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如何拯救負疚感媽媽

如何拯救負疚感媽媽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拯救負疚感媽媽?媽媽的這些負疚感是怎麼來的?誰都是第一次當媽媽過來的,“離開孩子一會兒我就受不了!”“天哪,我的寶寶在哭!”媽媽們因爲愛之深,不能容忍寶貝受一丁點苦,於是只要自己有一分沒做好,都會心存萬分的內疚。這揮之不去的內疚感,究竟該怎樣從容面對?

爲人父母以後,我們總會免不了各種擔心,擔心對孩子照顧不周,擔心自己的某些言行舉止對孩子造成影響或傷害,擔心有失好媽媽的美名,擔心……種種擔心都會成爲心中的那一絲負疚感,讓媽媽們不知所措。

“我做得對嗎?”“我這麼做可以嗎?”無數媽媽們都在育兒領域裏困惑、反思、焦慮。讓我們一起盤點媽媽們的負疚感,看看育兒路上,我們都有着怎樣的相似點。

媽媽口述

一沒法給孩子最好的,我就很難受

“我很好強,從上學開始就拔尖,到了工作單位也是凡事都要求完美。有了女兒青青以後,看到別人用什麼高級嬰兒用品,比如推車、小牀、玩具,我就都想給她買。一旦聽到別人用好的東西自己沒有給女兒用,我就覺得對不起她。

孩子上幼兒園以後,我更是繃緊了弦,給她請了外教教她英語,讓她學鋼琴、練舞蹈,培養她的氣質。

但是青青的進步有時並不大,情急之下,我也會喊:“你怎麼這麼笨,別人能學會,你怎麼就做不好!”喊過以後,我也會非常後悔,可又覺得這是爲了孩子好,如果不嚴格要求女兒,會讓她輸在起跑線上的。”(青青媽媽 女兒4歲)

負疚感,甩啦甩啦

很多時候,父母會不知不覺地向孩子提要求。爲孩子提供比較好的條件,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也是在向孩子提要求,希望孩子能有資本和別人比。

無論物質上,還是教育資源上,我們都和青青媽媽一樣,願意傾盡所有,就爲了給孩子一個好的條件。一旦做不到最好,心中就會充滿落敗的負疚感。

卸下攀比的心結

雖然我們都是好心,都是爲了孩子着想。但是孩子究竟需要什麼?高檔的玩具車,還是在陽光下肆意地奔跑?被逼着每天練指法,還是和小朋友一起踢球?

有的時候,我們說不出孩子的需求,眼光高高在上,去看別人家的孩子都有了什麼,如果自己沒有,就會產生負疚感。

事實上,這種負疚的心情,孩子未必領情,因爲他們並不一定希望自己也得到那些媽媽認爲最好的東西。他們的願望可能很簡單,關鍵在於媽媽是否願意卸下自己攀比的心結。

儲存競爭的能量

這個社會,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們希望孩子有能量面對未來的競爭。所以情急之下,會說出類似青青媽媽那樣的話:“別人行你怎麼不行?”當看到孩子的委屈以及眼淚時,相信很多父母都會心疼孩子。於是,一方面不得不給孩子加壓,一方面又心疼不已,這種糾結的心情,讓媽媽們左右爲難。

事實上,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關愛並不一定是那些附加的課程。適當地學習知識,有助於孩子對事物保持好奇之心,對待未來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很多學習知識、應對變化的能力,這些不是課外補習可以獲得的,更需要媽媽和孩子的溝通和交流。既然如此,我們又爲什麼要力爭物質一流,懷着負疚之心去強迫孩子呢?

