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寶寶特別粘人是怎麼回事

寶寶特別粘人是怎麼回事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於寶寶來說,最大的依賴是父母。所以很多寶寶都會粘着父母。但有些寶寶卻特別粘人,這樣舉動有些反常。那麼寶寶特別粘人是怎麼回事?一起來看看吧。

寶寶特別粘人是怎麼回事

“媽媽!媽媽!你快來陪我嘛!”

“媽媽呀!你一直抱着我好不好?”

“媽媽呀!你快點過來呀!”

如果說孩子是開心果,那麼,黏人的孩子還會是“年糕”或者“口香糖”時刻粘着你——

說不放,就不放!

過度黏人的孩子,真讓人抓狂!

很多媽媽都無奈地說:

“我上廁所的時候,孩子都會在門口盯着我!”

“我覺得我就是一個時刻被監控的、且必須隨叫隨到的犯人!”

“如果某個瞬間,我發現孩子一個人在玩耍,我會呆在原地不動,靜靜享受一個人的自由,哪怕只有一分鐘!”

“即使孩子在睡覺的時候,我緊張的神經也不能休息,偶爾會聽到孩子叫我,仔細查看並沒有,我已經產生了幻覺!”

面對黏人的孩子,父母身心疲憊,耐心高度透支,父母時刻都處於無奈又抓狂的狀態,偶爾情緒崩潰的時候,免不了對着孩子生氣發火。

“你這孩子,我一秒鐘都不能離開,你到底要怎樣?”

“我得做事情呀!難道你不能自己玩一會兒?”

“你總要我陪着你,天了!我該拿你怎麼辦?我是你的奴隸嗎?”

可是,抱怨、生氣有用嗎?

並沒有......

心理學家西爾斯等人研究發現:當孩子黏人或者渴望關注的時候,如果母親越急躁、越愛責罵孩子、越不耐煩,孩子越有可能表現得更依賴人。

爲什麼我的孩子如此黏人?

國外研究者將黏人、過度依賴的孩子歸爲“焦慮型依戀”,並提出了四個有意義的假設:

1. 有的孩子生來就比別的孩子需求更高、更焦慮、更敏感。

例舉一個常用的關於敏感的測試表:

①孩子很容易受到驚嚇

②對燈光、氣味、聲音、疼痛非常敏感

③能察覺細微的細節變化

④如果你對他提出過多要求,他會煩躁或驚慌

⑤內心世界豐富多彩,想象力超羣

⑥很容易被你的情緒影響

⑦受到很多人關注時候,會緊張害怕

如果以上各項多數符合“是”,那麼,他可能就是天生敏感的孩子。

對於天生敏感的孩子來說,他們生來就比別的孩子更焦慮,感受力也遠遠超過一般孩子,偶爾的風吹草動都會激發他們的“不安全感”。

“天生敏感的孩子是一個潛力股,如果你養育方法得當的話。”

2. 生產過程及產後幾周內發生創傷事件,會增強孩子的生理焦慮反應。

研究表明,出生時候經歷過窒息的孩子對環境更加敏感,生產過程及產後幾周的創傷事件,會直接導致孩子焦慮、黏人、不安全感。

對於這類孩子,我們需要耐心陪伴,多給孩子一些安全的經歷,慢慢讓孩子建立自我的安全模式。

3. 孩子被過度滿足而被寵壞,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更加渴望依賴。

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裏寫到,“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使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百依百順!”

爲什麼我們小的時候,普遍都是父母眼中乖巧獨立的孩子?

而現在的孩子,父母絕對重視、長輩無比寵愛、老師悉心照顧;家裏想幹嘛就幹嘛,外面想買什麼就買什麼,達不到目的一哭二鬧三打滾......

和小夥伴玩耍偶爾磕着碰着,那可是天大的事情;逢年過節、過生日,七大姑八大姨以及同學,全都捧着他圍着他。

弗洛伊德早期的研究中提出,“父母過度關愛寵壞孩子,會導致孩子特別需要關愛,無法容忍挫折。”

被寵壞了的孩子,就會天天黏着父母,習慣了無微不至的陪伴。

如果說想要讓孩子不黏人,學會獨立,我們做父母的是不是應該先做點什麼?

4. 孩子經歷過真實的分離或是受到過威脅、拋棄,對分離更恐懼。

人工由於某些原因,孩子過早被送進幼兒園,或者經常更換照顧者,就會讓孩子不停遭遇分離的體驗。

有研究證明,“兒童早期與母親分離”產生的效果是會積累的,而最安全的分離劑量是“0”。

也就是說,在孩子小的時候,媽媽最好不要和孩子分離。

孩子時刻黏着你,是真的需要你陪嗎?

