醒大家的是,不管是物理治療還是藥物治療,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之下進行,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兒,才能幫助寶寶儘快痊癒。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