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面對躲不開的“母愛”,你該怎麼辦?

面對躲不開的“母愛”,你該怎麼辦?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果你也有一位“控制型”的母親

一位孩子媽說,自己媽媽一直特別強勢,現在有孩子後,即使分開住,也一定要頻繁來,然後當着孩子面訓斥自己、吵架,躲都躲不開。她從小到大都在母親強勢控制下長大。學生時代,母親是自己學校的老師,時常當着所有學生的面羞辱自己。現在,如果想嘗試保持距離,就會被母親罵不孝。她挑起吵架,當孩子面罵我,還說你當着孩子面這麼對待我,看以後怎樣招報應之類的話。自己躲進臥室關上門哭,她會一直踢門繼續罵,三歲的孩子也在家……

這位媽媽可以從原生家庭的角度理解母親的做法,但是每次當她這樣時,自己會忍不住激動、吵架、哭。她非常不希望自己是這個樣子。

我非常理解這位媽媽的感受。

我分析,老人的狀態八成是這樣的:最初僅僅是單純的關心、想幫忙,一旦感覺得不到尊重、迴應和連接,她的心理上就把幫忙和付出,轉成了控制與憤怒。控制不僅是出於慣性,而且是感覺失控後的本能反應——我要加倍控制才能不失控。控制也是出於老人內心對於衰老的恐懼——別以爲我老了、不行了,你們就不聽我的了。憤怒是被拒後孤獨感的表達。當她嘗試用熱心幫助來連接,達不到目的時,就會改成用憤怒來連接。這或許是過去多少年裏,她和孩子連接的唯一方式。她訓斥、你哭,過去很多年母女倆都是這種互動模式。這是她熟悉的、最容易的連接方式,雖然她自己也不一定希望這樣。

面對躲不開的“母愛”,你該怎麼辦?

對策

保持距離。這是我們最先想到的辦法,好處是,可以給自己爭取一些時間和空間,減少直接衝突的機會。但這有兩個問題。首先,常常,距離不是我們想有就能有的。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自己住、搬家、換鎖、移民。另外,這終究是權宜之計,我們都不想以此爲目標。通常,年輕人想保持距離,溫和地做或許還好,激烈地做,只能讓兩代人關係更糟糕,甚至徹底斷裂,爲自己以後恢復關係挖下更大的坑。

至於說,比她更強勢,比如把她罵走,我還是不建議這樣做。我覺得親人間儘量不要如此簡單粗暴,那和打孩子、過去父母粗暴對待我們,沒什麼區別。我們要做的,不是把他們對待我們的方式還回去,而是要盡力做得更好。另外我們也不想把老人氣病了。

我覺得從根本上講,一切在於我們自己的內心是否真的長大。我們常常平時覺得自己是成人了,但是一旦和父母在一起,當他們用過去的方式對待我們時,我們瞬間就滑回到中學時代,彷彿又回到被訓斥、委屈地哭、激烈地要離家出走的狀態。所以,其實上面說的,把母親罵走,那也仍然是青春期孩子的做法,是沒長大的表現。

怎樣纔是長大了?就是,當你面對父母用過去的方式對待你時,你的看法完全不同了。你看到的不是渺小的自己在被攻擊,而是能看到我在文章開始所分析的那些——孤獨、恐懼、弱小的她在竭力渴望被認同、被尊重、得到連接。其實,或許在過去的那麼多年裏,她也是同樣的孤獨、恐懼和渺小,只是當時我們還小,沒有能力透過外表看到內在。現在,她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同樣表現,但是我們看起來,忽然發現不一樣了。我們此時能做到,不被表面的言辭所激怒,不會哭,不會想回罵,也不恨,我們能看清了,這隻因爲——我們自己終於長大了!

所以,當母親再如此時,我們能控制的,不是她,而是自己看待的角度,是我們如何迴應。如果你激動生氣哭,那你就是接了招,退回成中學生了。如果你可以像我前面寫的這樣去看待,你就是真的長大了,就可以真正地以成年人的方式來回應她。

面對躲不開的“母愛”,你該怎麼辦? 第2張

成年人的方式是怎樣?是滿足她的深層需求,把點燃她控制和憤怒的柴火撤掉,讓她好好做自己的老人,回到她長輩的位置上。這就如同對待孩子——你想要他怎樣,不在於你的說教,他不是機器人,不是輸入指令就執行。這在於你用怎樣的態度對待他。同樣,我們總希望父母把我們當成年人來尊重,那我們要真的展示出成熟的做法!

