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延遲滿足的孩子真的更成功嗎?沒被滿足過的孩子纔會更貪婪!

延遲滿足的孩子真的更成功嗎?沒被滿足過的孩子纔會更貪婪!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週五下了班,媽媽就帶着3歲的晨晨出門了。前段時間工作忙,媽媽很少陪晨晨,今天好不容易可以早點下班,媽媽希望好好地陪陪晨晨。

她帶晨晨到了他最喜歡的遊樂場,晨晨在裏面玩了足足3個小時。從遊樂場出來後,晨晨進了旁邊的玩具櫃檯,他饒有興致地繞着玩具櫃檯轉了起來,東看看西摸摸。最後在小火車櫃檯前停了下來。

櫃檯上展示的是一個新軌道,晨晨可喜歡了,趴在展示臺前一動不動地盯着看。看了好一會,對媽媽說要把這個新款的小火車買回家。

晨晨盯着看的時候,媽媽就已經注意過小火車的售價了,要一千多,這個價格實在不便宜。

晨晨有好多好多的車,每次都是玩一兩天就不玩了,媽媽擔心這麼貴的新款小火車買回家,也會落得與其他小火車一樣被擱置的命運。

媽媽更擔心,如果每次晨晨提要求都馬上滿足,會把晨晨寵上天,養成爲所欲爲的壞習慣。想一想下午帶晨晨出來,已經按照他的要求讓他吃了冰淇淋,還買了他想要的指尖陀螺,如果再按照他的要求,給他買小火車,好像太縱容他了。

都說具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媽媽不希望因爲自己的縱容而毀了孩子。

延遲滿足的孩子真的更成功嗎?沒被滿足過的孩子纔會更貪婪!

於是,媽媽蹲下身子,看着晨晨的眼睛:“家裏有好多小火車了,今天我們不買吧,過段時間再買!”

晨晨堅持說:“我就要買這個。”

看着他堅定的表情,媽媽更加認定自己不滿足他是對的,說:“晨晨,媽媽今天已經花了好多錢了,給你吃了冰淇淋,買了指尖陀螺,沒錢再買托馬斯了。”

晨晨搖晃着身子,噘着嘴說:“我就要買這個!”

“跟你說了沒錢,買不了。等下次媽媽賺夠錢了再給你買好嗎?”媽媽耐着性子說。

聽媽媽堅持不肯買,晨晨大哭起來,媽媽更堅信自己的做法是對的,不管晨晨怎麼大聲哭,甚至躺在地上打滾,也不管旁邊人的眼光,都堅持不給他買。

僵持了二十多分鐘,商場的保安經過,媽媽說:“你再哭鬧,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走了!”晨晨這才因爲害怕停止了哭泣,跟着媽媽回了家。

幾乎每一個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遭遇晨晨媽媽一樣的問題。當孩子提出要買玩具、零食或各種物品時,剛開始媽媽都會毫不猶豫地答應。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孩子買最好的。有時候孩子挑了一個十幾塊錢的玩具媽媽還會嫌棄呢。

但隨着孩子逐漸長大,當他越來越有主見後,媽媽忍不住會有與晨晨媽媽一樣的擔心:如果什麼都遵照孩子的意見來,孩子會爲所欲爲,沒有未來。所以當孩子提要求時,媽媽會刻意否定,想要通過否定來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這樣的做法是否真的對孩子好呢?在回答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延遲滿足以及延遲滿足是不是真的對孩子有用。

延遲滿足的孩子真的更成功嗎?

