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親子活動 > 家庭教育與孩子的個性發展

家庭教育與孩子的個性發展

來源:育娃網    閱讀: 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庭中心人物的父母對孩子的教和養持什麼態度,直接影響着孩子性格的

家庭教育與孩子的個性發展
 
  
     家庭中心人物的父母對孩子的教和養持什麼態度,直接影響着孩子性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發展。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責難他人;在誠實中長大的孩子,勇於奮鬥;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充滿了罪惡感;在寬容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容忍;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在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謝;在公正中長大的孩子,極富正義;在接納和友誼中長大的孩子,不但愛人,也愛世界。

    成長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作爲一種啓蒙教育、基礎教育,基本任務就是爲孩子的良好個性健康發展奠定最初的基礎,全面提高孩子的基本素質。家庭教育環境是影響青少年成長的主導因素。對孩子成長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也就是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的互動,如果父母不重視這一點的話,孩子可能連好多基本的生活能力都學不會。作爲家庭中心人物的父母對孩子的教和養持什麼態度,直接影響着孩子性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發展。 

    首先,我們來看看發生在我們身邊極其普通的案例:在省某機關單位工作的朱先生,他有一個聰明勤奮的兒子,今年小學畢業。多年來,他從沒有呵斥過孩子,更沒打過一下,也沒有嬌慣過,而是靠自身的影響,引導孩子吃苦勤奮。其孩子獲得各種榮譽證書:有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獲獎證書;有英語奧林匹克競賽獲獎證書;有三好學生證書;有優秀班幹部證書;還有鋼琴九級證書……他對孩子的教育和影響靠的就是家長的“親子教育”。據來自公檢司法部門的統計信息表明,在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普遍存在着這樣的傾向:父母對孩子的不良行爲不管不問;經常打罵孩子,帶給孩子一系列負面影響;父母職責履行不當,放棄對孩子的撫養教育責任,孩子缺少家庭的保護;自以爲是“爲了孩子好”的所作所爲,往往違背了孩子的意願和兒童的成長規律…… 

     按照政府公務員、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企業高級白領、藍領、普通工人、下崗職工家庭、教師、個體戶、農民等爲順序,調查了他們對孩子的關心取向,結果發現:在學校各方面表現都不錯的孩子的家長對孩子關心的內容大致相同,即:孝敬父母長輩、尊敬師長、團結同學,搞好智力開發、激發潛能、學好功課,積極參加鍛鍊、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引導適當消費、吃飽穿好,但不鋪張。 

    媒體刊發有關未成年人的問題報道,大部分是離家出走、沉迷網吧、偷盜搶劫、殺人強姦、厭學輟學、家庭暴力等,從中可以看出端倪,那就是孩子不良行爲的產生和加劇,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父 母性格、行爲和觀念的影響。未成年人具有強烈的模仿他人行爲的傾向,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他們是年幼的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對象,而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越是重要、權威性越強,孩子模仿得越起勁。孩子長期受到父母打罵,就會模仿父母的懲罰性行爲,學會粗暴、打鬥、殘酷,並在社會上按照父母的這種示範來攻擊別人。 

    在我國,家長對孩子施以暴力的惡果早被人們清楚地認識到了,但是多年來,依然屢禁不止。而且,隨着父母對子女期望值的攀升,對子女管教的“重視”,以及孩子的反抗意識增強等原因,有愈演愈烈之勢。儘管一些法律文件也規定了兒童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身體自由權等基本權利,但非到打孩子致死、致傷、致殘即觸犯刑律的情況,父母很難受到法律的制約。因此,當務之急,矯治孩子的不良行爲,必須從改變父母的教育方式入手。 

    現在的未成年人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的過分溺愛和教育方式的不當,導致他們從小嬌生慣養,吃不了苦,經不起挫折,普遍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和堅韌不拔、吃苦耐勞、誠實善良等傳統美德。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責難他人;在誠實中長大的孩子,勇於奮鬥;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充滿了罪惡感;在寬容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容忍;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在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謝;在公正中長大的孩子,極富正義;在接納和友誼中長大的孩子,不但愛人,也愛世界。心理研究會專家認爲:目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由於大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期望值過高,訓斥多於鼓勵,教訓多於理解,壓制強於疏導,導致未成年人易產生情緒和人格障礙。其次,父母離婚、分居、再婚現象的增多,也使未成年人心理極易產生波動,蒙上陰影。另外,兩代人之間缺乏理解也是一個原因。在青少年時期,人的自我意識日益成熟,在觀念與行動上都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性。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還沒有完全成熟,有其特定的心理特徵,家長若沒有依此去深入瞭解,是很難理解這一代孩子的。你一擺出長輩姿態進行說教,他們就不愛聽了,雖然出發點是好的,卻往往事與願違。   

     心理學上講,人類最大的愛的需求就是無條件的愛,就是一種我們常常形容的母親對子女的愛的表現。人在小時候,透過愛撫、擁抱、搖動,孩子很容易體會到被愛。但在長大的過程中,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意見與看法,有自己的朋友與世界,有自己的喜好與語言。這時候噓寒問暖,也能使他們知道父母愛他們。但是能讓 他們體會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就需要聆聽他們,使他們感受到被瞭解、被接納,青少年尤其需要被聆聽、被瞭解,若父母能瞭解他們,一定對他們有很多的幫助。 

     每個人都需要成就一些事情,然後自信心、自尊心纔會建立起來。孩子尤其需要被鼓勵與誘導,自己獨立地完成某些事情。這個成就的需求與獨立自主的需求有很大的相關性。應該放手讓孩子們去做一些事情,不要怕他們會失敗而代替他們或給予太多的指導。“放心”是很大的要素。 

