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性格不好怎麼辦?給孩子更多的關愛!

孩子性格不好怎麼辦?給孩子更多的關愛!

來源:育娃網    閱讀: 9.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孩子不管是哪種個性,哪種先天氣質,只要它沒有發展到帶來不良後果(傷害自己、傷害別人、破壞環境),就不需要我們過度干預。我們要學習的是接納。接納的意義在於,孩子只有在我們接納的態度裡才會感覺安全。他只有感覺安全,才能探索、學習、進步。

我們要問問自己,不接納是為了什麼?不就是想用我們的“不接納”推動孩子的改變嗎?可事實上結果都是,我們越不接納孩子,孩子越朝著我們不希望的方向發展。比如, 內向孩子不被接納的結果就是變得更加退縮。

其實所謂的“不接納”都是針對自己的。一個媽媽對自己的內向不接納,不滿意,覺得因此吃了虧,就會去指責孩子的內向。很多媽媽沒有這樣的覺察:我們去指責孩子個性中的某個特質時,它一定是我們不滿意自己的地方。

01 :孩子性格偏內向。

幼兒園老師問的問題他都會,但就是不愛舉手回答,不愛站出來表現自己。我們要改變他嗎?怎麼幫孩子超越自我?

☞解答:什麼都不用做,只需要接納孩子的個性。

很多父母會覺得,愛舉手、愛表現就能獲得更大的競爭力。但實際上,競爭力不是指通過自己的優異表現把別人比下去,而是在某個要求的範圍內能完成任務。比如老師問的問題,孩子都會,這就說明他有足夠的競爭力。

凡事都不喜歡主動引起別人注意的孩子,如果被逼著那樣做,反而更難受。所以,只要他平時在公共場合有表達的能力就沒有問題。

總擔心孩子因為不夠主動而喪失競爭力的父母,往往自己也比較退縮。對孩子這個問題過於憂慮其實反射出他們對自己生存狀況的焦慮。

現在很多孩子被貼上膽小、退縮的標籤,是因為成人世界的競爭性過強,造成我們太過焦慮,生怕孩子吃虧,怕孩子因為讓步輸掉自己的競爭力。也可以說,這是攀比的心態造成的。

所以,放鬆一點吧!別把自己的焦慮傳染給孩子。

02 :女兒16個月。我覺得她一出家門就變得很膽小,別人搶她東西,她會一直退讓,轉去玩別的。前幾天,有一個小朋友來我家玩,又搶女兒的東西,剛開始她也是一直不理,後來她喝水,那個孩子又要來搶,女兒一下就哭了,然後喊:“媽媽,媽媽。”她這樣是不是因為太膽小了?平常應該怎樣引導她?

☞解答: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個性。有的孩子很樂於攻擊,跟別人搶東西,有的孩子就非常不喜歡這樣。不喜歡跟別人爭搶東西,不叫膽小。一個人的膽量,要在適當的時候拿來用才是好的。

孩子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需要學會分辨,哪些事情對我重要,哪些不重要,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值得去較勁,有些時候爭搶是沒有意義,也是不必要的。

所以,像你女兒這樣平時表現得就像沒有受到傷害,我們便不用理會。但如果她有比較激烈的情緒反應,比如已經哭了,我們就可以教導她。比如事後引導她:“如果你不高興,那你可以做什麼呢?”你可以教她一些方法。但是,如果孩子不願意用我們教的方法,我們也應該尊重孩子,不要勉強她。因為我們教的方法是我們這種個性的人會用的方法, 而孩子可能是另一種人。

但最起碼的,她可以把自己的感覺表達出來,她可以說不喜歡,可以哭。不然的話,別的小朋友沒有辦法知道她的“不喜歡”。

孩子性格不好怎麼辦?給孩子更多的關愛!

