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家長應重視愛心教育

家長應重視愛心教育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長的愛心氾濫,不僅沒有培養出有愛心的孩子,反而養出一個自私自利的孩子。

家長應重視愛心教育
  自古以來,愛心一直被看作是人的基本道德標準和社會的靈魂所在。西方先哲費爾巴哈斷言:“愛是存在的標準——真理和現實的標準,客觀上如此,主觀上也是如此。沒有愛,也就沒有真理。”古今中外,人們都在推崇愛心。作爲人性的基礎,它體現着一個人的素質,同時也是人際關係的紐帶和潤滑劑,沒有愛心的人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然而,很多家長卻發現,自己的孩子正面臨着一種愛心缺失的危機。在家裏,父母怎樣辛苦與操勞,他們視而不見,從不主動爲家長分擔一些事,只想着從家長那裏多要點錢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他們習慣了以自我爲中心,佔有慾極強,蠻橫霸道,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爲自己生來就該大家寵着慣着,事事爲他們服務,稍不順心就大發脾氣,甚至指責辱罵。他們在外面不關心別人,在家裏也不知道心疼父母。  他們把自己和別人分得很清,從不關心別人的事,沒有責任感,思想偏激,心胸狹窄,想問題往往愛鑽牛角尖,爲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擇手段。同情心的缺乏使他們漠視別人的不幸和災難,甚至會快意於別人的苦痛。而“小皇帝”“小公主”們往往心態不穩,一旦遭受挫折,受到委屈就無法承受,繼而進行報復,很可能使自己的行爲超出法律和道德的範疇。良知的缺失會讓這些孩子爲了尋找刺激和快感,做出我們成人無法理解的事。  【案例】  林林6歲了,長得白白淨淨,非常招人喜歡,尤其在他爺爺奶奶眼裏,那更是寶貝一個。全家人對林林都疼愛有加,每次爸爸媽媽出門都會給他帶回好吃的、好玩的,做了好吃的飯菜也讓他先嚐。每當林林餓了或是渴了的時候,自己不會去找東西吃、找水喝,而是站在屋子中央大聲喊。這時保姆或者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會趕緊給他找吃的、喝的。  時間久了,林林的壞習慣也慢慢養成了。到了吃飯的時候,往往是坐下來就吃,根本不懂得尊敬長輩,讓爺爺奶奶先吃。儘管媽媽經常提醒他,比如“爺爺腿腳不好,要等爺爺奶奶一會兒”等等,他卻好像沒聽見。  有一次,開牙醫診所的爸爸,從南京帶回了好吃的桂花鴨,保姆把鴨子切好盛到盤裏擺到飯桌上,喊大家來品嚐,林林第一個跑出來,看着桌上的鴨肉,突然大聲說:“你們別吃啦,這還不夠我一個人吃的呢。”然後就把鴨肉端到了自己跟前。媽媽非常生氣,可還是希望能心平氣和地給兒子講道理,讓他明白自己這麼做是不對的。  “林林是個好孩子,趕快把鴨子拿過來,讓大家都嚐嚐。爺爺奶奶都沒吃呢!鴨子這麼大,你自己也吃不完啊!”可是無論媽媽怎麼說,林林就是不聽,還是使勁捂着盤子。到後來更離譜,竟然端着盤子跑到另一間屋子,關起門自己一個人躲在裏面吃。  過了好一會兒,林林終於把門打開了,把一盤殘羹端給爺爺,說了一句:“你吃吧……”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告訴孩子自私會得不償失  有這樣一個童話故事:  夏天到了,十隻猴子約好了一起去後山的桃園摘桃子吃,他們每人背了一個小箱子,浩浩蕩蕩地就出發了。到了後山上,猴子們就開始摘桃子,有的往高處爬,有的去遠處找,大家都努力地尋找成熟的桃子。其中一隻叫斯斯的猴子,非常狡猾,不肯爬高也不肯繞遠,於是它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鬼主意。斯斯對其他猴子說:“大家都去摘桃子了,沒人運桃子啊,不如我把大家摘的桃子,都給運到我們的小箱子裏吧。”衆猴子想想,也有道理,這樣大家摘完了,就可以直接回家了。於是大家都把各自摘的桃子交給斯斯,斯斯再把桃子放到大家的箱子裏。斯斯總是把最大最好的桃子放到它自己的箱子裏,把差一些的桃子放到別的猴子的箱子裏。  後來樹上的桃子摘得差不多了,猴子們就都從樹上下來了,問斯斯:“我們的桃子都放好了嗎?”斯斯說:“大家放心,都放好了,每個箱子都裝滿了。”其實斯斯只給其他的箱子裝了一個箱子底,不過十來個桃子,卻把最好最大的桃子碼滿了自己的整個箱子。回去的路上,猴子們各自揹着各自的箱子,成羣結隊地往家走。別的猴子都很輕鬆,只有斯斯揹着沉重的箱子,卻又不敢聲張,搶着走到前面,裝作輕鬆的樣子,生怕別的猴子發現它的祕密。山路又陡又滑,斯斯累得氣喘吁吁,一個不小心,沉重的箱子就把它壓得往後倒下,箱子一下子摔爛了,又大又好的桃子順着山坡一個一個滾向山谷,衆猴子才發現原來斯斯留下了那麼多大桃子給自己。  大家都沒有做聲,後來回到了山下,大家都拿出自己的桃子來吃。雖然不大,但是個個都很甜,只有斯斯一個桃子也沒有了,大家也不理它。  自私的孩子和這個猴子沒多大差別,都是懶惰期待不勞而獲,而且都愛耍小聰明,這樣自私得到的物質利益,要麼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要麼是品嚐不到快樂。  孩子的自私在短時期內,還不會出現太大的惡果,等孩子長大成人,就會顯現無遺,而沒有誰會喜歡一個自私的人,那時他就會孤立無援,痛恨父母當初對他的溺愛。  2.