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奶粉知識 > 洋奶粉遭遇國產奶粉逆襲字號

洋奶粉遭遇國產奶粉逆襲字號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2013年,對於洋奶粉可謂多事之年,國產奶粉順勢逆襲。曾經難以與“洋奶粉”同臺競技的國產乳企在政策利好下,近期動作頻頻、力推高階產品也給“洋奶粉”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對中國的奶粉市場來說,今年不可謂不是一個多事之年。而日本奶粉巨頭明治乳業24日發出宣告決定暫時停止在華銷售奶粉,更給不平靜的奶粉市場投入了一顆“炸彈”。

明治為洋奶粉撤離開了先例,值得關注的是,撤離背景正是中國大力整頓奶粉市場、中國國產奶粉努力自強之機。

洋奶粉遭遇國產奶粉逆襲字號

 

北京一家大藥房門店的工作人員(左)向一位女士介紹如何使用自動售貨機購買嬰幼兒配方奶粉。本報記者王京生/攝

“假洋奶粉”亂象有望終結

加強檢疫、叫停貼牌、專櫃銷售、嚴格新批……今年以來,國家多部門為規範嬰幼兒奶粉市場出臺了多項政策,整頓嬰幼兒奶粉市場的種種亂象:

5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新版《進出口乳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中,對進口奶粉設定了更高的“體檢”門檻,對“假洋奶粉”的狙擊力度明顯增強。

5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按照嚴格的藥品管理辦法監管嬰幼兒奶粉質量”。

6月20日,國務院轉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並全面實施《粉狀嬰幼兒配方食品良好生產規範》。《意見》除了對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的生產條件提出更高的要求,還嚴禁進口大包裝嬰幼兒配方乳粉到境內分裝,叫停貼牌生產,同時將提出實行嬰幼兒配方乳粉專櫃專區銷售,試行藥店專櫃銷售。

10月29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就《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公開徵求意見,送審稿中明確規定,國家對嬰幼兒配方食品實行嚴格監督管理。食品生產企業生產嬰幼兒配方食品應當將生產原料、產品配方及標籤等向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備案。不得以委託、貼牌、分裝方式生產嬰幼兒配方食品。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我國過去對進口奶粉的管理相對比較寬鬆,以至於出現了不少從紐西蘭等奶源國找一個當地的公司委託、貼牌生產後,號稱“100%紐西蘭品牌”進口到中國的“專供中國奶”。

上海奶業協會副祕書長曹明是說,紐西蘭佔據中國進口奶粉的八成之多,紐西蘭市面上能見到的奶粉品牌不過數十個,但在中國市場上的真假“洋奶粉”卻有200多個。

此前也有報道稱,在上海舉行的孕嬰童用品展上,居然有181個嬰幼兒配方奶粉品牌“露臉”,其中品牌或公司名稱中包含“紐”字的就有26家,還有的則帶有“澳”字,以強化自己的紐西蘭或者澳大利亞“血統”。

曹明是說,隨著委託、貼牌、分裝行為被制止,檢驗檢疫要求提高,“專供中國奶”想要繼續生存難度變大了很多,“假洋奶粉”橫行的亂象有望終結。

國產品牌也高階

曾經難以與“洋奶粉”同臺競技的國產乳企在政策利好下,近期動作頻頻、力推高階產品也給“洋奶粉”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此前攜伊利、蒙牛、雅士利、飛鶴、完達山、明一、高原之寶等六家企業,在京舉行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新品釋出會,意欲“逆襲洋品牌”。這次釋出會上力推的部分奶粉市價與洋奶粉相比基本相當:例如,伊利金領冠1段900克售價為與惠氏、諾優能、多美滋等國外品牌在同一水平。

除了力推高階產品,國內乳企近段時間以來也獲得了不少政策利好。早在8月工信部已經編制完成《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企業兼併重組工作方案》並上報等待批覆。業內人士透露,該方案給出了乳企兼併重組明確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力爭到2018年底,培育形成3~5家年嬰幼兒配方乳粉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企業總數整合到50家左右,前十家國內品牌企業行業集中度超過80%。

事實上,一些國內乳企已經尋求海外奶源加工高階奶粉,並特供中國市場。光明收購紐西蘭一家乳企後,原裝原罐進口的光明培兒貝瑞奶粉定價418~458元/900克,甚至高於國內市場上惠氏奶粉旗下高階品牌“啟賦”系列1階段產品的零售價格(408元/900克)。

乳業專家王丁棉指出,洋奶粉和國產奶粉之間的“較量”,事實上是一種信任度的較量。“無論是洋品牌還是本土品牌,隨著國產乳業信心度的逐步恢復和多個洋品牌頻頻被爆出存在質量問題,"血統"將不再是問題,重要的是消費者信心。”

曹明是說,要重塑消費者信心,必須提升企業誠信度,而從長遠來看,乳企應從提高奶源質量和產量兩方面入手提升乳製品競爭力。對國產乳業來說,如何補齊奶源短板、實現規模化經營、重塑消費者信心,這些都是需要在實踐中回答好的問題。

專家指出,隨著中國消費者對洋品牌迷信的打破、國內乳企的自強以及奶粉行業的淨化,未來在中國的奶粉市場的贏家將不再有“土洋之分”。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