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Terrible Twos 可怕的兩歲,這幾個關鍵點沒做好才"可怕"!

Terrible Twos 可怕的兩歲,這幾個關鍵點沒做好才"可怕"!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起可怕的兩歲,吉娜媽咪應該比一般的媽媽更有感受,因爲俺當年所應對的是“雙重麻煩”(Double Trouble)的“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s)。這兩個英文詞組都是英國人以幽默的方式來描述養娃有代表性的艱辛歷程,一個說的是養育雙胞胎不易,另一個說的就是可怕的兩歲了。

記憶深刻的是奧利和查理兩歲的時候,那時我還是個職場媽媽,孩兒爸上班離家遠要早走,就剩下我一人與兩個小淘氣孤軍奮戰。每天早晨把他們兩個弄上車送去幼兒園就是好一番鬥智鬥勇,哥倆在院子裏跑來跑去,我就追了這個追那個,兩歲的孩子力氣大得很,好不容易被我弄上車,又極力地與我抗爭,這安全帶就是怎麼也系不上,好幾次我都把手腕兒扭傷了,有時弄着一個孩子,另一個孩子又在我的車上亂按按鈕,這真是雙胞胎效應,哥倆聯手不把媽媽的底線試探到極限不算數。每次把兩個孩子安頓好坐在駕駛座上時,我的兩條腿都軟了,再加上急着要上班的心情,真是無奈焦慮疲憊憤怒委屈之類的不良情緒一股腦全都來了。爲了解決哥倆上車難的問題,奶奶還特意親手編織了兩個粉紅豬小妹放到哥倆的車座前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因爲那時Peppa Pig就是哥倆的偶像(如下圖)。

Terrible Twos 可怕的兩歲,這幾個關鍵點沒做好才"可怕"!

這就是可怕的兩歲,你說東他就往西,你說西他就往東,說白了就是和你對着幹,孩兒爸有時開玩笑說:“如果你想讓娃往西,就直接告訴他往東不就好了,反正他都反着來!”

當今,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也瞭解了可怕的兩歲這個詞的含義。其實可怕的兩歲到不一定是指孩子正好兩歲時,西方育兒的年齡段劃分與中國有所不同,從1歲半到3歲這個年齡段有一個專門的詞叫做“Toddler”,可怕的兩歲指的就是這個年齡段。這個年齡段的主要特點就是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是一個在依賴感與獨立的遊走階段。這一分鐘還很貼人,是個小親乖;下一分鐘就和大人對着幹,成了小討厭。從個人發展上來看,孩子的運動能力,認知程度,情感,語言等都提高很快,但還有很多侷限性,似懂非懂的階段其實是個尷尬的時期,想要獨立,可是語言表達,情緒管理,甚至是精細運動及大運動能力都無法滿足孩子的內心需求,所以就會導致沮喪,發脾氣及一些不良的行爲。

所以說“可怕的兩歲”是成長的一個必由階段,也是一個較爲尷尬的階段,隨着孩子各個方面的發展這個階段會過去,所以家長不要大驚小怪,也不要總是發火,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不過話說回來,這個時期也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如果家長在這個時期不能夠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不但無法控制和應對“可怕的兩歲”,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孩子獨立人格與自信的建立,這對於孩子的性格心理髮展會很不利。

“成長需求”的概念還是我在英國專家指導的父母課程中學到的,主要是針對性格心理髮展方面的。如下圖:嬰兒期(出生-1歲半):孩子的主要需求是愛和安全感。幼兒期 (toddler 1.5-3歲):這個時期孩子主要是在學習他自己是誰,是怎樣 的一個人,什麼是可以或不可以做的(界限)。這個時期的主要需求是“界限與規則”和“自我認知”。小孩子到青春期(3歲以上):這個較長的時期孩子不斷走向獨立,他們所需要的是自己認同的獨立能力以及被家庭與社會認可的獨立人格,比如相信和尊重他們,給予他們表達自己觀點和做決定的機會等。

下面就孩子在“可怕的兩歲” 時期的”成長需求“談談家長到底應該怎樣做才能夠讓孩子的性格心理得到更好的發展。

1.界限與規則的學習

兩歲娃兒的心聲:

“我要知道界限與規則,你不告訴我,我就對這個世界沒有安全感,我要瘋掉了!”

我是個什麼樣?我在想什麼?

這個世界好可怕啊!到底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呢?不知道底線的我抓狂啊!還是去試試吧!

