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早教要點及注意事項

孩子早教要點及注意事項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0多名英國寶寶告訴你:什麼纔是真正的早教。“全憑自己的經驗,現在孩子長歪了,也不可能回到過去重新養了,只有真正理解孩子行爲背後的科學規律,才能進行正確的早教。

孩子早教要點及注意事項

爸媽越“話癆”,孩子學得越多

語言學習,是爸媽們最關注的的問題。那麼,孩子的語言學習背後有哪些祕密?

BBC邀請了全英國2000多個家庭,發現孩子的詞彙量和社交緊密相關。大多數孩子講的第一個詞彙是“爸爸”和“媽媽”,因爲他們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人。有意思的是,風靡全球的“佩奇(PEPPA)”也榜上有名。

你讓孩子聽到什麼,孩子就喜歡說什麼。

在《爸爸回來了》裏面,有一個東北大爺們爸爸的甜馨,不到兩歲就時不時冒出一兩句東北口,立馬火成網紅段子手。

調查研究還發現:孩子在18 - 24個月,會經歷詞彙爆炸期。早期詞彙量多的孩子,之後積累的詞彙量也會更多,並在學校有更出色的表現。

那麼,怎樣幫助孩子增加詞彙量呢?

米歇爾博士對一個21個月大的孩子進行了觀察實驗。她發現,媽媽對孩子說的詞彙量增加約5%,孩子說的詞彙量會增加約13%,更重要的是,母子的對話交流增加了大約38%,而對話對孩子語言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這麼說,爸媽越“話癆”,孩子學得就越多。

斯坦福大學也有研究表明:我們早期聽到的語言越多,我們之後積累的詞彙量就會越大,這能爲孩子在學校發展帶來巨大優勢。

有些早教,不必成爲育兒專家的爸媽就能做到:制定一個每天和孩子好好說話的小目標。

走出去絕對是一種刺激語言的明顯方式,無論是路邊的小狗,還是天上的雲朵,全都可以和孩子交流,孩子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每種性格,都是孩子獨特的氣質

很多人認爲,環境等因素的後天影響,塑造了一個人的性格。

這部紀錄片卻用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孩子的性格,一定程度上在媽媽肚子裏就決定了。

片中,心理學家艾米麗·瓊斯博士對6個月大的嬰兒做了測試,把不同的玩具放到寶寶們面前,觀察他們的反應。

看到八音盒時,有的寶寶手舞足蹈,表現得很激動;

有些寶寶似乎沒多大興趣,表情很平靜;

