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秋季寶寶如何調理?該注意什麼?

秋季寶寶如何調理?該注意什麼?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隨着天氣越來越那麼的涼爽,秋天的腳步也加快了,在秋季,寶寶需要注意些什麼呢?要知道秋天早晚溫差較大再加上秋燥,寶媽要如何做好寶寶的秋季護理工作?

衣着

常說“二八月,亂穿衣”,穿不好就會引病上身出亂子。把“亂穿衣”變成科學合理的增減衣服,就是秋季的穿衣原則。

人們常說“春捂秋凍”,那麼秋季寶寶穿衣有什麼講究?如何在秋凍時給寶寶適時的增減衣服?

秋凍的時令指標

即節氣,我國傳統的劃分是從立秋至立冬前的六個節氣三個月爲秋季。例如今年8月7日立秋,11月7日立冬,這之間稱爲秋季。北方有句諺語“立了秋,北風溜”,氣候開始變涼。就是說“秋凍”從初秋開始就讓孩子對冷環境的逐漸適應鍛鍊。

室內外溫差指標

一般夏季室內溫度低,室外高;立秋後室內外溫度開始逆轉,當室外溫度低於室內2~3℃時,孩子外出不必增加衣服,如做戶外運動,5℃溫差也無妨。至暮秋11月,寒潮來襲,室內外溫差超過7℃,應該及時添加衣服了,否則容易感冒。

晝夜溫差指標

秋季晝夜溫差也逐漸加大,在小於8℃時,寶寶可以接受耐涼鍛鍊,不必急於增加棉衣厚被。暮秋早晚氣溫下降常在10℃左右,這時就應該給寶寶及時添加衣服和棉被了。

秋季寶寶如何調理?該注意什麼?

觀察感受指標

父母家人認真觀察孩子對環境溫度的適應情況,如果寶寶面紅、氣喘、煩躁、多汗,表明溫度過高,應降溫減衣;反之,面色發白、手腳發涼、打噴嚏、流鼻涕、起雞皮疙瘩,或打寒戰,表示過冷,應添衣加被。如果媽媽經常把手伸入寶寶衣內,試試有無汗溼,摸摸手腳溫度,只要沒達到冰涼的程度,就表明孩子可以耐受此溫度。

體質指標

氣管炎、肺炎、哮喘、慢性胃腸疾病,一般表現爲瘦弱、臉色發黃、食慾不振以及免疫功能發育不健全的寶寶,因爲他們對氣候比較敏感,尤其是早晚天氣變化大時容易感冒,所以不可以盲目實施秋凍訓練。

飲食

秋季氣候乾燥,氣溫下降,寶寶的機體各系統和器官發育不完善,對氣候的變化尤其敏感。他們的鼻喉黏膜嬌嫩,鼻腔乾燥,易出現喉部發癢,甚至出現乾咳,累及上呼吸道,引發感染;同時皮膚乾燥、汗液蒸發較快,較容易上火,大便乾硬,應以潤燥生津、清熱解毒及助消化的食物爲主。

防止秋燥,可以適當多食用一些甘寒汁多的食物,如甘蔗、香蕉、柿子等各類水果,蔬菜可多食胡蘿蔔、冬瓜、銀耳、蓮藕以及各種豆類及豆製品等,以潤肺生津。其中,柚子是最佳果品,可以防止秋季最容易出現的口乾、皮膚粗糙、大便乾結等“秋燥”現象。

幼兒的生理特點之一是易感口渴,因而應多補充水分。幼兒的最佳飲料是溫開水。清涼飲料、冰淇淋、可口可樂、咖啡、茶水、果奶或酸牛奶以少飲或不飲爲宜,糖果和甜食以餐前少吃爲佳,以免影響食慾和正常進餐。在食物的選擇上可考慮增加一些高蛋白的牛肉、魚、雞等肉類食品或豆製品。選用富含礦物質、維生素的芝麻、蜂蜜、銀耳等食物原料,秋季有大量蔬果上市,多吃秋季當令的蔬果—— 如蘿蔔、綠葉蔬菜、芋頭、南瓜、黃瓜、生梨等,這些當令水果蔬菜都具有清火潤肺的作用,應讓孩子多吃。

此外,還應重視飲食衛生。幼兒應少吃生冷食物,不吃隔夜飯菜和不潔食物,半成品和熟食應在取食前充分蒸透燒熟。同時,應格外強調幼兒及其撫養者在飯前便後洗手,將幼兒所用餐具定期清洗消毒。只有重視了飲食衛生,才能較好地預防或減少幼兒疾病的發生,保證幼兒健康成長。在保證食物新鮮、色香味形以促進食慾的同時,幼兒食物應切碎、煮爛,以利於幼兒咀嚼、吞嚥、消化。應去除烹調原料中的刺、骨、核等,如系硬果類食物,應先研碎後調糊取食,只有這樣才能使幼兒免遭梗塞、刺和嗆咳的傷害。烹調手段應以蒸、煮、燉、煨、炒爲主,口味宜清淡,多補充一些湯水,以減緩氣候乾燥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家長們還要注意以下是關於嬰幼兒秋季保健的育兒知識,具體介紹了5點健康常識。

