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親子活動 > 孩子在公衆場合吵鬧,如何做纔不是“熊家長”?

孩子在公衆場合吵鬧,如何做纔不是“熊家長”?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可能很多人都在公共場合看到過大吵大鬧的孩子,這時候家長的處理就非常重要了!接下來就一起看看怎麼應對在公共場合吵鬧的孩子。

原標題:導教經紀人:孩子在公衆場合吵鬧,如何做纔不是“熊家長”?

當自家的孩子在公共場合亂喊叫,引得衆人側目時,你什麼感覺?

憤怒、羞愧、害怕、焦慮、內疚、無助……怕被人說是“熊家長”,恨不得挖條地縫鑽下去?

孩子在公衆場合吵鬧,如何做纔不是“熊家長”?

其實在公衆場合大聲說話這個行爲,不是絕對的不好的行爲。

這個問題的核心點在於:

這個公衆場合的規則要求是什麼;

在公衆場合所產生的行爲,是否侵害了他人的權益,影響公共秩序。

想要孩子遵守公共場所的規則,需要具備三個非常重要的能力。並不是簡單地只要父母提出要求孩子就能夠做到的。

能力一:規則意識的建立

規則意識,是指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爲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

孩子規則意識的建立其實從一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

最初,規則意識體現爲父母爲孩子提供的穩定、持續的照顧,穩定、熟悉的生活環境,包括照顧孩子的人,給孩子使用的各種物品,這些都是在幫助孩子認識和適應這個環境,從中獲得安全感。穩定、有序,有助於孩子認識世界。

2-4歲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這個階段孩子通過對於秩序的要求來了解自己與環境的關係,瞭解自己,並獲取安全感。

孩子對於外在秩序的要求體現在對場所、順序、擁有物、習慣、約定這幾個方面,在看到外面世界的秩序後,才瞭解外面的環境,隨後才能瞭解到自身與外面環境的關係。

所以這個階段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規則意識建立的時期。所以這個時期就非常需要父母幫助孩子建立起正確的行爲習慣,並且形成規律,穩定下來。

4歲之後,只要跟孩子講清楚規則,他能夠明白,這是規則要求,同時是他能力範圍內能夠做到的,基本上他都會按照要求遵守的。

在這裏面有一個需要父母特別關注的點就是:因爲很多要求都是通過父母傳達給孩子的,比如要刷牙,要洗手,要換衣服,要洗澡,不能打人、玩具不能搶等等,就容易變成孩子不是在遵守規則,而只是聽從父母的權威和安排,這是不利於孩子規則意識的形成的。

孩子在公衆場合吵鬧,如何做纔不是“熊家長”? 第2張

遵守規則還是隻是聽話,主要的區別在於:

1.是針對事件本身來判斷對與錯、是與非,還是僅憑父母的心情和意願來決定。

比如“打人”這個行爲,父母給孩子傳遞的是“打人”絕對是一種不好的行爲?還是說父母心情好的時候就不理會孩子打人的現象,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嚴厲懲罰孩子的“打人”行爲?

前者就是遵守規則,後者就是隻是服從權威,聽話。因爲對“打人”這個行爲沒有恆定的判斷,關鍵在於掌權者(父母)的情緒和意願。

2.規則是否對所有人都有約束力。

比如有些家庭父母會制定一些家庭規則,但是這些規則要求全部只針對孩子,要求孩子做到這個那個,但是自己卻可以不用遵守。

或者對父母自己沒有規則要求,那麼這就是換了個說法的要求孩子聽話而已,而不是提高孩子的規則意識。

能力二:對公共場合的理解

這是一個直接的影響因素,尤其是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孩子來說,他並不能夠理解所有公衆場合與家庭場合的區別,以及在不同場合對行爲的不同要求。

所以,這要求父母幫助孩子,瞭解他所處的是一個怎樣的公衆場合,這個場合對人的行爲有着怎樣的要求,甚至如果不遵守會對他人造成怎樣的影響。

能力三:需求的滿足

孩子的行爲違反了公衆場合的規則要求,除了前兩個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心理需求沒法得到滿足。

就拿餐廳吃飯的例子來說,大人通常會讓孩子先把飯吃完,而吃飽飯後的孩子就閒下來了。孩子越小就越坐不住,需要有得玩兒,而餐廳裏如果沒有他可以做的事,他就會想辦法找樂子,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孩子在公衆場合吵鬧,如何做纔不是“熊家長”? 第3張

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關注到孩子的這些需求,想一些可以滿足他需求,同時又不影響他人的方法。

有些時候孩子的行爲確實對他人造成了影響,甚至被其他人呵斥,這個時候作爲父母又該怎麼辦呢?

孩子在公衆場合吵鬧,如何做纔不是“熊家長”? 第4張

首先,父母要擔起這個責任,自己的孩子影響了別人,至少在態度上要讓別人感受,作爲成年人的責任意識和是非態度,錯了就要承擔。

其次,父母要保護孩子,當其他人表現出對孩子的不滿時,父母肯定不能把孩子推出去:是孩子吵你的,你自己說他吧。

尤其是當對方已經非常憤怒,或者態度極不友善的時候,要把孩子保護起來,而不是讓孩子直接去面對陌生人的“訓斥”。

不宜直接在孩子面前與對方大打出手,惡語相向,這個對孩子的傷害是很大的,並且也是一個極不好的行爲示範。

如果對方的行爲確實非常惡劣,我們把孩子保護起來之後,可以直接告訴孩子,那個人他的行爲是不正確的,但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自己之前的行爲不好的地方。

本內容、圖片由用戶投稿,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