如果孩子一直退讓,她會發現當自己的退讓沒有底線、沒有度時,別人會來欺負她,但父母必須讓孩子從這個真實的過程中學習成長。所以,我認為父母不應該提前為孩子做過多的準備,因為怕孩子被欺負,而提前叮囑和教導孩子。只有真的被傷害、被欺負了,孩子才能學習到。

你可以回想我們自己的成長,是不是都是在最真實的體驗中去學習拿捏那個度的?比如我們可以對別人退讓到哪裡?面對什麼樣的人可以讓,什麼樣的人不可以讓?這需要大量的社會經驗給我們提供學習的機會,不是媽媽教一教, 用嘴巴講講,孩子就能懂的。反倒是如果你干涉太多,常為他做決定,他就總愛來問你“這個可以嗎”“那個行不行”。過度保護,只會讓孩子學不會自己做決定。

有時候,孩子對自己的退讓感到無所謂,比較介意的是媽媽。面對這樣的事情,媽媽一定會覺得心疼,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媽媽也一定要學習接受這種心疼。

03 :我發現,容易刺激我衝女兒發火的狀況,都是因為女兒在性格上表現出跟我很像的一面。比如,我是一個很倔強的人,並且因為這種倔強曾經讓我吃過很多虧,所以我不希望女兒重蹈我的覆轍。一旦女兒表現出同樣的倔強時,我就會非常惱怒。我真的不知道應該如何面對一個倔強的孩子!

☞解答:其實,你的孩子可能根本就不算倔強的孩子。

一般來說,任何孩子都會在面對某些事情時,表現出倔強的一面,即使再溫和的孩子都會有倔強的時候。所以,你有可能是在孩子身上做了過多的投射,因為小孩子通常都是很正常的,不會出現“過於怎樣”的情況。

投射,是一個心理學上的常用概念。它的意思是,當我對於自己本身的一些經歷有負面感受時,我通常不敢直面自己的這個特質,而會把我的特徵轉移到其他人身上。一旦看到其他人有同樣的特質或感受時,我就會很敏感地發現它,然後開始指責別人,因為我不敢指責自己。指責自己很痛苦,指責別人卻可以理直氣壯。所以,一個人越是不喜歡自己,他投射出去的東西就越多。同樣,一個越不喜歡自己的父母,他罵孩子也越多,因為他全都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所以,正是因為倔強曾經給你帶來過痛苦,你把倔強投射到孩子身上,讓你覺得孩子過度倔強。

再比如,如果你是小時候常常被欺負的那種小孩,一旦你有了自己的孩子,然後看到他被欺負,你就會完全沒辦法接受。其實,在孩子們的社交活動中,一個孩子被人欺負是很正常的,有時候他被欺負,有時候他又欺負別人,但你痛苦的童年經歷會讓你把孩子正常社交中的情況放大成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所以,說回來倔強,你的孩子有可能只是正常的倔強。如果你認為“因為我曾經的倔強讓我受過很多苦,所以我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那麼,其實你沒有看明白,你並不是在對孩子做有幫助的引導,你不過是對孩子做了過度的投射, 你的過度投射讓孩子的“倔強”變得扎眼!

因此,這個問題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做媽媽的你,要解決自己的問題。你要去面對自己的倔強,看一看倔強從前給你帶來的影響,是不是隻有負面呢?因為它曾經給過你慘痛的經歷,那從這個經歷裡,你是否學習到什麼?另外,這個倔強是否也有好的一面呢?

