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你知道父母跟孩子玩在一起到底有多重要嗎?

你知道父母跟孩子玩在一起到底有多重要嗎?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平時會陪孩子玩嗎?通常都是怎樣玩的呢?在玩的過程中,你有沒有什麼特別的體驗和發現?

你知道父母跟孩子玩在一起到底有多重要嗎?


你平時會陪孩子玩嗎?通常都是怎樣玩的呢?在玩的過程中,你有沒有什麼特別的體驗和發現?

其實,遊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說,遊戲就是孩子的語言。孩子們在遊戲中得到樂趣、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表達夢想和創造力。

同時,對於孩子來說,遊戲本身還具有療愈的功能。如果父母能夠學會用遊戲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就可以更瞭解孩子的內在感受。

所以,今天的直播間請到了兩位來自臺灣的心理學大咖——鄭如安老師和劉秀菊老師,和我們一起聊聊,遊戲式教養到底是什麼?這種教養方式又有怎樣獨特的效果

鄭如安

結構式遊戲治療創始人

臺灣遊戲治療學會祕書長

劉秀菊

臺灣心理諮商博士

深耕兒童心理諮商領域30餘年

簡簡周:兩位老師深耕心理學領域幾十年,後來爲什麼會選擇“遊戲”來做更深入地研究?

鄭如安:因爲我覺得最值得投資的就是兒童階段。

這個階段是一個人吸收、學習、情緒穩定成長、性格培養最重要的時期。如果你用對了方法,你的孩子將來一定不會有問題。

可是如果在兒童發展成長最關鍵的階段,你沒有和他建立很好的關係,等上了中學,十幾歲、二十幾歲,你再去調整他、改變他,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我們今天要做一個投資。如果你的孩子還是十歲以下,你把我們所教的方法、技巧用在孩子身上,就會發現改變非常明顯。當孩子十幾歲時,你再去做調整,不是不行,但一定會更困難。

我之前學成人心理和家庭系統,後來我覺得,我願意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在兒童和親子關係上。

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關係是什麼?親子關係。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是一個很有成就的人,但如果親子關係不好,我不相信孩子會多麼好,即使成績優秀,可能在性格上也會有些缺陷。

劉秀菊:用遊戲跟孩子互動,是因爲孩子的認知發展還沒有成熟,語言表達對他來講也是一個很抽象的符號。

所以,要讓孩子用語言來表達他的想法、感受、經驗是非常困難的。

遊戲是兒童很自然的、很喜歡的一個活動。

透過遊戲跟孩子互動,去看到他的表達、他的經驗、他的感受、他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他的自尊和自信,能夠讓他在遊戲中抒發情緒、釋放壓力,解決他們的一些困擾。

簡簡周:一些父母已經意識到了“遊戲”在教養中的重要性,但仍然會有一個困擾,就是覺得好像當了那麼久的成年人,已經不太會玩了。

鄭如安:很多媽媽覺得,遊戲是不是要跟他玩在一起,跟他跑,跟他跳,其實不是的。

遊戲治療非常強調玩具和遊戲,因爲我們覺得,孩子可以在玩玩具和玩遊戲的過程中,把他的一些感受和經驗呈現出來。

但這個“玩”並不是平時所說的玩樂高、玩巧虎或是其他的一些玩具……這些都很好,但不是我們所說的“遊戲”。

我們強調的玩是什麼?是自發的、自在的,是孩子自己決定、自己選擇的“玩”。“他爲什麼要選這個玩”,這一點很重要。

那父母要學的是什麼呢?就是當孩子自發地決定要玩什麼的時候,你這個過程中怎麼去陪他。

有一個做法,你可以先實踐起來。先跟孩子約一個時間段,固定每週一次,每次半個小時。

在你和孩子約好的這個時間段內,讓孩子自己決定玩什麼,你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坐在旁邊陪着他。具體怎麼陪?我用三個字來形容:停、看、聽。

停,就是把手邊所有的事情,包括手機也全都放下,就算電話來了也直接掛掉。

看,就是在這完整的30分鐘裏,百分之百全然專注地看着你的孩子。

聽,就是認真聽他在玩的過程中講了什麼。他怎麼玩、怎麼講,你都不要做任何介入和指導,讓他充分自主、自由、自在地玩。

這會給孩子一個非常特別的體驗。因爲人很重要的心理需求之一是“被關注、被看到”。

簡簡周:讓孩子完全自主、自發地玩,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鄭如安:我舉個例子。有一次,一個媽媽跟我們講,孩子拿着小熊:“你生病了,要打針要吃藥。”

平時,媽媽會說:“對,生病了,要打針吃藥,乖乖去打針,媽媽帶去打針吃藥。”

可媽媽這次耐着性子,不去做任何指導,就看孩子會玩什麼。

孩子接着說:“你生病了,吃藥都不行,越來越嚴重了,你要去住院,要住20天。”

媽媽想,孩子確實是有住院的經驗,可沒有住到20天。但她從這個遊戲過程讀懂了孩子。

雖然那一次的住院只有一兩天,可是孩子的感受卻是相當漫長,覺得住了好久。

然後,他玩到一半,又說:“媽媽,你要叫醫生和護士打輕一點。”

