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去了一趟美國,才知道孩子的禮儀有那麼大的差距!

去了一趟美國,才知道孩子的禮儀有那麼大的差距!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去過歐美旅行的父母,估計會對文章中的幾個對比故事感同身受。爲什麼我們祖國素有“禮儀之邦”,近些年來小孩子的禮儀卻問題多多?這篇文章能帶給你我很多反思,幫助我們思想“禮儀的核心”,再次校準禮儀教育的方向標。

對於教導孩子禮儀,以前我認爲自己教導的還算不錯,因爲從周圍人的讚賞聲中我能感受到,別人認可兒子是一個善良、有禮、體貼他人的人。

可是,今年秋天的美國之行卻打破了我的“自以爲是”。在美國的某些經歷讓我覺得,我帶着孩子就像一個對禮儀未開化的人進入了一個文明社會一樣,我們和美國的家庭有着巨大的差距。

幾件強烈衝擊我的事

最明顯的表現是在公共場合的說話音量。逛商場或超市的時候,我們常常被朋友提醒“小聲點”。這時我們這才留意到,在美國,超市比較安靜,當地人買東西說話時都是小聲的。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個電器商店,一位白人孩子想買一個玩具,他是壓低了嗓音在喊:“我要這個,我要這個!”可是,我們一家三口卻像天生的大嗓門,雖經提醒能做到“小聲說話”,可是說着說着,不知不覺嗓門又高起來了。我們自己有時也奇怪:咦,整個超市怎麼好像只聽見我們的聲音

在美國,我們住的是一個接待家庭,每次一起出行回家,主人會走在前面掏出鑰匙開門。當她把門打開後,在拔掉並收好鑰匙的時候,兒子常常會擠到前面去,先進了家門。再看主人家的女兒,總是等着我們先進了家門再進去。

去了一趟美國,才知道孩子的禮儀有那麼大的差距!

還有一次,去一位朋友家裏做客,他家桌子上有一個非常漂亮的鐵皮盒子。好奇的兒子拿起來打開就往裏看,朋友告訴他說:“Kennedy,你不可以這樣,你要先問我‘可以打開嗎?’我同意了你才能打開看。”

然後朋友告訴我們:“在美國,你在別人家做客要尊重別人,沒有經過允許,不可以隨意動別人的東西。我們剛從中國來時也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也是經過別人多次提醒才慢慢養成這個習慣,因此,我們纔會這樣提醒Kennedy。”

還有,我們一家三口參加一個美國西部七日旅行團,每次休息之後返回車中,常常會聽見一聲“衝啊!”Kennedy和另外一位來自上海的小朋友快速地衝過一羣爺爺奶奶,繞過已在車門邊的慢動作老人,“捷足先登”。再看這些都可以稱爲是老人的人,他們謙讓着,並攙扶照顧着腿腳不太好的同伴登上旅行大巴的踏板。

類似的經歷還有不少。雖然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卻給了我強烈的衝擊。作爲媽媽和一個教育者,我在想:爲什麼我們自認爲已經很彬彬有禮了,可是和別人比較,還是能意識到很大的差距呢?

去了一趟美國,才知道孩子的禮儀有那麼大的差距! 第2張

什麼原因造成的差距?

我想,雖然這之中有文化差異的原因,但是,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反思之後,我看到對於規則和禮儀,中國的很多家長包括我在內非常不細緻。我們常常停留在講道理層面上,卻缺少怎樣做的指導,並忽視了很多細節。

我回想起,在我家,每次我開門之後,因爲我要收鑰匙,Kennedy總是有時間先進了家門,即使姥姥姥爺隨行,也是如此,因爲老人們都沒有他動作快。這個時候,作爲媽媽,我並沒有意識到他沒有做到“讓別人先走”,雖然他在出電梯的時候能主動走在後面。