1. 真性需求——希望你即刻出現,並滿足孩子需求。

“媽媽,你快來看,我堆的這個城堡可漂亮了!”此時,孩子想展示自己努力的結果,通過你的肯定,從而獲得自信。

“媽媽,這個盒子我怎麼也打不開,你可以幫一下我嗎?”當孩子遇到一些自己沒辦法解決的困難時,需要我們幫助。

這些時候,他的“黏人”就是“真性需求”,只需給予相應的迴應即可。

2. 假性需求——可以通過“延遲遊戲”來解決。

有時候,孩子因爲太習慣你的陪伴,不管你在做什麼,都會一直想要佔有你的陪伴,此時,可能只是習慣性的過度依賴。

當判斷出孩子是假性需求的時候,可以用延遲滿足的遊戲和孩子“周旋”。

但需要特別注意一點,當孩子提出假性陪伴需求時,要用耐心的語氣肯定回答他“好的”,然後慢慢延遲。

答應他們的需求,實際上就是給予孩子一份表面的滿足感。

孩子有了這份滿足感,就算我們沒有立即出現在他們面前,他們也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滿足的。

黏人的孩子不能硬來,只能軟攻!

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桌子上有一顆糖果,如果孩子能忍着,過半小時後再吃,就會得到兩顆糖果。

簡單說,就是讓孩子學會忍耐。

那麼,有沒有可能將這個概念延伸一下,應用到黏人的孩子身上,讓孩子學會忍受自己玩耍,可以接受媽媽短時間的離開呢?

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遊戲是生命的主要元素。”

用“延遲滿足的遊戲”化解黏人?讓我們來試試看~

“猜猜看”

“媽媽!媽媽!你在哪裏啊?”孩子在玩具屋傳來了習慣性的呼喚。

此時我正在廚房做飯。

按照慣例,我會不耐煩地問她怎麼了,然後丟下手中的瑣事,去迴應她提出的要求。

但這次我並沒有立刻出去安撫她。

“寶貝,我在這裏,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哦!”我耐心地應答着。

“是哪裏啊,媽媽?”孩子好奇地問。

“寶貝,我給你一點線索,你要好好猜一猜,我這間屋子裏面,有冰箱!”

“還有什麼呢?”孩子邊玩玩具,邊問着。

“還有榨汁機、還有水池。”

“媽媽,水池是幹什麼的?那還有什麼呢?”

“還有電飯鍋、烤箱……”

在與孩子一問一答的互動遊戲過程中,孩子對陪伴的渴望和需求就會逐漸緩解。

如果感覺孩子的情緒有變差的跡象,我會回答得更有趣味一些。

如果5分鐘、10分鐘過去了,孩子並沒有跑過來黏着我,那這次遊戲就很有效,我也能很快做好一餐飯菜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遊戲過程中,孩子的專注力是有限的,所以,爲了確保這次短暫的獨立玩耍是一次成功的經歷,我會在孩子不耐煩之前及時出現在她面前,鼓勵她說:

寶貝,你剛纔是自己玩耍的,做的很不錯哦。下次,我們再玩這個“猜猜看”的遊戲吧!

“迷路了”

有時候,當孩子叫我過去的時候,我先馬上回答“好的!”然後繼續忙自己的事情,等待一會。

當孩子再次呼叫時,我就會回答:“寶貝,我好像迷路了,找路需要一點時間的,再耐心等一會兒好嗎?”或者讓孩子過來找我。

不論是幾分鐘後你出現在他的身旁,還是他主動找到你,對孩子來說,都是一次“獨立”的經驗。

遊戲,是解決親子問題的萬能鑰匙。

看似簡單的遊戲不僅能讓黏人的孩子學會等待,而且可以在等待的過程中給孩子獨自玩耍的機會

這一次次獨立玩耍的經驗積累,就能讓孩子收穫到獨立的勇氣,何樂而不爲呢!

泰戈爾在詩裏這樣寫道,“我們幾乎忘記了如何像孩子般享受遊戲。”我們有時會忘記了如何遊戲,忘記了孩子們本該在遊戲中快樂地成長。

每個孩子都是如此特別,如果你深深感覺自己有一個黏人的孩子,如果你想讓孩子學着獨立,如果你足夠愛你的孩子,那就尋找你們專屬的親子小遊戲吧。

相信我們每一位父母的心裏,都閃着愛的光芒,就像孩子看着你時,那雙充滿愛意的眼睛。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