倔強,是生命力的一種表現,是敢於堅持自己的一種信心,所以通常生命力越強的人越倔強,也越自信。所以,你不需要把倔強的特質去掉,只需要加上智慧,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要有彈性,什麼時候必須堅持。因為你很倔強,所以當別人意見和你不一樣時,你不會輕易認為自己是錯的,這很好。同樣,因為你知道自己是倔強的,在下一個判斷、做一個決定時,你應該提醒自己要從更多角度看事情,認定一件事情之前要有更多考慮,這樣才能減少因為倔強帶來的錯誤。

另外,你必須看到倔強帶來的好處,而不是隻有壞處。任何一種天生的性格特質都是如此,一定會有好的一面,不可能只有壞的一面。

只有這樣,當你面對的確實是一個倔強的孩子時,你才能客觀地分辨其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然後你才能夠告訴他:“倔強是好的,但有時候倔強可能會讓別人不喜歡你,讓你痛苦。”你也要告訴孩子,他現在還小,如果碰到沒辦法決定該怎麼做的事情,他也可以問問別人。

在自己這方面,那些因為倔強受過的苦,一定要勇敢去面對,不能因為苦過,就完全抹殺這個特質。抹殺的結果,只能是孩子一表現出倔強,你就指責、惱怒,這樣孩子會認為倔強是不好的,那麼他也無法學會怎樣去駕馭這種個性,利用這種個性好的一面。

04 :女兒快7個月了,從4個月認生起就特黏我,如果發現生人要抱她,或是在陌生的地方,她都特害怕,老哭。我會經常帶她到人多的地方或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請問我還應該如何來改善這個問題?

☞解答:孩子這麼小的時候,願意和誰玩就和誰玩,願意跟多少人玩就跟多少人玩,重要的是看孩子在家是否能和熟悉的人一起玩,如果孩子在家裡都放不開,躲在角落裡,不跟別人接觸,那就有問題了。如果不是這樣,只是不願意在陌生的地方和不熟悉的人玩,那就沒有問題。

如果孩子沒有問題,媽媽就要學會接受孩子的性格。孩子可以分成兩大類:外向和內向。外向的孩子膽大一些,內向的孩子通常比較謹慎、小心。如果孩子表現出害怕,就說明他需要更多安全感。去到一個陌生地方,肯定需要媽媽或者其他熟悉的人陪著,不能因為他怕,就更加強迫他與陌生人相處。

比較,是父母親要非常警惕的一個特質。看到別人家外向的孩子就希望自己孩子也很愛說話,很愛表現。其實外向孩子也有弱項,如果你讓他待在一個房間好好工作,他恐怕會發瘋,並不是每個孩子將來都要去做市場或者銷售,每個人都會跟隨自己的天生氣質找到自己的位置。

內向的孩子安靜一點,不那麼衝動、危險,想得多一點,這是他的長處,我們不能既希望他保留沉穩這個長處,同時又變得外向、愛交際。如果這樣的話,我們的要求就太多了。

05 :兒子都3 歲多了,搭個積木都沒有一點耐心,一次兩次搭不好,就推翻,並要求我替他搭。這時候我該怎麼辦?

☞ 解答:我們的基本態度是:當孩子學習任何東西時,他提出要幫忙,我們才幫忙,不管我們自己認為那件事是容易還是難,因為我們的“認為”和孩子的“認為”是不同的。我們幫忙的方式是,給孩子做示範,告訴他這樣這樣,然後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嘗試。或者,一個遊戲中確實有很難過去的關卡,我們幫他過關。

也就是說,我們通常是旁觀者的角色,不隨意出手、發表評論或是指導他。當孩子累得滿頭大汗,但沒有邀請幫忙時,我們就隨他。當孩子哭了,我們說“媽媽看到你很傷心”,但他擦乾眼淚還是繼續自己做時,我們也要隨他。當孩子真的提出需要幫助時,我們要介入,做示範或指導。

這樣孩子會因為學到了新東西而充滿興趣。他會看到,原本沒辦法的事情,其實是有辦法解決的。但如果這個過程中,爸爸媽媽總是幫忙,孩子就不會有那麼大的耐心和韌性,試了又試,他會很容易放棄。

06 :孩子在家裡非常活潑,愛打愛鬧,但一出門就顯得非常膽小害羞,什麼都不敢做,也不肯離開大人。怎麼才能讓他在外面也變得外向活潑點?

