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避免寶寶骨頭損傷,助力健康成長

避免寶寶骨頭損傷,助力健康成長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讓寶寶從小堅持運動、加強鍛鍊是保證身體健康、促進生長髮育的重要條件,而寶寶的平衡能力發育還不完善,在運動時容易摔傷、扭傷甚至骨折,因此尤其要注意預防骨頭損傷。寶寶在運動時,如何避免骨頭受損?

避免寶寶骨頭損傷,助力健康成長

運動對寶寶的重要性有哪些?

運動是反映大腦發育的直觀體現

運動是人類智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體的基本功能,特別是1歲前,寶寶的運動功能是反映大腦發育情況的直觀體現。肌肉發展先於神經,神經發展先於心智。運動是最早也是最基本的發育。運動促進肌肉骨骼的生長髮育,增強體質,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強壯體格。寶寶運動了,才能活動,才能探索世界,才能與人交往,繼而視覺、聽覺、本體感覺,空間理解能力以及心理行爲才能更好的發育。

寶寶的運動功能是反映大腦發育情況的直觀體現,運動可以促進肌肉和骨骼的生長髮育。如運動姿勢不當,導致寶寶下肢出現X型腿、O型腿等不良姿勢。

運動促進肌肉和骨骼的生長髮育

運動最直接的作用是促進肌肉和骨骼的發育和生長,比如抗重力位下的坐位、站立、四點支撐爬等,都可以促進自身骨骼承受適量的壓力,從而促進成骨細胞的生長,骨骼的生長。另一方面,運動刺激可促進身體生長激素的分泌,進而促進骨骼的生長。

運動不當或導致肌肉拉傷等情況

如果寶寶運動姿勢不好,比如長期使用跪坐姿勢(即雙小腿在後方,坐在大腿上的姿勢)、俯臥睡姿,可能導致寶寶下肢出現X型腿、O型腿、內八字等不良姿勢。

或者過早使用學步車,比如寶寶還沒能獨立坐,家長就經常讓寶寶學習站立,讓寶寶在學步車內滑行,則容易造成足外翻。

如果家長過於呵護寶寶,不讓寶寶主動活動,比如很少讓寶寶學習翻身、爬行等動態活動,老是抱着寶寶或者扶着寶寶坐或者站,可能會使寶寶缺乏姿勢轉換的能力,不能從臥位變成坐位,再變成站立位,導致寶寶運動發育遲緩,長期的過度愛護還可能由於運動量太少導致寶寶肌肉力量弱、甚至日後引起兒童兒童肥胖影響心肺功能和日常活動

另一方面,家長與寶寶玩耍的一些危險遊戲,比如拽手臂、吊鞦韆、拋寶寶等,輕則可能造成寶寶肌肉拉傷影響日常生活,重則可能造成骨折、關節脫位等嚴重後果。

寶寶運動骨頭損傷應如何科學應對?

寶寶在運動過程中容易出現摔傷扭傷等情況,可能是生理原因,也可能是病理原因。當寶寶摔傷時,應及時止血消毒處理,若出現骨頭損傷,須送醫院診治。

寶寶學步要當心脫臼

牽拉肘是許多家長或親屬帶寶寶玩耍時“好心出差錯”而惹下的麻煩。當給小寶寶穿衣服,或拉着手散步,上下樓梯突然跌倒,猛然牽拉孩子的胳膊後,都會發生牽拉肘。這時孩子驟然間啼哭不止,或喊叫被牽拉的胳膊疼痛。孩子的肘關節往往呈半屈位,前臂呈旋前位,不敢旋後,不能擡舉與取物,不能自由活動,在肘關節的橈骨頭處有壓痛,局部卻無明顯的腫脹和畸形。

脫臼好發於4歲以下的兒童,6歲以後卻少見了。這是因爲4歲以下的兒童橈骨頭上端發育尚未完全,肘關節囊及韌帶均較鬆弛薄弱所致。由於“肘錯位”後患肢疼痛致活動受限,容易被忽略或誤診爲其他肘、肩部損傷而延誤處理。

注意辨別骨頭響的情況

有的寶寶活動時會有關節的彈響,如果一般在家長被動活動寶寶時纔出現關節彈響,寶寶沒有任何不適,局部也沒有皮膚髮紅、腫脹以及疼痛等情況,可能考慮肌肉張力較低導致的,對於這些寶寶不需要特別處理,讓他們正常活動就可以了,最好觀察一下關節彈響出現的次數。