媽媽的書房是什麼樣子?平時媽媽總讓我在小黑板上畫畫,我用粉筆在媽媽的電腦上畫一畫,看看是什麼樣的?媽媽看到了很生氣,她告訴我用粉筆在電腦上畫畫不對,還把我送到了淘氣角反思,那在電腦上畫畫一定是不對的。下一次我在媽媽的寫字檯上畫畫試試,看看媽媽說什麼...

每次我想要吃糖,只要我一哭叫奶奶就給我,看來這是一個好辦法,可是媽媽怎麼從來不讓我吃糖呢,我再怎麼鬧也沒有用,那到底能不能吃糖呢?糖這麼好吃,媽媽一定是不如奶奶愛我,媽媽不愛我,我好傷心!

平時我想要什麼玩具,爸爸媽媽都會給我買,可是這一次他們卻沒有給我買,是我做錯了什麼,還是他們不再愛我了?他們還會要我嗎?不行,我要做點兒什麼引起他們的注意力!

每天晚上洗完澡,媽媽爸爸都會給我刷牙,然後給我講故事,看來洗澡刷牙和聽故事是我們睡覺前應該做的事情。

家長應該怎麼做?

分析:

研究表明,對於1.5歲-3歲的孩子,也就是可怕的兩歲期間的孩子,界限與規則就是他們成長的必需品,英文叫做Boundary。這個時期的孩子叛逆,總是和大人對着幹,事實上他們是在拼命試探與摸索大人的底線,從而認識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們爲什麼在自己熟悉的環境更感到自信,因爲我們熟悉其中的遊戲規則,如果換了環境就需要一段時期的適應。所以探索界限與規則就是一個兩歲的孩子面對這個陌生的大千世界想要探索的遊戲規則,這樣孩子纔會覺得有安全感,這也是建立獨立自信人格的基礎。

如果一個孩子是在溺愛的狀態下成長的,例如孩子一哭鬧要玩具家長就給買,對於孩子來講擁有玩具這件事就沒有規則和底線,但是家長並無法做到每次都滿足孩子要玩具的需求,這時孩子就會出現一些惶恐,因爲事情出現異常,孩子不明其因。但是如果家裏對於孩子的玩具管理有規則,例如表現好玩具可以作爲獎勵,或者過聖誕節時聖誕老公公會幫你實現願望等這樣的規則,孩子就明白自己可以擁有玩具,但是是在一定條件或者場合之下,這是他學到的規則,所以有時得不到玩具這件事就不會讓他困惑。

具體做法:

界限與規則的建立不是家長根據自己的判斷和情緒對孩子叨叨叨,你怎麼還不去刷牙?你怎麼可以在牆上畫畫?不給買玩具怎麼又哭起來了?想到了說說,沒來得急管就隨孩子去。界限與規則的建立首先需要父母花時間建立一個制度,制度就是有章可循的東西,它具備規律性,重複性與一致性,這也是兩歲孩子最好的學習方法。最簡單的實例就是給孩子建立規律的作息飲食習慣,行動總是大於語言。對於管理孩子的其它習慣,例如告訴孩子平時不許吃糖,但是派對和聖誕節可以吃,因爲糖果對牙齒不好,但是特殊場合可以特殊對待,如果奶奶和媽媽的做法不一致,這樣就會把孩子搞糊塗了,不但是非觀沒有建立起來,還會讓孩子感到困惑。

更多的給予孩子“你想要他做什麼”的指令,而不是對於“不想要他做什麼”的指責,例如要孩子學會飯前洗手,要多說:“要吃飯了,先去洗手!”,不要說:“快吃飯了,怎麼還不去洗手!”。兩歲的孩子需要簡單明瞭的指令而不是繁瑣的語言。

2 . 自我意識以及獨立人格的建立!

兩歲娃兒的心聲:

“我要知道我是誰,如果你告訴我是個壞孩子或很沒用,就別指望我獨立自信了!”

我是個什麼樣?我在想什麼?

我喜歡說“不,不要,不行!”,其實我這樣說,也未必這樣想。說“不”是我習慣性地對主權的宣誓,也是對於父母界限的探視。

我現在能做很多事了,吃酸奶時我會自己撕開酸奶盒上的塑料紙,可是媽媽怎麼總不給我機會,不行,我一定要媽媽把那一層紙再貼回去,如果媽媽不肯我就只能大哭大鬧了!

Terrible Twos 可怕的兩歲,這幾個關鍵點沒做好才"可怕"! 第2張

(奧利和查理剛過兩歲就喜歡自己做很多事,圖爲自己撕開酸奶紙)

我現在可以自己穿衣服穿鞋了,可是媽媽怎麼總是責怪我說我衣服穿反了,鞋子穿錯了,難道我很沒用嗎?