比如,當您能看清這些時,就超越了和她爭執對錯是非的層面,這時您可以對她的一切話都表示贊同,對她誇、捧,“咱媽說的就是有道理!”“咱家姥姥真是英明”,甚至各種逗她。被誇、哄、捧、逗,她想強勢都強不起來,她像個被撓癢癢的小寶寶一樣,快樂地當個老小孩。

很多人說,我做不到這樣啊,因爲我們家過去都是直來直去簡單粗暴的。的確,這種互動方式,大概在這樣的家庭裏很少出現過——孩子媽在自己小的時候,也沒有體驗過被欣賞、哄逗的感覺,家裏很少有輕鬆愉快說說笑笑的氛圍,家庭成員間始終缺乏這種互相支持的、友好玩笑的交流方式。我非常理解,這做起來很難。如果我們曾經和朋友、愛人,有這種關係,那或許會幫我們一些,我們試着一點點把這種模式遷移過來。

實在做不到,那就降低難度退一步,做到這些:能夠的話,儘量保持距離。在一起時,也想辦法儘量避開會引起爭論的話題,只說些無關痛癢的小事(其實這仍然是保持距離,努力不觸發她“控制並憤怒”的模式)。媽媽你新燙的頭髮挺顯年輕的。寶寶又長牙了,真好。老公最近天天做飯幹活。單位新來個年輕人。鄰居給送來點土特產……再多問問她個人生活中的事,聽她嘮叨一會她自己的煩惱。創造條件讓她和孩子愉快地玩一會。當母親在渴求認同、尊重和連接上得到一些滿足時,她纔會展現出她所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

如果我們能堅持避開矛盾、對她的話都給溫和、正向的迴應,堅持一段,或許慢慢會發現她的狀態的變化。

面對躲不開的“母愛”,你該怎麼辦? 第3張

平時,我們想辦法多給自己心理的油罐加油,讓自己的內在成長壯大,補足元氣。父母來,是檢驗、支付的時候,過一段時間,如果他們也有所改變,那雙方能在相處中感受到平和與溫暖,這也是有可能的,那時我們的努力就得到了回報!

我們現在常想,我們自己將來老了,纔不會這樣呢!當然了,時代不同了,我們現在生活條件好,也學習很多。但是,明白孩子大了不再需要自己的照顧和指導了,這是所有父母都遲早要學到的艱難的一課。此刻孩子三歲,從現在開始,到她成年,當我們當真經歷過這些年以後,我們究竟能做得怎樣,也很難說。我們的父母,都是從更艱苦的生活中過來的,他們強勢,不僅是對孩子強勢,也是對生活和命運的強勢。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有多強勢,大概他們曾面臨的逆境就有多險惡。他們當中,有些人學會了優雅地進入老年,還有很多人沒有學會放鬆下來,停止與環境、人戰鬥。

另外,人這一生中,在老年時的課題就是:接納自己的過去。如果老人不能與自己這一生和解,那他也會對周圍一切都不滿,覺得世界在與他做對。作爲孩子,如果不能幫她,至少明白她這種狀態不是你的過錯,她也並非真的針對你。

這位孩子媽的母親,我猜大概六十左右吧。這個年齡的老人,還只是體驗着突然失控的落差、空巢的孤獨和觀念的巨大分歧。等老人到七、八十歲時,很多人會發現他們性情大變:多疑、固執、脾氣大、無法理喻等等。我曾經說過,我猜,這是人的大腦走向衰老進程中的自然表現。那時,更需要我們超越出來看待。你不會要求兩三歲大腦神經仍然在發育的寶寶,能夠表現成熟吧?對老年父母也是同理。

面對躲不開的“母愛”,你該怎麼辦? 第4張

我們這一代家長,之所以需要很多學習,大概就因爲我們難度大:要理解包容上一代,療愈自己,並以自己沒有得到過的來對待下一代。這是我們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選擇就擺在這裏:要想孩子不經歷我們所經歷的,那我們就得改變、成長。費力、艱難,那是一定的。一旦做到了,我們就有理由對自己感到滿意——多少代人的功課,終於在我們這結業了!以後的家長們都會因我們而更好做一些吧。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