擺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  孩子是家庭中最小的一員,家庭大成員要細心呵護小成員,這個當然是應該的。但是,孩子在享受家庭成員對他關愛的同時,也應該像其他家庭成員一樣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做到這一點,其實不難,就是給孩子定規矩,要堅持。比如說,讓他從小就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勞動中體諒他人的辛苦,並且逐步學會遇到問題能換位思考;不要讓孩子吃獨食,有好吃的要大家分享,有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等等。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爲的肥沃土壤。”因此,做父母的要從小在孩子心靈中埋下愛的種子。  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是爲了創造物質和財富,而是培養他的勞動習慣,促進孩子身心發展。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如:自己穿脫衣服,學着鋪、疊被,自己洗臉洗腳,自己收拾玩具、圖書。另外,幫家長幹些家務,如:幫助擺碗筷、澆花、擇菜等。要從小培養孩子愛惜糧食、圖書、玩具等,培養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終、有條理的習慣。  人的成長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家長要改變“學習好則百好”的觀念和“什麼事都由着孩子”的教育態度。要知道,一個凡事以自我爲中心,做任何事情不考慮他人、不考慮後果的孩子,將來是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  國際二十一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提出,未來的教育應圍繞四種基本能力來重新設計與組織。這被稱爲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  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很難適應提倡團隊合作精神的現代社會。家長應該知道:自私自利,沒有愛心是人格的缺失,將羈絆孩子的健康成長。  3.小孩子也要有大胸懷  說“大胸懷”前,我先說說這自私的“小家子氣”,一般是指舉止拘謹,心胸狹隘,吝嗇自私。孩子養成“小家子氣”性格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及家人過於溺愛孩子,使孩子養成了獨食、獨玩等不良行爲習慣;孩子身邊人員的“自私小氣”行爲與不良教育的影響;孩子缺乏交往,沒有機會體驗到與人分享的快樂。  作爲家長,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具有同情心愛心,希望孩子寬容大度,就必須在幼兒時期對孩子予以規範,教孩子學會同情學會愛。孩子自私或者小氣,大多與長輩的過度寵愛有關係。而解決孩子的自私的毛病,也主要在於父母要端正教養態度,在糾正孩子的毛病時,指出正確的做法。  11歲的周昕是個人見人愛的孩子,每次考試都在全班數一數二,還是個能歌善舞的孩子。周昕父母都是大學老師,不到四十都評上了教授,別人羨慕他們,家長事業有成,孩子聰明可愛。可是在家裏,周昕一直以“小公主”自居,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想要什麼就要什麼,一切都得順着自己,稍不如意還會使性子甚至和爸媽對着幹。  在學校,班主任老師見周昕的學習好,總是先誇她品學兼優,同時也希望她能幫助成績差的同學。可老師每次對她說的話,她全當“耳邊風”。一次談話中,周昕終於向老師吐露了心聲:“我爲什麼要幫他們,幫了他們,他們的成績上去了,就會成爲我的對手,我纔不會那麼傻!”  都說現在的孩子自私,可您有沒有想過,在您爲孩子奉獻愛的同時,是否教會他也要把愛傳給別人。孩子的自私,正是家長用溺愛精心調製的苦酒。  想要孩子變得大氣,家長在生活中要把大氣滲透給孩子,要讓孩子能夠看得見、感受得到,而不是泛泛地說教。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家長能夠盡力去幫助別人;鄰里之間有矛盾,家長能否做出讓步,化解矛盾;拾到東西,家長主動找到失主,歸還財物。而且要讓孩子明白,主動讓步的時候不是因爲怯懦,因爲有些事情根本就是非原則的事情,不要在小事情上沒完沒了地糾纏,往往是小事,因爲當事人雙方各不相讓,最後演變成大事,因小失大,得不償失。但是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還是不能無原則地退讓。  若一個孩子從小就不知道關愛長輩和同伴,養成以自我爲中心、自私自利、情感冷漠的習慣,那麼長大以後就很難做到孝敬父母、關愛他人、關愛社會。正是家長把幾乎所有的愛都給予了孩子,一些無原則的愛,客觀上造就了孩子的自私。  有自私的家長就會有自私的孩子,有溺愛的家長也會有自私的孩子,如此找到了病因後,就要對症下藥:家長做表率大肚寬容,家長理性愛子不溺愛,孩子自然遠離自私,心中填充的就會是寬容與大度。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