如何拯救負疚感媽媽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沒有人可以把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全都拿給孩子,也不可能要求孩子必須比別人強,完成自己都沒有做到的理想。孩子是我們的,又不是我們的,他們是獨立的個體。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都有自己的強項、特點和潛能。父母之間的權利、地位、收入、房子、車,是父母自己的事情。我們沒有必要因爲自己不能給孩子提供海景房而內疚,不用因爲住不了五星級飯店就覺得自己不合格。

關鍵是,你是你,孩子是孩子。我們做好自己該做的,孩子做好他分內的事情就好。鋼琴、奧數、英語,並不是衡量孩子成功的唯一標準。一個有愛心、有道德感、會關心他人的孩子,就是社會需要的孩子。

媽媽口述

照顧不到孩子,只好用錢來補償

我倆都是公司裏的高級管理者。平時工作很忙,她爸常年出差,我是單位中的帶頭人。所以我倆都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現在我們是把孩子交給姥姥照顧的。平時,我們能做的,就是給她提供好的物質條件。

現在彤彤最親的就是她姥姥,就怕姥姥離開她。當我看到女兒在姥姥懷裏撒嬌的時候,當我打電話回去女兒不願意和我說話的時候,我真的很難過也很委屈。

我這麼辛苦也是爲了女兒有好的生活條件,可是她太小,並不能理解我。我希望用錢來彌補對女兒的愧疚,可是效果一點也不好。(彤彤媽媽 女兒3歲)

負疚感,甩啦甩啦

當今社會成年人的工作壓力有目共睹。加班、出差、應酬……都是工作常態。迫不得已,有些家長只好把孩子放在外地老人那裏,或者全託給幼兒園,每週末接回家。

這不光是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面臨的狀況,同樣,大城市裏緊張生存着的職員或是高級管理者都面臨這種狀況。分身無術卻不得不爲生計忙碌的窘困,家長們被迫疏於關注孩子,於是,很多家長內疚之心油然而生。

儘量將孩子帶在身邊

作爲沒辦法的辦法,父母經常會用物質的方法作爲自己沒時間陪孩子的補償。恨不得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這樣才能讓爸媽們覺得自己出門在外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但是這種方法並不利於親子關係,也並不能滿足爸媽們的初衷。爸媽們送給孩子漂亮的衣服,先進的電子產品,與其說是爲了讓孩子過得更好,不如說是讓自己的心得到寬慰。

對於小孩子來說,最需要的是愛,是安全感,是與親近的照料者之間牢靠的依戀關係。而這些,都是外在的物質條件不能完全滿足的。

如今的父母是不容易的,特別是母親,要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的關係,對家庭付出的會更多。所以,建議家長儘量將孩子帶在身邊,如果實在沒有精力,可以經常打打電話,同時保證每週能和孩子有共同生活的時間。

高質量的親子互動

父母都很忙,所以提高每天親子互動的質量就至關重要了。每天爭取抽出10分鐘的共讀時間,不要小看這10分鐘,這是最純粹,最美好的親子時光,孩子可以依偎着媽媽,聽媽媽抑揚頓挫的語氣,像小嬰兒那樣感受媽媽的心跳和呼吸,這種幸福和溫暖的感覺會一直伴着孩子長大。

很多好習慣和知識的教育,都可以歸功於這10多分鐘高質量的閱讀活動,這樣親切自然、用故事說明道理的方法比說教有用很多。

另外,利用好每天點滴的互動時光,和孩子游戲、散步。在做飯的時候和孩子聊聊天,聽聽孩子一天在幼兒園裏的生活。

親子互動的重點不在於教了孩子什麼知識,而是讓孩子的內心充滿自信,讓孩子知道,媽媽永遠信任接納你,當你需要的時候,有媽媽在你的身邊,這就是最好的父母了。

媽媽口述

離開孩子一會兒我就受不了

我是在35歲那年剖宮產當上媽媽的。懷孕期間,出現過幾次先兆流產跡象,好不容易纔穩定住。老公家是三代單傳,我本身又是高齡產婦,孕期還必須安胎,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盼星星盼月亮才迎來兒子鼕鼕的出生。所以,全家都很珍視這個孩子。

特別是我,幾乎每天都寸步不離,怕保姆不講衛生、怕老人不懂科學餵養、怕老公不會教育……老公也是心疼我,擔心我這樣緊張容易產生抑鬱症,好心安排我週六休息半天,讓我去逛街,那是我生鼕鼕前最愛的活動。

但是現在,我完全沒有心思逛街,一出門,就開始想兒子,不時打電話回家告訴老公該餵奶粉了;一會兒又發短信告訴家人兒子該睡覺了……半個小時,我忍不住給家裏打了6個電話!45分鐘後,我再也無法忍受和孩子的分離,飛奔到家,淚眼婆娑地看到兒子正和老公玩得嘎嘎笑呢……(鼕鼕媽媽 兒子1歲)