還有的寶寶看起來比較謹慎地觀察了一會兒玩具

看到跳跳狗時,激動的還是激動,平靜的還是平靜,謹慎的依舊如此。

最後是怪誕面具,前面的三種結果再次發生了。

這項實驗表明:每個人從小就有特定的性格特質,這來自先天遺傳,是我們個性的起點。

我們都聽過,性格決定命運。很多家長認爲,外向開朗的孩子會比內向安靜的過得更好。

△TED演講《內向性格的力量》,指出社會對內向性格的偏見

其實,性格沒有好壞優劣,因材施教,才能更好挖掘孩子的潛能。賓夕法尼亞法學也有研究表明:內向領導者比外向領導者往往產生更大的效益。

所以,不用擔心孩子內向會不合羣,瞭解他的個性,根據個性提供合適的養育,會對他的成長和性格塑造更有益。

孩子發脾氣時,先不要擁抱

想快速磨練自己的耐心和意志力?少聽一些勵志雞湯,養個小寶寶立刻見效。

90%的新手爸媽都說,孩子發脾氣是最讓他們束手無策的事,孩子就像個包裝精美的炸藥包,不僅一點就炸,可怕的是還炸個不停。

如何對付發脾氣的娃?專家們給孩子做的糖果實驗給了爸媽們答案。

實驗人員給寶寶們穿上了特製的衣服,監控他們的皮膚壓力和心率變化。

實驗開始了,實驗人員把糖果、巧克力放在一個透明的盒子裏,寶寶們能看到,卻吃不到。果然,孩子開始哭鬧,心率也急劇上升。

媽媽嘗試用擁抱的方式給孩子安慰,但令人吃驚的是,這個擁抱完全沒有用,孩子的心跳甚至還在飆高。

爲什麼這種親密溫柔的安撫方法,對正在鬧脾氣的孩子沒有效果呢?艾米麗博士說:這個階段的孩子獨立性很強,擁抱會讓他們情緒更糟,因爲他可能會認爲這是一種束縛。

“親親抱抱舉高高”都沒用了,該怎麼做?實驗人員給了爸媽們一個建議:分散注意力。

當媽媽拿出了一隻玩具小狗時,寶寶一下就被吸引了注意力,停止了哭鬧,心情指數也恢復之前平靜的狀態。

實驗人員認爲:轉移注意力,是應對孩子鬧情緒的最好方法。隨着時間推移,寶寶自己也可以學會這種技巧,來應對情緒的強烈變化。

下次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們可以試試這種方式。長此以往,還能夠鍛鍊娃自己控制脾氣的能力。

學會放手,鍛鍊孩子的自制力

作家蕭伯納說: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

成功決定因素之一是智力,但自控力同樣不可忽視。研究表明,自控力強的孩子在遵守規則、自主學習方面表現更好。

在艾米麗博士的實驗中,寶寶們被戴上儀器,檢測在面對“不能立刻玩玩具”命令時大腦的變化。

從實驗可以看出,有些寶寶天生就懂得用轉移注意力等方式控制自己。

雖然自控力一部分來自出生時的差異,但練習和所處的環境也能發生重要作用。

心理學家艾米麗·瓊斯博士認爲,爲他們提供探索的空間,以便讓他們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爲,太多的指導和示範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學會放手,讓孩子去廣闊的天地裏探索,先體驗過滿足,才談得上“延遲”滿足。

寶寶喜歡玩手機,不一定是壞事

寶寶玩手機停不下來,絕對是讓老母親頭疼的問題。傳統觀點認爲,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不利於嬰幼兒的健康成長。但片中的科學實驗結果,給家長打開了一條新思路。

在沿着直線行走這一實驗中,使用過觸摸屏和未使用過的寶寶們表現相當,都能夠完成任務;

但在用蠟筆畫直線的實驗中,長期使用手機或平板等設備的寶寶明顯比未使用過的寶寶完成得更好。

科學家收集了英國700多個家庭的反饋,搭積木多的也是那些會主動使用平板電腦的孩子。他們不只是看視頻,還會不停滑動和控制軟件。

實驗得出的結論和科學家在美國的研究一致:觸摸和滑動觸摸屏,能促進孩子精細運動的精確度和靈巧性。

很多爸媽會擔心電子產品的消極作用,這需要時間來證明。新的研究發現,觸摸屏或許不只有弊端,當寶寶再次要求玩手機的時候,家長可能要好好考慮一下了。

只要在合理範圍內,允許孩子使用手機等觸摸屏產品,說不定會有積極的影響。

孩子,比我們想象中更聰明

有人常說:“這麼小的孩子懂什麼?”事實上,北鼻的異想世界中,成長的驚喜無處不在。

新生兒並不是只會吃吃睡睡的小傢伙,1周大的小寶寶就能分辨人和物,相比玩具,爸爸媽媽纔是最能讓小寶寶高興的“玩具”。

6個月大的孩子爲了得到關注,就已經會想盡辦法,用吵鬧、揮手、哭喊等方式吸引注意力,達到讓爸媽把他們當作宇宙中心的目的。

一位參與實驗的媽媽說:我以爲很多時候她都不會注意到我,實驗後才發現並非如此,她真的非常喜歡平時我那些非常簡單的歌曲和舞蹈。

別以爲孩子什麼都不懂,他們能敏銳感受到溫暖和愛。所以,別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就缺失了陪伴。

看木偶劇的實驗中,7個月大的寶寶就能判斷“好人”和“壞人”。共情感,從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需要有意識地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