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為心理 > 該不該對孩子凶

該不該對孩子凶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孩子不聽話,只有凶管用,難道我要一直吼?總是不聽話?只有我們發脾氣他們才會畏懼我們?其實並不然,不要給孩子留下陰影


該不該對孩子凶

對,你的感受是對的——如果你很凶地對待他,就像你擔心的那樣,會給孩子留下陰影。另外一方面,也是你糾結的,要變得很凶他才會聽話,因為如果你不凶的話他就會想,哦看來這個事兒也沒什麼要緊的,你看媽媽都沒有凶起來——這樣你就必須變得比上一次更凶,他才會聽你的。這樣的話,你們兩個就陷入一個惡性迴圈——你會對他越來越凶,而他就會想媽媽怎麼這麼凶對我這麼差,所以這個互動模式是一定要阻止的。

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你一開始的時候,沒有守住防線。一開始你不凶的時候,你用了一個普通的威嚇,但你沒有守住這個威嚇,你威脅他之後並沒有實施這個威脅,那麼之後你只有用更凶的態度才能嚇住他。

比如你們在公園玩,你叫他走:「不要再玩兒了,要不然回去沒飯吃。」他根本不當回事,因為他知道媽媽只是說說而已,回去肯定會給我飯吃。那麼這樣一來,你只有用很凶的態度才能嚇住他。

但想象一下,你真的踐行了這個威脅——你今天沒有按時回來,我真的就不給你飯吃。一頓飯不吃,其實對孩子對健康並沒有多大影響。但這樣的話,就可以給孩子一個「媽媽言出必行」的印象,這樣哪怕你實際上是平靜地把話說出來,也可以達到同樣的震懾效果。

看到這裡你可能已經明白了:重點是改變反饋模式,如果你不需要,跟孩子的互動模式就不再是態度上(「凶」)的一步一步升級,問題轉變成了——能不能說話算數。你可以一點都不凶地平靜地說出來:「如果你怎樣做,就會有怎樣的後果。」他如果真的沒有聽你的話,那麼就要實施後果,而不是隻靠態度來嚇他。這樣來幾次,他就會把自己的行為模式和對你的期望矯正過來了,也會和你更合作。

所以歸根到底呢,家長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要訴諸情緒,而是要講道理。不要用生氣、憤怒來表達,而應該很平靜地把道理說出來。

不要覺得兩歲七個月的孩子就聽不懂道理,他其實也在對外界的資訊進行處理,也在歸納外界的規律

如果在他的印象裡,媽媽是一個最後要靠凶來表達自己的偏好和想法的人,他就只會對你的凶、對你的態度進行反應;但如果他覺得媽媽是一個言出必踐而且講道理的人,那麼他就會迴應你的說話內容本身。

所以只要建立了「言出必行」的行為模式,哪怕不「凶」,也可以和孩子進行良好、有效的溝通~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為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