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愛不足的爸爸,請不要做嚴父

愛不足的爸爸,請不要做嚴父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二十四年前,一個年輕的女人,歷經三天三夜的難產痛苦,生下一個八斤多的兒子。女人躺在產牀虛弱地對身旁的丈夫說:“兒子如果以後不聽話,你別打他,要打我來打!兒子不會跟當媽的記仇。當爹的就不一定了。”

那位瘦小而桀驁的男人沒有說話,這是一個慣常打老婆的男人。

從此,男孩就在父親的左拍右打中漸漸成長。六歲那年,母親被父親打得住了院,男孩從學校裏逃出來,從家裏拿了臉盆毛巾打車去醫院照顧母親,並在母親病牀邊憤憤地起誓:“媽媽,你別傷心,等我長大了一定替你報仇。”

十幾年後,男孩終於長大了,而且身強力壯,比父親高出半個頭。他卻沒有立刻報仇,而是選擇去了遠方的城市,闖蕩,或者說流浪,音訊漸無。

這個男孩就是我的表弟。偶然的一天,我在qq上見到男孩的蹤影,便詢問他的近況。男孩說狀況很不好,幾個月沒發工資,手機也快停機了。我驚詫地問:“你怎麼不跟家裏人聯繫?”很久以後表弟才悠悠地回覆;“我不想讓家裏人知道,我不想讓我爸知道我混得這麼差。”

去年過年時,聽說表弟回來了。華川去探望姑姑一家。姑父已銳氣不再,略顯衰老,表弟也不是當年叛逆少年的模樣,姑姑熱情的忙裏忙外——完全是一戶平常和睦的人家。歲月雖埋葬了年華,卻也能沖淡了仇怨和戾氣。

一個親戚在酒桌上念念不忘隔年舊事,向表弟數落姑父的不是。或許是被酒精薰辣了眼,這個七尺男兒竟流着淚說:“我求您別再說我的爸爸。我爸爸從小吃了很多苦,他也很不容易……”

血緣的力量,最終還是原了父子之情。但到底,還是輸掉了一段溫暖的歲月。

華川生下兒子後,也對寶爸告誡:“兒子如果不好養,不聽話,你不要打他,要打我來打。”

愛不足的爸爸,請不要做嚴父

寶爸性情十分溫和,對孩子不打不罵。但事業忙碌,來去匆匆,在年幼兒子的眼裏,“爸爸”只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

兒子再長大點,所有行爲、個性都成爲爸爸的反面。寶爸意識到自己的缺位,於是抓住工作之外的點滴時間對兒子進行“教育”。在餐桌前,在就寢時,在刷牙洗臉的空擋,在外出旅行的車上…….見縫插針地對兒子進行諄諄教誨。兒子卻毫不領情,對這“羅哩羅嗦”的爸爸甚爲反感,一聽說爸爸要出差,興奮得像過年。

寶媽跟寶爸商量着:“你在家時間有限,不如多陪孩子玩,等兒子對你建立起好感了再教育也不遲”。

縱觀人類歷史長河,相對於母親,父親與子女間的感情要脆弱得多。

那些父子交惡的家庭,父親多半僅以“供養者”的身份存在,並不曾施愛於子女,自然也得不到愛的反饋。父親心裏也是失落的,便憑藉行使家長的權威獲得滿足。對子女而言,在幼小的年紀,並不能理解父親爲養家餬口付出的努力,無愛無陪伴的父親,有時候甚至要分走母親對自己的長按,因此難免出現敵對情緒,如果再遭遇父親爲行使權威而施加的驅使責罵,父子感情便走向惡性循環的深淵。

若要父子感情交好,其實也容易,給予足夠多的陪伴和愛足矣,若感情積累到一定厚度,即便父親偶爾行使權威對孩子責罰,那也是“打是親來罵是愛”。

在德國爸爸卜勞恩創造的《父與子》的漫畫書裏,表達了一種截然不同的父子關係:爸爸不像爸爸,兒子不像兒子,倒像是親密的兩兄弟,一起玩耍,一起闖禍。這個爸爸甚至替兒子寫作文,最後被兒子的老師,也是爸爸曾經的老師找上了門,將淘氣的父子倆一頓狠批。

這個爸爸也保持着微妙的權威,甚至偶爾還動手打兒子。

但是,所有父子相處的漫畫情景,都浸透着溫暖和光明。這位半禿老頭兒形象的爸爸,是所有孩子夢寐以求的父親。

而當今很多中國家庭面臨的事實就是:父親必須承擔家庭的供養責任,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

沒有“量”的保證,只能提升“質”的品質。母親應該合理安排家庭生活,把父親工作以外最好的時間留給孩子。父親也要明白,權威要建立在“愛”的基石之上。如果你事業忙碌,每天與孩子共處的時間只有30分鐘,卻有20分鐘用來批評責罰孩子,結果可想而知。

在有限的陪伴時間裏,多愛孩子,多給孩子快樂。如果發現孩子有不良習慣,不如私下與母親溝通,由母親來擔當“惡人”。

愛的回饋,從付出開始。先有愛孩子的父親,再有愛父親的孩子。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