負疚感,甩啦甩啦

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媽媽對孩子的牽腸掛肚是一種天性,大多數新手母親都會經歷這樣的分離焦慮和輕微抑鬱緊張的症狀。表現在對別人的護理處處不放心,一旦離開孩子就責備自己不是一位好媽媽。

親愛的,放輕鬆

新手媽媽是家庭的核心人物,情緒和舉動都影響着家庭裏的每一位成員,當然也包括寶寶。

寶寶雖然還小,但是他體會媽媽情緒的本領可是與生俱來的,當媽媽心懷負疚感的時候,那種緊張的呼吸和心率,都會自然地傳遞給寶寶,讓寶寶也感到緊張。

因此,親愛的,你需要放輕鬆,讓寶寶感受你愜意舒服的呼吸。

享受私人時間

只有自己舒服了,孩子才能夠舒服。所以,無論是新手父母還是孩子已經長大,當你感受到壓力的時候,無論來自生活還是來自工作,你都需要有一段時間和空間來調整自己,適度放鬆和減壓。

最好的辦法就是:獲得一段私人時間。和家人協商好,得到家人的支持,每週有固定的2個小時或半天的私人時間,和自己的閨密逛街、運動、聚會。爲了更好地珍惜孩子,你需要每週的這2個小時,來完成自己的喜好,然後帶着全新的狀態回來愛孩子。

老公也重要

有了孩子以後,照顧孩子用掉了大部分的精力,丈夫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然而,如果把所有照顧孩子的事情都包攬,對丈夫不放心的話,丈夫也就沒有機會照顧小寶寶,那種身爲人父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就不能很好地發展出來。

所以,在這個時候,一來,新手媽媽要給丈夫照顧寶寶的機會,二來,也要維護二人世界的和諧。只有寶寶的爸爸媽媽好,寶寶才能好,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我們有能力照顧好寶寶的前提,是我們本身能照顧好自己。

媽媽口述

錯怪了孩子,給孩子造成傷害怎麼辦

週末小一和兒子在我們家裏玩。大人們在一旁聊天,兩個孩子很開心。可突然小一嚎啕大哭起來,我一看是自己兒子不給妹妹玩具,就命令兒子把玩具給小一。兒子不聽還說討厭小一,爲了維護面子,我打了兒子兩下,兒子大哭起來,好好的聚會不歡而散。

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小一把圖畫畫亂了,覺得沒有小強的好看,所以才鬧的。知道自己錯怪了兒子,我非常內疚,抱着小強,我發誓再不打孩子了。(小強媽媽 兒子5歲)

負疚感,甩啦甩啦

母親是偉大的,會用盡全身的力氣去愛自己的孩子。然而在愛的同時,難免會考慮不周,會出現錯怪孩子,誤解孩子的情況,做出與自己原先期望不太相符的事情。

有的時候,實在剋制不住“怒火中燒”,生氣的話脫口而出,這些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誰沒脾氣呢?

成年人可能比較容易接受我們一時的過失,但是孩子呢?他們也能接受我們的不明事理嗎?

聽聽孩子的話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一定有他背後的原因,瞭解他不聽話的原意,比讓他立刻認錯要強。給孩子機會闡述,如果發現是和誠實、分享、友愛或者欺負同伴相關的事情,那麼作爲旁觀者,可以觀察孩子,給孩子一些正視問題、解決問題的經驗。

說聲“對不起”

我們也是常人,有時會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情緒的宣泄無可厚非,但對孩子有了傷害以後,還是要及時彌補,這樣才能讓孩子知道,媽媽也會有不高興的時候,也可以藉此幫助孩子建立起正確的是非觀。

所以,如果真的是自己誤解了孩子,那麼不免蹲下身來,像小強媽媽那樣抱抱孩子,向孩子說聲“對不起”。

人生本無完美之事,所謂的完美媽咪只是個幻想而已。只要全心全意地照顧孩子,做自己能做的,坦然面對寶貝成長中可能經歷的失望和遺憾,那麼在孩子成長的日子裏,就可以不時地與孩子一起分享歡愉和榮耀。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