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陪讀對孩子到底是利是弊

父母陪讀對孩子到底是利是弊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陪讀,全國38.6%的家庭、80%中低收入層家裏都有個“當代孟母”。陪着孩子學習,社會上稱此類現象爲陪讀,稱此類家長爲“當代孟母”。

父母陪讀對孩子到底是利是弊

孟子,名軻,字子輿,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被稱爲“亞聖”。孟母,仉氏。孟子三歲喪父,單親家庭,孟母爲了孟子的教育,三遷住地,旨給孟子一個優質的環境,陪着孟子學習,我們稱之爲“孟母三遷”。

孟子在學術上的成功,與其母親的陪伴是分不開的,孟母既懂得孩子成長的環境,會影響孩子今後發展的方向和程度,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懂得陪伴讀書可以及時發現和解決孩子出現的問題。孟母最終選擇在學堂邊上落戶,陪在孟子的身邊,一邊織布養家,一邊陪讀,孟子每天都在朗朗書聲中,耳濡目染,終成大器。

“當代孟母”知多少

在我國,陪讀現象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到了90年代開始作爲一種社會問題引起廣泛研究。現如今的社會,陪讀現象愈演愈烈,從小學陪讀一直到大學陪讀,甚至從國內學校陪讀到國外學校的。按照華東師大心理系桑標教授進行的一項關於中國父母意識的調查報告中的數據來看,我國目前已經有接近38.6%的家庭存在陪讀現象,其中中低收入層佔80%以上。有的家長不惜辭掉現有工作,全天候、全身心的陪讀,很多學校外面的民居房都改爲陪讀房,專門租給學生家長。很多陪讀家長甚至是放棄了工作,專職陪讀,哪怕是家庭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都加入陪讀隊伍中。

安徽省毛坦廠中學,一所被外地人佔領的“高考工廠”,每年都有近20000名學生在校就讀,僅這一所學校的“當代孟母”們,就數以萬計,毛坦廠中學周邊的民居房幾乎全部是用來租給這些“當代孟母”們陪讀用的。

網上曾流傳着一份陪讀家長的作息表:

很多在毛坦廠中學陪讀的家長,在陪讀的同時,開始在周邊或做小生意,或打散工來掙取酬勞補貼家用。儘管生活艱辛,但是爲了孩子,都是咬咬牙挺了過來。

由於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不同,在國外極少存在陪讀現象,我的一位朋友在美國公立中學擔任數學老師,通過他在美國的走訪調查以及瞭解,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幾乎不存在陪讀現象,有少數,也是國內移民去外國或者僅在國外讀書的的中國家庭存在此類現象。

爲什麼要陪讀呢?

1、“孩子,你是爸爸媽媽的希望,更是咱們家族的未來”

家長陪讀最主要的原因,是認爲子女是自己的人生希望,希望通過陪讀爲孩子學習提供條件,提供及時保障,繼而讓子女完成振興家族的使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是根植於中國人骨子裏。縱觀目前國內對於陪讀現象的研究,按照華師大桑標教授的調查數據顯示,低收入家庭,中產家庭以及高收入家庭,幾乎都存在陪讀現象,其中低收入家庭和中產家庭陪讀現象最爲明顯。低收入家庭處於社會底層,對於他們來講,期待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是最主要的原因,而中產家庭,父母親自己就是通過讀書才擁有現在的資源,是嚐到了“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甜頭的,自然希望自己的後代能鞏固其社會地位,然後“更上一層樓”。

中國人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懂得教育投資。到美國去的第一代中國人,是當做“豬仔”被販賣到美國做苦力,處於社會最底層,可是到了第三代,就已經進入了美國社會中層,現如今的第四代,已經夠資格去競選美國總統了,楊安澤就是代表性人物。

“某多多”在中國短短几年時間,迅速崛起,讓我們相信,目前中國,高收入人羣還是在少數的,大部分家庭的孩子必須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更多資源,所以他們的家長堅信只有讀書這一條路,才能使得自己的孩子成爲“人上人”,讓自己的家族進入社會更高的階層。

2、有的孩子自身自理能力不足、自身控制力不足。

受到上世紀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中國大部分70後甚至包括很多80後父母,只生育一個小孩,對待自己的孩子尤爲看重,從小便嬌生慣養,讓孩子沒有很好的鍛鍊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學習上這些孩子往往也是沒有自主學習能力的,陪讀現象,應運而生。

雖然陪讀可以解決孩子學習不主動的問題,但問題也隨之產生,孩子的心理壓力加重、缺少了自立能力的鍛鍊、影響了孩子和同學間的交流等。如果在陪讀過程中沒有讓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沒有讓孩子學會交流和表達能力,陪讀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3、學校與家庭兩方面教育的銜接不到位。

孩子的教育一定不能缺少學校和家長兩個方面相互配合相互溝通的環節。但是學校和家長沒有把握好程度也是導致陪讀現象發生的原因之一。中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一直以來都是採用“班級授課制”對孩子進行教學,很多地方的學校,特別是三四線城市,一個班級少則50幾人,多則70幾人,老師對孩子的關注度,遠沒有家長對自己孩子的關注度高,家校銜接程度不高、不及時。即便現在教育部實行“小班制”,一個班也至少有40幾人,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學校裏,部分老師建立各種“家長羣”,在羣裏下發一些作業讓家長監督完成,但是有的作業超過孩子的接受能力,只能家長全權代理;部分家長,不完全肯定學校老師對於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認爲自己陪在孩子身邊,可以隨時掌握孩子的一舉一動,比起管理一個班那麼多孩子的老師來講,要更加具體,久而久之,陪讀產生。

陪讀到底好不好呢?

甲方:陪讀確實有利於孩子的學習成績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健康發育。

現在學生學習壓力太大了,而且教育部的多項“讓學生減負”的措施,實際上是加重了家長的負擔,變相的增加了學生負擔。孩子不堪壓力,開始厭學、叛逆。家長選擇陪讀,不管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可以加強對孩子的監督,及時發現問題,進行疏通、解決,進而鞏固學習效果。陪讀,還可以更好的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保證孩子的飲食規律和生活規律。畢竟,娃兒是自己的,即便老師再盡職盡責,也不如爸媽。

乙方:遲早是要自己去闖蕩社會的,陪讀怎麼能讓孩子養成獨立生活能力呢?

獨立的生活能力,是一項重要的社會生存能力,在後天的學習、生活中,孩子需要自我空間,需要自己鍛鍊處理事情和解決困難的能力。家長的陪讀,全程包辦,讓孩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孩子的依賴心理嚴重,那他以後走上社會,怎麼去面對困難和挫折?在學校裏的困難都搞不定,除了學校走上社會,僅僅是隻有一個乾巴巴的文憑,拿什麼在這個瞬息萬變、光怪陸離的社會上生存下來呢?現在不是有那麼多的宅男宅女、啃老族嗎?陪讀完,難道還要陪戀愛,陪結婚嗎?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可憐天下父母心!

凡事總有利弊,存在即合理。“當代孟母”們的陪讀,我們不能去全盤否定,也不能盲目跟隨。“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爲了孩子的未來,父母可謂是傾其所有,只要是把握好程度,注意方式方法,這陪讀也不會是什麼“洪水猛獸”。只希望能有真正有實效意義上的減負政策,方能讓陪讀現象“降降溫”,回到一個合情合理的程度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