孩子性格不好怎麼辦?給孩子更多的關愛! 第2張

☞解答:事實上,大部分孩子都是這樣,他們的這種表現也沒有問題。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去能人見人愛,這是一種虛榮。

小孩子是靠直覺來判斷外部環境的,也就是說當他感覺不夠安全時,自然會退到父母身邊。這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在保護他,因為到了陌生、感覺不夠安全的環境裡,第一件事情就應該是觀察、保持安靜。等慢慢對環境熟悉了,他才會漸漸放開。這是對的。反倒是一些成人,總是在對周圍環境、對在場的人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去表現自己,這才不對。

如果孩子在家表現得活潑就說明他有這個能力,至於外出後,父母還是應該給他熟悉陌生環境的時間。

07 :我家寶寶才15 個月,就特別有主意、特別執拗。多一口飯都不吃,要挾哄騙都不行。尿尿也是,給她把尿,她馬上跑開,要麼就是使勁兒反抗,等你屈服了,給她穿上褲子,她立刻就尿一身。其他事情也是一沒依著她就哭。孩子個性這麼強正常嗎?

☞解答:這麼小的孩子沒有所謂的“不正常”。只能說,她顯示出了自己天生的氣質:特別反感被別人控制。一旦被人管得太多,就會用自己覺得管用的方式來對抗。那麼,這麼小的孩子能怎麼對抗呢?無非是通過吃飯、喝奶、大小便這些方式罷了。

除了天生倔強,還可能跟另外兩個因素相關:

1. 年齡。馬上進入1 歲半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志會尤其強烈。

2.也許媽媽過度焦慮,或是聲音裡命令的語氣太強,讓孩子明顯感覺在被人控制。所以,我們可以試著改變一下聲音,態度也溫和一些。

當然,這分兩類事情,一類事情是我們希望孩子做,孩子不做的,比如吃飯、尿尿這些事情,不需要強迫孩子。有時候,成人很貪心,總是逼孩子“再吃一口吧!” “趕快去尿吧!”把孩子逼到忍無可忍,孩子只能反抗。而從這個過程中,他也學習到,他必須很堅持、很倔強,才能讓自己生活得比較好,否則會被大人一直逼到牆角。

另一類事情是孩子希望我們做,我們不願做的。孩子用故意搗蛋、刁蠻的方法達成自己的目的,這時候我們要溫和但非常堅定地告訴他不行,讓他看到我們的界限。哪怕面對天性特別倔強的孩子,我們也不需要特別刻意地遷就。

08 :寶寶今年3歲3個月,不管在幼兒園或是家裡總要爭奪第一名。總是要老師喜歡她,如果老師喜歡或誇獎別的小朋友,她就很不開心。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的時候,也總喜歡讓小朋友們都聽她的指揮,如果不行就不高興甚至大哭。面對這樣要強的孩子,有什麼好的開導方法嗎?

☞解答:你的孩子先天氣質可能是“激進型”,也就是生命力比較強,比較有領導力的型別。這樣的孩子在任何場合都習慣控制別人,讓別人聽她的。

問題在於,她需要在最真實的生活中一點一點學習到: 不是她想控制別人,別人就能聽她的;通過任性的哭鬧、武力、攻擊讓別人聽從,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所以,家裡有這樣的小孩,我們首先要知道,“她比較有領導力,比較有控制慾,她對權力的渴望比較高,她不容易服輸”,然後要知道,她肯定會面對挫折,比如她希望別人聽她的,但別人不願意。這時候我們可以教導孩子:“當別人不聽你的時候,你可以做什麼?刁蠻、強迫肯定沒有用。只有想辦法跟大家搞好關係,推動別人來跟隨你,你才能讓別人聽你的。”

有領導力的孩子,培養好了,她的力量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沒有引導好,她的控制慾望越大,越容易討人厭。

09 :我家男寶18 個月,玩玩具、聽故事都沒有定性,總是玩一會或者聽一會就會跑開,玩玩具玩一會還會突然發脾氣把玩具扔掉。請問我應該怎麼引導他?