延遲滿足,是指爲了長遠的利益而自願延緩目前需要的滿足,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忍耐”。簡單的說就是對於孩子的要求不立即滿足,而是做一個約定,當孩子完成約定的事情後,或是到了約定的時間再滿足。

研究發現,即時滿足與人腦中的情緒中樞關係密切,而延遲滿足則受控於抽象推理能力。因此,延遲滿足往往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表現,也是情商的重要構成成分。

這個結論得來於斯坦福大學的一項實驗。他們找了600多名兒童,在斯坦福校園裏的一間幼兒園進行實驗。讓這些孩子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裏,桌子上的托盤裏有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餅乾棒。

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爲獎勵。他們還可以按響桌子上的鈴,研究人員聽到鈴聲會馬上返回。

對這些孩子們來說,實驗的過程頗爲難熬。有的孩子爲了不去看那誘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轉身體,還有一些孩子開始做一些小動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辮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

結果,大多數的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一些孩子甚至沒有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則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鐘後按了鈴”。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慾望,他們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差不多有15分鐘的時間。

等這些孩子長大後,他們進行了追蹤調查,發現:當年馬上按鈴的孩子無論在家裏還是在學校,都更容易出現行爲上的問題,成績分數也較低。他們通常難以面對壓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難維持與他人的友誼。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鐘再吃糖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上比那些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實驗結果表明——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強,他們能夠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爲,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的實現。

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兒童,未來更容易發展出較強的社會競爭力、較高的工作和學習效率;具有較強的自信心,能更好地應付生活中的挫折、壓力和困難;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時,更能抵制住即刻滿足的誘惑,而實現長遠的、更有價值的目標。

而如果延遲滿足能力發展不足,在未來發展傾向上則缺乏上述品質,容易出現一些不良的行爲習慣,如邊做作業邊看電視、上課時東張西望做小動作、放學後貪玩不回家、貪睡懶覺不起牀等;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出現心理問題的人也相對較多;進入青春期後,在社交中容易羞怯、退縮、固執,優柔寡斷;遇到挫折容易心煩意亂,遇到壓力就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

現在很多名牌小學,入學的面試題都會用與米歇爾實驗相同的方法來考察孩子能不能被延遲滿足。比如,老師會給小朋友一顆糖,告訴他這個糖現在不能吃,要等一會拿回家給爸爸媽媽吃,如果他們能做到,老師過一會會再獎勵他們一顆糖果。然後老師會找藉口離開,有些孩子馬上就把糖吃掉了,有些孩子則會忍耐一會,沒忍住,把糖吃掉,還有一些孩子會把糖放好,帶回去給爸爸媽媽。那些把糖放好的孩子等老師回來後會得到另一顆糖當獎勵,這些孩子即使其他的應試類題目成績差一些,他們也可能被名校錄取。因爲老師決定這樣的孩子更有培養的價值。

所以延遲滿足對孩子真的很重要。

讓孩子擁有延遲滿足能力,你做對了嗎?

看到這裏,媽媽們可能會想:延遲滿足既然這麼重要,那我一定要早點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以後孩子的要求不能輕易贊成,絕不能因爲我的縱容讓他成爲一個沒有自制力的孩子。

延遲滿足真的需要通過否定孩子的要求來培養嗎?

在此,我想先問問大家:當一件你喜歡的東西擺在面前,你能做到延遲滿足嗎?

如果你是一個吃貨,正飢餓時看到桌前擺着一盤讓你垂涎三尺的美味,你能忍住不吃嗎?

如果你是一個包包控,你心儀的品牌又出了一款最新流行的寶貝,你能控制自己不買嗎?

如果你酷愛時尚,今年最新款的服裝、首飾、化妝品,你能控制自己不買嗎?

或者更簡單一點,當你在網上淘了一件自己超喜歡的寶貝,你馬上下單,結果顯示當天沒發貨,你又等了一天,還是沒動靜,你是會繼續耐心等下去還是會忍不住找客服,甚至會因爲對方拖延了一天沒有及時滿足你而生氣退單?

當你買來的物品快遞到手後,你是會迫不及待地馬上拆還是可以等一等,放一段時間再拆開?

如果對照生活中的這些實際場景,大家會發現,真的碰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自己好像也很難忍耐。

其實這些能力就是延遲滿足力。很多大人,自己也沒有延遲滿足的能力。

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並不是小時候被充分滿足過,恰恰相反,是小時候沒有被好好滿足過,纔會更無法控制自己!