如果在學齡期的寶寶運動時出現的關節彈響,則考慮可能是生長期關節腔內的滑液量不足導致的,對於這些寶寶,家長應注意在飲食上補充蛋白質和鈣質促進寶寶生長髮育,適當控制運動量,注意運動後休息。

如果彈響是出現在髖關節,即屁股位置,最好能儘早到常規醫院康復科進行檢查,以排除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這種疾病越早治療,治療週期越短,效果越好。如果彈響關節附近有皮膚髮紅、腫脹、局部發熱、出現壓痛或者活動痛等症狀,就要引起家長的重視了,最好及時去醫院檢查以排除韌帶拉傷、骨性損傷或者關節脫位等情況。

摔倒後及時進行止血消毒

寶寶不小心摔倒後,家長應該首先檢查寶寶全身是否有開放性傷口,及時進行清理、止血、消毒以防止感染;其次觀察傷口附近關節是否出現紅腫熱痛,可以避開傷口位置,使用冰塊對腫脹處冷敷以控制腫脹;簡單處理後馬上送醫院行進一步檢查和治療。這些處理有助於把損傷程度降到最低。

避免寶寶骨頭損傷,助力健康成長 第2張

爲預防寶寶骨頭損傷要注意什麼?

根據寶寶不同的年齡,選擇其相合適的運動項目。爲防止運動損傷的發生,需要做好運動前的防護和熱身,運動後不適宜馬上休息,注意運動後的放鬆方式。

做好運動前的防護和熱身

爲防止運動損傷的發生,需要做好運動前的準備,比如選擇與寶寶年齡、發育情況相匹配的運動項目;選擇寬闊的、有保護的運動場地;做好運動前的防護和熱身。熱身運動以軀幹、四肢的主動活動爲主,如上下肢的屈和伸、轉轉軀幹、轉轉手腕和足踝等。

選擇防護裝備的注意事項

爲了避免運動損傷,在防護裝備上的選取要注意保護較爲薄弱及重要的部位,比如頭部、肘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佩戴裝備時要注意材質不能過硬,大小要合適,契合度要好。運動時最好使用適當的運動鞋,鞋子要合腳,不能過大或者過小,鞋底不能太硬或者太軟。如果寶寶有扁平足或者高弓足,則需要配備專門的矯正鞋,纔會利於良好運動模式的形成。

避免寶寶骨頭損傷,助力健康成長 第3張

注意運動後的放鬆和休息

運動後的放鬆和休息十分重要,在進行了強度較大的運動後,不要馬上休息,可以指導寶寶進行肌肉牽伸,比如壓腿、擴胸、牽拉上臂等,放鬆緊張的肌肉,避免運動損傷;也可以按摩肢體,促進乳酸吸收,減少肢體痠痛。運動休息後,溫熱沐浴、睡前一杯溫牛奶、營造安靜溼潤的睡眠環境可以緩解運動後的肌肉緊張。

根據年齡選擇合適的運動

要根據寶寶的年齡選擇與寶寶發育程度相適合的運動項目。 比如小寶寶,可以根據俗語:“三擡四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立週會走”來進行訓練。3個月前的寶寶大多頭部的控制能力還比較差,可以少量多次的讓寶寶趴着或者趴在媽媽胸前,訓練寶寶頭部的控制能力;

3-6月的寶寶逐漸可以獨坐,腰背部的肌肉力量逐漸加強,家長可以多給寶寶前臂支撐坐位訓練軀幹的控制能力;

7-10月的寶寶的爬行能力逐漸出現並發展,從剛開始只能用前臂支撐起上半身,到逐漸擡高,從腹爬逐漸學會四點爬,家長要給予場地以引導寶寶爬行;

11-12月的寶寶逐漸從輔助步行到逐漸可以獨走,這一階段家長應該引導寶寶扶物站起,扶物行走。在運動過程中注意觀察寶寶的精神情況來判斷寶寶運動中是否精神狀態良好,如果有疲憊的狀態及時調整或者休息。

對於可以獨立行走的寶寶,比如1歲半時可以鍛鍊寶寶走樓梯,兩歲時與寶寶玩踢球、跳遊戲,三歲時訓練寶寶跳遠,4、5歲時訓練寶寶單足跳等等。 能夠獨自進行各種活動的寶寶,可以選擇其感興趣的運動項目,但一定要注意運動安全避免運動損傷。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