而在美國,我看到,當地的爸爸媽媽的教導很仔細,而且是隨時教育。我們在一家白人家做客,他們家雖有5個孩子,卻秩序井然,根本沒有孩子大喊大叫。吃飯前,5個孩子排着隊佈置餐桌。吃飯時,他們讓客人先入座,然後是家中的女士,最後是家中的男人們。

他家的一個小朋友,兩歲左右,吃飯時,在餐椅上和我們一起圍坐在餐桌邊,當媽媽給他盛好飯,將要放到他的餐椅托盤上時,媽媽對他說:“說‘謝謝!’”這個小傢伙就重複“謝謝!”說完,媽媽才把飯給他放下。其間,他需要餐巾紙,他的姐姐遞給他一張,姐姐也同樣說:“說‘謝謝’。”小弟弟又重複“謝謝!”看了這樣一幕,我想,通過這樣一點一滴的隨時教導,“感謝他人”很自然就會成爲這個小朋友的一個習慣了。

我覺得中國家長對於孩子禮儀的訓練不夠嚴格。比如,到別人家做客翻看東西這件事,我知道這是一個不好的行爲,可是,在非常熟悉的朋友家遇見這樣的事時,就會鬆一些,再加上朋友自己也確實不在意,就很容易把“必須經過允許才能動別人的東西”這個要求給忽略過去了。

可是在美國,卻能感受到父母對規則是非常尊重的,不會時緊時鬆。我們做客的那家白人媽媽,她6歲的兒子從沙發上起來時,先是站在沙發上,然後跳着蹦下來。我看見她溫和地牽着孩子的手,讓孩子再次坐在沙發上,然後從沙發上輕輕溜下來。媽媽給了一個“Good”的讚賞和肯定。

以前曾聽說過,在美國,最受寵愛的是孩子和狗。但是,我發現,他們的這種寵愛並不是沒有原則的溺愛,而是透過嚴格的訓練以及對規則的尊重,給他們一個充滿安全感的自在氛圍。

去了一趟美國,才知道孩子的禮儀有那麼大的差距! 第3張

還有一點,我看到的一個最重要的差距在於態度的差距。不少家長教導孩子守禮,常常是覺得,如果孩子做得不好,父母在公共場合或是在別人面前會很尷尬或沒有面子。因此中國的禮儀,常停留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守禮和尊重是出於一種懼怕或不得不爲之的反應。可是,在美國看到的卻是基於對他人的主動尊重。因爲別人可能不喜歡在公共場合被你的大聲說話打擾,所以基於對他人需要的滿足,我要小聲說話。這樣的態度讓我想起一個故事:

星期天,一個穿着破爛牛仔褲和黑條T恤的年輕人,對禮拜很好奇,就赤腳走進了一座漂亮的教堂。但他並沒有注意到周圍的人都穿得很正式:男士身着西裝,女士身穿套裙。他不知道該坐在哪裏,就徑直走到前面,盤腿坐在臺前的地板上。這時,一個上了年紀的招待員穿着一套體面的西裝走過來,場面立刻變得凝重而沉寂。大家都擔心招待員會斥責這個衣冠不整的男孩,並把這個失禮的不速之客趕出去。

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這個紳士招待員走到男孩身旁,脫掉鞋子,盤腿坐在了他身邊。那天,許多人被這樣的舉動感動得淚流滿面。這個招待員是真正的紳士,因爲他對於那個不懂傳統教會禮儀的人也表達了歡迎與接納。

當我讀到這個故事時,我也同樣被那位招待員的行爲感動得淚流滿面。招待員用他完全的體貼,表達出他是一位真正令人尊敬的紳士。從美國回來之後,我們全家再度在晚飯後閱讀這些內容。我作爲一位媽媽,意識到自己在培養兒子成爲一位真正紳士的失誤時,這個故事讓我找到了“禮儀的核心”,並再次校準了禮儀教育的方向標。

原來,禮儀並不是基於擔心說你沒有教養,並不是基於擔心沒面子,而是一種尊重,出自內心的主動尊重。不但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我人格的尊重,就像那位招待員一樣。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