我們大多父母,小時候都是在普通的工薪家庭長大。幼年時,物質匱乏,很多願望是不被滿足的。當壓抑的慾望越積越多的時候,內心會逐漸產生空洞感與匱乏感,因爲我們知道表露慾望是不對的,所以這些空洞與匱乏感會被壓抑在潛意識深處。平常不會表露,但只要遇到合適的時機與場所,這些空洞感與匱乏感就會不受控制的表現出來。

但這些空洞與匱乏感的表現會呈現兩種極端。一種是不受控制地買買買。有些人,一個月工資只有幾千塊,但可以省吃儉用,買好幾萬的包包。還有的人對食物完全沒有抵抗力,尤其吃到好吃的食物時,完全不受控制地想要大吃特吃,就是如此,他們的內心就像有一個貪婪的小孩一樣,怎麼樣都滿足不了。

還有一種則是表現爲物質的匱乏與冷漠,不在意甚至厭惡。他們要存很多很多的錢,但物質上又對自己特別節儉。花每一分錢都感覺自己罪劣深重。

這些都是因爲小時候沒有被充分滿足導致的。

所以,延遲滿足能力的形成不是不滿足,而是先充分滿足。

只有曾經被及時充分滿足過,在之後的成長中才不會在延遲滿足中停頓!

就像你去吃牛排,第一次吃如果感覺驚豔,腦子裏就會不斷浮現這道美味,迫不及待地想馬上再吃。

吃過幾次後,你開始不再迷戀牛排的味道。再多吃幾次後,你會覺得很長時間不吃也可以忍得住。

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真的想要孩子擁有延遲滿足能力,那麼從小就要先讓孩子及時地滿足。

1歲前,孩子餓了、尿了、困了……任何要求都及時地滿足。因爲這個階段的孩子完全沒有延遲滿足能力。他的需求被及時滿足孩子的內心纔不會留下空洞。

1-2歲期間,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也儘量滿足孩子。尤其當孩子有玩具、物品的需求時,只要是安全的,都滿足他。因爲2歲前的孩子還是全能幻想階段,他根本搞不清楚商店裏玩具和自己家的玩具有什麼區別,他都覺得是他的。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盡情滿足。

當孩子長到2歲後,尤其過了肛欲期,慢慢地有了自主意識,學會控制大小便後,這就表示孩子逐漸有了自控力。這時孩子在生活中會逐漸學會延遲滿足。

比如他要喝奶,而媽媽正巧在忙。他可以耐心地等待一會再喝。他要出去玩,也可以讓他等10分鐘,媽媽把手頭上的事做了再出門。因爲這時的他知道自己的需求遲一點就能被滿足。

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自然而然會具備延遲滿足能力。

當孩子想要擁有某種玩具、零食時,也是一樣,媽媽先充分地滿足他,當他被滿足過,他會知道,自己的需求是可以被滿足的。那麼有一天你對他說,今天媽媽買不了,我們明天再來買的時候,他就能夠忍耐,多等一天。

當然,家長要說話算話,到了第二天約定的時間,帶着孩子去讓他滿足,幾次之後,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就會越來越強,可以等待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如果家長腦子裏總是想着延遲滿足,最後卻從不滿足,當孩子一直得不到後,他內心的空洞越來越大,一旦遇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會變得異常貪婪。

曾經有一個媽媽告訴我,她4歲的孩子會偷東西,一次去超市,小朋友偷偷拿了一根棒棒糖,很開心的吃的時候,被媽媽發現了,這個媽媽很生氣,她不明白爲什麼家裏有糖,孩子還會去“偷”。

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這個媽媽就是從來不滿足孩子的要求,比如帶孩子去超市,孩子要什麼,媽媽一直都是拒絕,小朋友只好自己想辦法來滿足自己。

沒被滿足過的孩子纔會更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