     同處一樣的環境中,爲什麼大多數孩子能夠健康成長,而有的孩子卻走上歧途?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爲他們生長的家庭環境不同,父母的個性與教養方式對孩子個性發展的影響。不同個性特點的人對孩子的教育有着不同的態度。根據父母的教養行爲特點,現代家庭中普遍存在民主型、專制型、忽視型溺愛型四種類型教和養。 

    民主型的父母,往往採用的是說理和誘導的形式進行教和養,多會給孩子設立恰當的目標,堅持要求孩子努力去達到這些目標,並對孩子提供一定的幫助;能耐心傾聽孩子的觀點,鼓勵孩子參與家庭決策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民主型父母能表現出更多的關愛,這是一種理性的、嚴格、民主、耐心的愛和教育方式,在生活上會積極支持孩子的自主活動,束縛限制不多,能夠促使孩子較好地鍛鍊獨立生活能力,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是馬上幫助他,而抓住機會啓發他們動腦筋想辦法,以此來調動孩子的思維積極性。當孩子做錯事時或解決不了問題時,不是一味地批評孩子,而是在批評的同時,給予信任的目光和語言,使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信心,下次我會做得更好!這些孩子中父母主張少讓他們“獨食”“獨玩”“獨佔”“獨立性”的情況下,逐漸形成自立自強的處性品質,以使他們更容量適應未來的社會。在這種方式下成長的孩子表現出更多的是自信,有較好的自控能力,樂觀積極、勤奮好學,學習成績較好。 

     相反專制的家長,對孩子又過分嚴格,專制型父母對孩子要求嚴厲,通常提出很高的行爲標準,這些要求和標準有時甚至不近情理。孩子出現稍許的牴觸,父母就會採取體罰或其他懲罰對孩子進行管制,孩子沒有自己的權利。這種教育方式實質是滿足了成人的需要,忽視和抑制了孩子的想像力與獨立性。這種方式下成長的孩子,雖在學校中表現較好,但性格較內向,不敢大膽積極的展示自我,表現出焦慮、退縮等負面情緒和行爲。大家知道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孩子最在意大人對自己的評價。他們聽到大人怎樣說自己,就會對自己產生一些 印象,認爲自己是怎樣的孩子,這些大人對熟識的行爲和努力常常表示不滿意,甚至於當着別人的孩子作比較,給孩子一種否定自己的暗示,使孩子產自卑感,缺乏自信心,這種專制冷漠型的家庭因素,使孩子唯諾諾缺乏獨立性與主動性。 

     那麼溺愛型家庭因素在孩子性格形式中起怎樣的作用?這類父母對孩子常常懷有過多的期望與愛,但很少對孩子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在生活上對孩子百般呵護,讓孩子在家裏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家長不知道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要有一個從生疏到熟悉,再由熟練到自覺的過程,要完成這一過程就必須反覆練習,而家長常以孩子年齡小忽略了這些,對孩子的事一味包辦,這樣就使得孩子一遇到困難,就依賴父母解決,沒有獨立性,長期如此孩子就散失了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另一方面這些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往往百依百順,欺同伴、執拗、任性,唯我獨尊的壞習慣。這一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對父母表現出無盡的需求和很強的依賴性,自我控制尤其差,在任務前缺乏恆心和毅力,表現不成熟的特徵。男孩子表現的更爲突出。   

     忽視型父母:這樣的家庭比較少,一般是父母忙於生意沒有過多的時間關注孩子,他們沒有對孩子提出行爲標準的要求,對孩子的成長更多的是提供食品衣物等物質條件,而對孩子的情感與心理要求缺乏關心。這是一種對孩子情感生活剝奪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態度更多的是一種無奈或漠視,或者說是一種變相的放棄。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對學校生活少有興趣,學習成績和自控能力較差,出現的問題會更多些。 

    做爲家長,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個性發展不同的影響,注意到孩子成長過種中所必須的關心和愛護,遵循教育規律: 

    理解孩子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父母只有理解了孩子的生理、心理需要,理解了孩子個性發展的年齡特徵和發展過程,才能正確評價哪些是孩子個性的優勢、哪些是劣勢。才能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來因材施教。理解孩子不僅僅指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些外顯的情感和個性表現,而是要了解孩子的發展之序,認識孩子的發展之勢,理解孩子個性的成因與可能出現的結果,從而因勢利導,因材施教。理解還包括對不同年齡孩子個性發展特點和規律的瞭解,自覺採取符合孩子年齡特徵的個性化教育方法。 

     尊重是人的心理需要之一。每一個個體都有尊重和被尊重的需要。隨着孩子的年齡增長,尊重的需要越來越強烈,自尊心越來越強。自尊心是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又是個性發展的動力之一。因此家長要特別注意愛護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獨特的個性特徵,爲孩子朝着適合自己所愛、所向、所能、所長的方向發展創造條件,走適合孩子個性特點的獨特之路。 

     尊重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權,尊重其個性、行爲方式和興趣愛好,不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價值觀和興趣,不以自己的好惡規定孩子的發展方向,不強迫孩子實現自己未曾實現的理想。但尊重孩子並不是放棄家長的責任而放任自流,而是尊重孩子生命發展過程中的獨特精神,尊重孩子個性發展、成長的需要,尊重孩子的各項權利,承認孩子的人格尊嚴,把孩子當作發展中的獨立的個體來對待。孩子是獨立成長、獨立體驗生命全過程的個體,孩子的自我設計和自我塑造是父母不可代替的。父母能夠努力的是幫助孩子與衆不同。 

     根據孩子們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加以調整,逐漸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權利和自由空間,使孩子們逐步形成獨立、勇敢、好學上進、積極主動、自尊自信、認真細緻、合羣、謙虛律已等良好態度和意志特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