經過這樣一玩,孩子把他的感受和經驗都表達出來了。在這之前,媽媽完全沒有意識到,雖然隔天就出院了,但住院的負面感受,在孩子心裏卻一直很深刻。

後來,媽媽說:“上次住院一天,你覺得好久,很不喜歡這樣的感覺。”

孩子立刻迴應她:“對對。”然後,就開始巴拉巴拉講了出來。

我要講的是,當你讓孩子自在自發地玩遊戲時,遊戲內容可以帶着我們父母親去理解認識“孩子是怎麼看這個世界的”。

如果他沒有這種經驗感受,他玩不出這樣的遊戲內容。孩子玩的遊戲內容都是他有深刻感受和記憶的。

劉秀菊:也有可能是他嚮往的、期待的。而且這樣的陪伴,一週只要30分鐘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有一個案例,有個四歲的孩子很容易生氣,甚至還會打哥哥、打媽媽。媽媽也學了很多方法,但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溝通。

後來,她接觸了遊戲式教養,學習瞭如何清楚地去反映、安撫孩子的情緒,發現真的可以很快就把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

只要每週固定拿出30分鐘來很放鬆地去陪伴孩子,這位媽媽就逐漸看到了孩子很可愛、很美好的一面,也找到了方法可以跟孩子在情緒上互動溝通,自己也得到了很大的釋放。

簡簡周:孩子愛發脾氣是很多家庭都會遇到的困擾,如果採用遊戲式教養的方式,會怎麼來處理這個問題?

鄭如安:孩子發脾氣、不聽話是常有的,但第一個動作,不管他的生氣、傷心、難過合不合理,你都需要先接納他的情緒。

因爲認知神經心理學認爲,當一個人有情緒的時候,杏仁核會充血,情緒會越來越強。如果你責罵或者懲罰孩子,只會讓杏仁核繼續充血;你跟他講大道理,通常也沒有效。

透過研究,唯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共情,把孩子的情緒反應出來。

比如,孩子生病了,但就是想要吃冷飲,父母當然會拒絕,可孩子還是繼續鬧,完全聽不進去。

這個時候,你要優先反應他的情緒以及他的感受、期待和想法——“好久都沒吃冰了,你好想吃冰,不可以吃冰好生氣。”

有些孩子,你只要理解了他的感受,稍稍反應一下他的情緒,就可以穩定下來,但也有些孩子,反而會有更強烈的情緒出來。

後面這種情況,有可能是他曾經有過一些經驗,讓他學習到——吵鬧就有糖吃,只要我堅持一下,他們就會買給我吃了。

這種情況,你仍然需要說出孩子的情緒和感受,但不要一直在那裏共情,而是需要把他從情緒裏帶出來。

怎麼做呢?很簡單,給他兩個選擇。比如,“你可以選擇現在吃麪包,也可以選擇等你病好了,媽媽再給你買冰。“

這是很有價值的關鍵,當你給孩子提供兩個選擇時,孩子就要想想看,到底該選哪一個。當他在想的時候,你就已經把他從情緒拉到理性思維層面了。

當然,如果你給孩子提供了選項,就一定要信守承諾。

我要強調一點:孩子的情緒一定要被接納、接受。

因爲情緒要是處理不好的話,它就會一直出現,而且隨着年齡越來越大,孩子的情緒表達也會越來越強烈,造成父母更大的困擾。

簡簡周:最後請您再簡單總結介紹一下,到底什麼是遊戲式教養?

鄭如安:遊戲式教養最大的一個特點是:我們在玩遊戲的情境中和孩子互動,來培養更優質的孩子和親子關係。

鳥在天上飛,魚在水中游,馬在草原上奔跑,而兒童就是嘻嘻哈哈開開心心地玩遊戲。這些都是他們很自然、很自在就會的。

孩子待在遊戲裏,就是待着很自然、很自在、他本身就很喜歡的一個環境中,這樣,我們就有機會更能夠理解孩子,並把我們想要教導孩子的一些技巧、方法、態度透過遊戲傳達給孩子。

當然,遊戲式教養不是說要讓你當個100分的爸爸媽媽,而是讓孩子在最自然、最自在的遊戲情境中,你用正確的方法和態度陪着孩子成長。頻率連對了,溝通就順暢

在這個過程中,你如果能把遊戲陪伴的技巧,進一步融會貫通 ,應用在生活中和學習上,那麼,我相信,孩子一定會很快樂,他跟你的關係也會非常好,將來在學習上、人際交往上,大致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今日話題

「你平時會怎麼跟孩子玩」

歡迎移步留言區分享

簡簡周的碎碎念:

其實,我對於遊戲式教養還有一點特別欣賞的地方,就是它也在告訴父母,不要太苛責自己。

我從身邊很多父母的身上,都能感覺到焦慮,有些父母甚至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焦慮,但是他呈現出來的狀態就是會對孩子的事情有過度的關注,也會感覺自己的整個狀態很糟糕。

遊戲式教養,其實也是讓父母們放鬆下來,進行自我調整。

如果通過陪着孩子玩,就能夠給孩子帶來很多積極、正向的影響,爲什麼不試試看?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