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家長想要做好孩子的夥伴,三件事不要做

家長想要做好孩子的夥伴,三件事不要做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長想要做好孩子的夥伴怎麼做?做好夥伴的關鍵,尊重與信任,父母在與孩子的關係中處於主動的、優勢的、強勢的地位,這一點毋庸置疑,也不可改變。孩子越小,就越被動、越弱勢。因此,家長的態度和做法決定了親子關係中夥伴關係的質量。

不要壓抑孩子的情感

提到這一點,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我不會壓抑孩子的情感,他高興就瘋,不高興就哭,這算

自由揮灑情感吧。

但是當我們發現孩子膽子小,對一些事情表示出害怕,緊張時,我們常常會說:“你是勇敢的孩子,我們是男子漢,特別堅強,不害怕”;當我們發現孩子見到陌生人有點退縮時,我們會說:“好孩子是要大大方方的打招呼”......

否認和壓抑孩子的情感,會令孩子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產生深深的自卑感與羞恥感。

而且,情感是壓抑不住的,它會轉移到其他人或事上,就是所謂的向內攻擊—攻擊自己和向外攻擊—攻擊別人。

自卑、自責的人往往也會對他人的言行求全責

備,非常敏感,也就是所謂的惱羞成怒。

悲傷、委屈、憤慨是每個人都可能有的正常情感,不必刻意壓抑,而是應該找到原因並解決。

我們常說的涵養,指的就是能溫和地、合適地表達情緒,而不是壓抑和隱忍。

不要忽略孩子的情感

有的時候,我們太忙了,或者太粗心,根本沒注意到孩子情感的變化,或者注意到了卻不去深究,用種種藉口去掩飾,心安理得。

例如,“小孩都這樣,貓一天狗一天”,“孩子困了,休息會兒就好了”,“這孩子人來瘋,別理他”,“到歲數了,長脾氣了”等等。

對孩子情感的忽略,不利於孩子情感的細化和分化,不利於孩子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內心。

嚴重的還會導致孩子認爲父母不關心自己、不重視自己、對自己情感淡漠。這種情況發展到一定程度,家長有可能會發覺自己的孩子木木呆呆,或者冷淡遲鈍。

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常常會發生這種情況,因爲孩子多,保育人員少而且忙,沒有辦法關注到每個孩子的情感。

這些孩子並不是沒有強烈的情感,只是由於長期被忽視,沒有得到相應的反饋和迴應,以至於情感沒有得到足夠的分化和細化,表達的方式漸漸變得單一。

因此,在外人看來,他們好像是冷漠的、木訥的,而實際上只是遲緩和混沌。

有的孩子可能就這樣“渾渾噩噩”地過一輩子,有的孩子卻會將長期被忽視中所積累下來的憤憤不平集中發作,做出破壞性很強的驚人之舉。

家長想要做好孩子的夥伴,三件事不要做

不要誤解孩子的情感

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感受,因此,“命令式”的家長相對減少,“商量式”的家長逐漸增加。

當孩子明顯情緒不好的時候,家長能夠注意到,並與孩子交流。

可惜的是,很多家長過於自信和強勢,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去決定他們是何種情緒。

聽起來很貼心、很關注,但後果可能比壓抑加忽略還要壞。

我有一個朋友,家教很嚴,學習很好。上初中時,她的成績一直是班裏前三名。

她告訴我,大約初二時,有一次小測驗,她考得差極了,被老師點名批評。中午,她失魂落魄地回到家裏,正趕上家裏來了一個客人,一起吃飯。

當時的肉、蛋都是憑票供應,因爲不速之客的到來把家裏原來準備週末吃餃子的肉用來炒菜了。等客人走了,她媽媽訓斥她:“來了客人你看你臉色!爲了一點肉,連禮貌都不講了。”

她心裏委屈極了,自己的臉色是不好,但不是因爲客人吃了肉呀!確實在飯桌上自己情緒不

好,不夠禮貌,可真實的原因是自己對成績很羞愧,根本不是對客人反感。

媽媽的誤解令她百口莫辯,羞愧自責之外又加上了憤懣不平和委屈。

有的時候孩子做了錯事,已經又羞又惱,哭了起來,但家長有時會誤解爲是反抗的哭,會責備:“你還有臉哭?”有的時候,孩子心疼父母太累,但受家庭傳統的影響,不會說“媽媽我愛你”,只會用責備的語氣勒令媽媽一邊待着去,反倒讓父母誤以爲孩子對自己不敬不孝、態度惡劣。

也有的家長與孩子交流貌似溫和,語帶商量,實際仍充滿了對孩子的誤解,比如:“媽媽知道你很不高興,但是……”或者“雖然你覺得……然而……”孩子小的時候說不出什麼,因此,很多時候會直接“頂撞”說:“你怎麼知道我……”“我沒有這麼覺得。”

這樣的話語態度憐憫、語氣溫柔,充滿對孩子的同情與理解,似乎完全是爲孩子着想,反而更無法讓孩子反駁了。

由於家長的一片苦心和一片愛心,孩子連被否認和被忽略時的憤憤不平都不應該產生,孩子受到的打壓會更大。

怎樣才能避免誤解呢?

尊重。

尊重孩子是一個與我們不同的生命,會有他自己不同的感受和體悟。

信任。

相信孩子有自己足夠的理由和經驗,是我們所不知道、不瞭解的。

耐心。

允許孩子產生我們認爲不應該產生的情感。

因此,給孩子空間,讓他自由表達;我們可以猜測,但不能判斷。

我們的猜測要讓孩子來分辨和證實,而不是依着我們的猜測去試驗和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