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故事繪本 > 《愛暴力》:強行提純的人生

《愛暴力》:強行提純的人生

來源:育娃網    閱讀: 7.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父母要求孩子掌握更多技能,在社會中獲得更大競爭優勢,也是“愛暴力”嗎?以下一起來聽聽作者的解釋吧!

《愛暴力》:強行提純的人生

強行提純的人生

說父母要求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也是“愛暴力”,很多父母不會服氣。

父母為了讓孩子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事業的起點平臺比同齡人高一些、穩一些,這又有什麼不對?

難不成,非要孩子一無所長才是愛嗎?

當然不是。學習是決定一個人人生諸多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如果家長以讓孩子學習好為由,忽略對他作為一個社會人而必須擁有的其他能力的培養(溝通能力、寬容能力、社交能力、環境適應的能力等),那麼家長的潛意識動機就值得探討了。

因為,孩子的生活世界很簡單。他的全部生活範圍,就是家庭、學校、生活的社群,他並不知道成人的世界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更不知道在成人的世界裡,需要什麼樣的能力才能夠很好地生存下去。

但父母知道。每個成年人都有找工作的經歷、人際交往的經歷、抑或婚姻的經歷,這些經歷讓成年人知道,如果一個人所掌握的知識如果僅限於文化層面,那麼這個人在社會當中一定會舉步維艱。

但為何有些父母會固執地認為,孩子成績好才是他一生幸福的基礎?

他們到底是希望孩子擁有自己獨立、快樂的人生,還是隻是用孩子來滿足自己可以設計、安排他人人生的慾望呢?

我有一個非常優秀的朋友,從小成績便非常優異,順利地考入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畢業以後進入了頂尖的外企。她的人生有很多人羨慕,但她自己卻並不快樂。她遭遇挫折的時候,經常找我談心。

她對我說:“燕誼,我經常覺得我的人生是無意義的。我唯一掌握的技能,就是上學和考試。每當我遇到什麼不愉快的事,第一個想法,就是拋開現在的一切,重新回去上學。我現在已經三十歲,每天回家,我媽媽還要催我看書、學英語,提醒我要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努力。可我不知道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讀書可以讀到博士、博士後,可在那之後呢?”

我的朋友無疑仍算幸運,因為她的學業一帆風順,在這方面,幾乎沒有遭遇過挫折。而我認為,恰恰是因為她的學習生涯過於順利,使她生活在一個類似於無菌室的環境中,當她遭遇任何一點挫折時,便會覺得無所適從,於是急切地想要逃回自己的無菌室裡去。

我們是從何時起開始掌握為人處世的技巧和待人接物的能力?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當我們和小朋友玩耍、遊戲、爭吵、發生矛盾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了練習。在這些行為過程當中,我們擁有了挫折體驗,有了換位思考的能力、包容的能力、分享和感恩的能力。如果獲得這些能力的渠道都被一一堵死,成長的選項就會出現空白。

人不一定能記得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次快樂,但對於痛苦和失敗卻總是刻骨銘心。我們無法約定挫折進入我們生活的時間,我們也沒有聽說誰的挫折體驗是在他完成學業,掌握了社會生存技能之後才來到的。

痛感是人類最寶貴的一種感覺,因為有痛感,我們會長記性、增經驗;因為有痛感體驗,我們會對危險有所防範。一個沒有痛感的人,無從培養自己對傷害的反應機制;而每一個告訴孩子“你人生最重要的事便是好好學習”的父母,都充當了抹除孩子痛感的角色。

遭遇這樣對待的孩子,在稍遇挫折時,便會墮入自我懷疑的深淵,稍遇挫折,便覺得世界充滿敵意。

而這樣一來,父母又達到了另一個潛意識層面的目的:使孩子無法離開自己。

典型的例子便是劉禎,她在挫折、憤怒、痛苦之後,最終回到了父母的身邊。

父母從小的教育,讓她的人生只有獲得第一名這一條路可走。

劉禎的父母在孩子驕傲的成長成績中獲得了作為家長的自豪與面子,但劉禎成了一個雖然成年但仍然無法適應外部環境的大孩子。因為無法適應環境,她最終會回家繼續扮演需要父母愛護和照顧的孩子,劉禎的父母成功地把她留在了自己身邊。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為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