1、講衛生、防腹瀉

寶貝秋季有時突然拉肚時,疾病質以屬“寒”者爲多,因爲寶貝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容易着涼,如果碰巧吃不衛生食物,尤其是沾有“輪狀病毒”食物後,往往就會腹瀉;普通應用抗生素就能控制腹瀉時卻往往無效,因爲抗生素只能殺滅病菌,而不能消滅病毒。所以秋季要特別注意食品清潔,尤其是瓜果要確實洗淨再給寶貝吃次不要吃得太多。

典型小兒秋季“寒”腹瀉特點是:起病較急常伴有咳嗽、發熱等風寒感冒症狀,或有嘔吐瀉如水樣便,臭氣不明顯時,應該給寶貝消化道以休息,可以禁食8-12小時,禁食期間喂適量淡鹽水,隨後再慢慢恢復飲食。

採用疏風散寒、化溼和中中藥內服,並配合推拿臍部貼敷等中醫藥療法,往往能較快緩解症狀減少體液流失,從而縮短病程,恢復小兒胃腸道正常功能,爲防止劇烈腹瀉後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腹瀉特別嚴重時應該以補液、補充電解質等西醫對症治療爲主。

2、多飲水、潤秋燥

入秋以後,空氣溼度降低,人們明顯感覺到鼻腔和皮膚的乾燥,中醫把這種氣候特點稱爲“燥”。秋燥是六種主要氣候致病因素之一。秋季的空氣溼度雖然並沒有冬季低,但因爲氣溫相對偏高,人體的代謝相對旺盛,出汗多一些,所以更容易出現肌體缺水引起的一系列症狀。

寶貝身體容易所燥邪侵襲而傷肺,出現口乾咽燥、咳嗽少痰、流鼻血等各種秋燥症狀。此時應該適當地增加喂水量和喂水次數,或將梨、柑橘、荸薺、藕、葡萄等水果榨汁,代替水經常餵給寶貝喝,通常寶貝願意喝,並且有滋陰潤燥的效果。

秋季寶寶如何調理?該注意什麼? 第2張

3、善食譜、慎進補

有調查資料爲證:兒童9月份的血色素普遍低於5月份,身高與體重的增長則是一年中的最低點。當秋天到來,天氣轉涼,夏天的干擾已不存在,機體逐漸恢復到 良好的運作狀態,食慾與消化功能自動調節到最佳水平,此乃天賜的補償夏季損失的良機,所以應強化營養供給,爲孩子的生長加油。肉、蛋、奶等固不可少,蔬果 一類也應增加,做到主食與副食、葷與素、粗與細、干與稀的合理搭配。

寶貝在秋季食慾旺盛,此時食物來源最豐富,是調節寶貝營養狀況的關鍵時期。要注意膳食平衡和各種營養素的攝入,應該保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纖維素、鈣、磷等的攝入,比如多吃一些穀類、蛋類、瓜果類食物和補充一些蔬菜水果。同時可以選擇具有中藥效果的食物,如益腎潤燥的芝麻、核桃,健脾養胃的栗子、桂圓肉,滋陰潤肺的百合、銀耳等,這些食料很適合用來煮粥。

在保證合理的飲食情況下,一般沒有必要給寶貝另外吃補藥和額外的營養品。過多的服用這些往往會使寶貝胃口呆滯,造成消化不良,發生腹瀉、腹脹等症狀,反而妨礙了生長髮育。

4、辨症狀、驅蟲患

夏末秋初季節,寶貝最容易染上蛔蟲,此時是驅蟲的最佳時機。吃打蟲藥腸蟲清或者中藥使君子等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打蟲藥,因爲錯誤的打蟲方法可能使蛔蟲在寶貝腹內亂竄,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是否染上蛔蟲可根據一些異常現象大致得到判斷——

染上蛔蟲 常喊肚子痛,尤以臍周部位爲多,揉按後可緩解。
夜間睡眠易驚醒、磨牙和流口水。

在面部、頸部皮膚上常有淡白色近似圓形或橢圓形斑片,上有細小灰白色鱗屑,即俗稱的“蟲斑”。

無明顯原因,皮膚常反覆出現“風疙瘩”。

夜間睡眠易驚醒、磨牙和流口水。

有偏食表現,並好吃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如泥土、紙張、布頭等。

吃得多且好飢餓,愛吃零食,吃得多也總胖不起來。

5、慢添衣、適溫涼

老話說的“春捂秋凍”,即使對小寶貝的健康成長也是有一定意義的。雖然寶貝沒有大人耐寒,但始終處於運動狀態,身體在隨時產生着熱量。可以給寶貝穿得稍微少一些,不僅便於活動,還可以增強體質,使寶貝少患感冒。添衣應該掌握一種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其逐步適應天氣的變化。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