爲什麼每次吃飯時我想用藍色的勺子,媽媽卻一定要給我綠色的,明明就有藍色的勺子嗎,我到底能不能爲自己做主呢?

做手工時,我能把小動物貼在紙上,媽媽說我很棒,看來我一定很厲害,以後要做更多給媽媽看!

家長應該怎麼做?

分析:

可怕的兩歲期間的孩子開始認識到自己作爲個體的存在,也就是有了自我意識,這就會引發孩子去探索自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也就是英文中所說的尋找Identity(自我身份)。

首先孩子會表現出獨立做事的慾望,當然兩歲的孩子精細運動以及大運動能力還沒有發展完全,在大人眼裏不是覺得孩子做事慢就是覺得孩子做的不夠好,所以就不由自主地去幫孩子做他想做的事,孩子想要獨立的慾望被剝奪,不但感到沮喪,而且長久感受不到獨立的滿足感,自然就無法建立起獨立人格。有些時候家長雖然讓孩子自己做事,但卻控制不住自己批判的眼光,總是試圖去給孩子指正,卻忘記鼓勵孩子想要獨立的熱情,長久以來孩子會覺得自己很沒用,這樣對於孩子樹立自信的人格也是不利的。

其次,孩子會在很多時候想要表達自己的意願,他們在探索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影響到底有多少,有時候都是和父母對着來的,媽媽要孩子用綠色的勺子吃飯,孩子卻偏要藍色的,如果媽媽硬是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也就是不給孩子選擇的機會,長久以來孩子自然認爲自己的觀點是不被大人接受的,自己的影響力爲零,所以就慢慢變得沒有觀點了,也就是沒有主見,當然也就對自己的認可度降低,無法建立獨立人格。

具體做法:

在建立界限與規則的基礎上,多鼓勵孩子嘗試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多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對於他們的觀點也給予關注。

不要對事情的結果太在意,只要孩子努力了,就多表揚或者鼓勵孩子努力的過程,例如孩子自己穿鞋左右腳穿反了,家長要鼓勵孩子能夠自己穿鞋真棒!至於應該怎麼穿,家長也可以給孩子演示,但是語氣要平和。

當孩子淘氣做錯事情,要就是論事,例如在媽媽的電腦上畫畫,要嚴厲地告訴孩子:“在電腦上畫畫不對!”,而不是“奧利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在媽媽電腦上畫畫!”。可怕的兩歲期間,孩子在學習界限與規則,在探尋自己的身份,所以我們所應做的事是清楚地告訴孩子界限與規則,同時告訴孩子:“你是一個獨立自信的好孩子,事情做錯了不怕,只要認識了,改正了,就一定是很棒的人!”

3 .靜下心來,情緒管理很重要!

兩歲娃兒的心聲:

“彆着急,別發火,給我一些時間,我會成長!”

我是個什麼樣?我在想什麼?

在兒童中心我在玩兒一個小熊玩具,可是旁邊的小孩把他從我手裏拿走了,我很生氣,但是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所以就動手打了他。媽媽很生氣,說我打入不對,可是我真的沒有辦法不做什麼...

我想把我喝水瓶的蓋子蓋上,可我費了半天勁怎麼也蓋不上,我簡直太懊惱了,除了大哭出來,我不知道還能做什麼。看我哭了起來,媽媽看上去很不耐煩,她讓我不要哭了,她一點兒都不懂我!

家長應該怎麼做?

在孩子的早期發展中,由於語言表達,身體發展及情緒管理等的侷限性,自己想要獨立卻又力不從心,自己的情感與意願又不知如何表達,這樣就導致了孩子的沮喪,憂慮甚至憤怒等情緒,於是孩子就會大哭大叫甚至會有暴力舉動例如動手打人或者是扔玩具等。

所以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發脾氣有他的原因,是成長的必經階段,這並不代表孩子不是一個好孩子,家長做到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情緒與行爲非常重要,但是孩子的壞脾氣是必影響到家長的情緒與感受。這一點是非常正常的,每一個人都有情感,很難有人對於別人的脾氣而沒有任何感覺,但是這個時候家長沒有控制住自己也暴跳如雷起來,就會把局面帶入不可收拾的局面,自己和孩子都會受到傷害。其次,我們永遠是孩子的role model (榜樣),我們對於事情及情緒的處理方法無論好與壞都會在無形中影響着孩子。一個總是大喊大叫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父母也很難教育出一個遇事平和而沉穩的孩子。

所以面對可怕的兩歲,深呼吸一下,說三遍:“冷靜!冷靜!再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