☞解答:其實不用引導,也不用特別做什麼,只是看著孩子不至於發生危險,其他的讓他自己探索就好。

這麼大的孩子根本談不上“有沒有耐心”,所謂的“耐心培養”對1 歲半的孩子來說也太早了。他們多半是跟著自己的興趣決定“玩什麼”“玩多久”。而且1 歲半的孩子剛剛學會走路,看到很多他以前沒有看到的高度,即使同一個椅子也和以前看到的不一樣,太多東西對他來說是新鮮的,一般都是手裡拿著這個,眼裡看著那個,東摸摸西摸摸,這都非常自然,也不需要他在一個東西上很專注。

當然,也有孩子玩一個東西會比較久,但大部分這個年齡的孩子都不會太有定性,尤其是天生比較好動的孩子,玩一個東西不可能有耐心,媽媽不用急著矯正,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覺和節奏去探索就好。

關於專注力的培養,任何年齡都不需要刻意去做,只要孩子的心理營養足夠,專注力自然會好。不過,孩子專注的物件一定是自己喜歡、有興趣的事情,能夠這樣就足夠了, 不可能每件事情上都花費專注力。如果到了一定的年齡,孩子依然是毛毛躁躁、注意力無法集中,那並不是沒有培養的原因,而是負面情緒過多,影響了孩子天然的專注。

10 :3 歲的兒子總是顯得過於有“個性”。讓他打招呼不打,讓他分享玩具他不分享,而且他從來不怕當著別人的面給人難堪。這是因為他天性中的自我過於強大嗎?

☞ 解答:這裡有兩個方面的問題。當孩子讓別人難堪時,我們一定要教導:“剛才你這樣,媽媽聽了覺得不恰當。”或者引導他看別人的臉色:“你有沒有看到,別人聽了你的話,感覺很不舒服。如果你想讓別人喜歡你,你最好……”告訴孩子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是不行的,他說話不能只照顧自己,不照顧別人。當我們教導的態度不是責備是關心時,孩子比較容易接受。

至於打招呼、分享之類的事情,問題不在孩子。我們可以教孩子如何跟別人打招呼,但如果孩子不願意,我們不要逼他。

孩子常常出現這類有“個性”的行為,我認為不一定是孩子天生個性強,而可能是被逼出來的,是跟家人互動的結果。

當孩子有很多情緒、感覺不舒服時,情緒的能量自然就會往外衝,他就會很自然、很直接地用這些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緒,他也因此不能照顧到別人的感受,看上去就是很自我中心。內心沒有太多情緒的孩子很懂得觀察別人,也願意照顧別人的感受。

另外一個可能性是,孩子通過平時家人的行為得到了一個結論:他是全家人的中心,別人都得順著他的意思生活。這樣的孩子會認為,自己不需要去察言觀色,他只用管他自己。

11 :我的孩子4歲多,他總是不夠自信,經常問我:“這樣行嗎?我做得好嗎?”或者直接打退堂鼓,說他不行、不敢。對於沒有信心的事情一律拒絕,不管我們如何鼓勵都沒有用。這是為什麼?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孩子變得更自信?

☞ 解答:孩子在3 歲時會結束一個自我成長的階段,在那之後他開始嘗試著脫離媽媽,並在四五歲時進入另一個自我成長期。處於第二個自我成長期的孩子,在形成新的自我時最需要的營養是肯定、讚美和認同,因為他在探索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可愛的孩子、有價值的孩子。

如果一個孩子整天問父母自己好不好,那一定是因為父母很少給他正面的肯定。所以,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多長按孩子,發現他值得肯定的好行為後,主動告訴他,讚美他。當他做得不好的時候,告訴他正確的做法是什麼,避免指責。否則,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肯定,就會缺失安全感,甚至沒有勇氣去探索新事物,發展新能力。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為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