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怎麼讓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

怎麼讓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直以來,大家都接受了一種說法:“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意見要統一。如果有不同意見,應該私下溝通。”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尤其是有父母之外的人幫忙帶孩子的家庭,大家就會發現:意見要一致,說起來很簡單,但是操作起來真的特別困難啊!

於是有另一種說法開始出現:大人意見不一致也沒有關係啊,以後孩子面對社會上的形形色色的人,同一件事情大人的反應都不一樣。家庭裏的不一致是幫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嘛!

是不是兩種說法看起來都很有道理的樣子?我倒是覺得:對於觀點和方法的絕對化,還是要非常謹慎,否則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

我去年暑假回國,在青島的一個商場裏見過這樣的一個場景:

一個孩子在地上大哭,哭的同時一遍又一遍重重坐到地上,嘴裏還時不時說“痛死我,痛死我”。孩子旁邊圍着四個大人,兩位老人,兩位年輕人 ,看起來是孩子的父母和祖輩。

孩子媽媽說:“隨他去,他是故意要挾我們,每次你們都妥協,你看看他, 現在越來越不像樣了!”旁邊的一位老人非常心疼的表情,對孩子說:“你不要這樣往地上做,屁股會很痛的。這樣,姥姥帶你去買, 但是這是最後一次了,你以後千萬不要這樣了啊!”

眼看姥姥嘴裏這麼說着手就去牽孩子,孩子媽媽急了,上前就把姥姥手拽開,急着說:“都說不要總是滿足他的無理要求了!你能不能不要管!”姥姥也急了,就和媽媽吵了起來:“孩子都哭半天了,屁股肯定都摔得很痛了,你這個做媽媽的都不心疼嗎?”當媽媽和姥姥吵了起來的時候,爸爸也急了,抓起孩子,照着屁股就是一頓揍。於是媽媽責怪爸爸不應該打孩子,姥姥趕緊抱着孩子護在懷裏……

說實話作爲旁觀者,我真是覺得場景很混亂,且不說家庭成員之間的界限不明和關係摩擦,孩子也學不到任何的規則和尊重,但是他會知道原來自己可以讓大家都着急跳腳亂成一團。

怎麼讓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能輕飄飄說一句:家人意見不一致是爲了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嗎?

其實,如果說成人養育模式的不同是好事,是爲了幫助孩子以後在社會上適應不同類型的人際互動,可能忽略了一個根本點:父母是幫助孩子懂事理、明是非的人。如果孩子生活的環境裏沒有明確固定的規則,也就意味着不可預測性,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只知道凡事看的是父母家人的心情和態度。

有的家庭會出現一種情況: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看起來似乎孩子會害怕其中的一個,但是很快大家就會發現:孩子害怕的家長在,孩子就好像特別“乖”,但是一旦這位家長不在,孩子就會更加聽不進去其他家人的任何言語,無視任何他不想理會的規則和要求。

當然,我們說家人養育孩子的時候意見一致,是指在大的原則和方向性上,而不是要家裏所有人在所有問題上都必須說得一模一樣,做得一模一樣。

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也有自己不同的成長經歷,所以在面對孩子的各種情緒和行爲問題的時候,每個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反應模式也是不同的。真要所有人的表現都是一模一樣的,那無異於讓大人都在孩子面前呈現表裏不一的虛假。

我覺得大家需要考慮的是:什麼樣的事情是原則性的,什麼樣的事情是不必太揪細節的?

這是大人需要一起溝通討論的問題,我們要的是抓大方向和原則,不要在細枝末節上反覆糾纏。哪些是原則性的問題呢?最基本的,不能傷害他人,不要傷害自己,不要故意毀壞自己。另外的,就需要每個家庭自己來商量討論,畢竟每個家庭有自己的價值取向。

比較常見的例子是:

孩子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打人或者傷害自己,我們要不要因爲他打人或者傷害自己,就無條件滿足他的要求?

如果大家能達成一致,覺得不可以這麼做。在這個大前提下,不同的家人可能會說不同的話,做不同的事。比如有人會苦口婆心得勸說,有人會訓斥孩子一頓,有人覺得自己很生氣要先讓自己安靜一下……雖然這裏的應對方法和態度因人而已,但是大家所傳遞的信息是一致的:孩子不能通過這樣的行爲,就可以讓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得到滿足。

對於那些非基本的規則和界限性問題,我們則大可不必要全家庭成員必須有一樣的立場。比如孩子性情活潑,喜歡玩一些嬉鬧追逐的遊戲,但是媽媽更喜歡孩子玩安靜的遊戲。這個時候,爸爸就可以帶着孩子去戶外遊戲玩耍。媽媽可以意識到,爸爸陪伴孩子的特點是與自己不同的,自己的陪伴方式可以和爸爸的方式進行互補。

當然,在私下溝通互動的時候,大人也有就某些問題不能達成一致的情況,尤其是家裏有幾代人一起生活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清楚的是:誰是孩子的主要撫養人和監護人?也就是說,孩子的養育根本上是誰的責任和義務?

祖輩需要知道的是,教育孩子是父母的義務,所以即使是祖輩也應該尊重孩子父母的養育原則。

但是同時孩子的父母也需要知道:如果我們全權把孩子交給祖輩照顧,自己參與非常少,這個時候我們又希望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來養育,這是非常困難的。

如果你發現孩子確實有一些行爲需要擔心,最好的辦法是自己來,或者至少自己也需要投入一些時間和孩子相處纔有機會在具體情境中做具體的調整,也向其他照顧孩子的人示範你認爲更好的方法。否則,自己不參與,只是在口頭上說別人做得不好,不僅無濟於事,反而會讓家庭氣氛非常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