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健康 > 寶寶情緒不需明察秋毫

寶寶情緒不需明察秋毫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個上幼兒園的5歲孩子已經接受了與親密關係分離中的焦慮過程。由於他穩定地知道媽媽是愛他的,會準時來接他回家,內心雖然還存在焦慮,但這種焦慮已經逐漸變得可以忍受。雖然有時候孩子還會表現出不太開心的樣子,但一般都能順利地過去。

蹲在廁所門口等着媽媽,訴說自己不開心,使自己的分離焦慮在媽媽面前充分地體現,這個年齡的孩子很容易做這樣的事。原因主要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或因爲一些具體的事件,有時候孩子會感覺媽媽變得不像原來那麼在意自己,甚至開始疏遠自己。這時候,孩子會感到一種莫名的害怕,會無意識幼稚化,並增多對母親的依戀來化解這種恐懼感。這個時候,媽媽給予他一些溫柔的迴應是十分必要的,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孩子重獲信心。當然,原則是不能因爲孩子的不開心,或對母親的依戀就聽任他不去上幼兒園。這樣做會破壞孩子對責任、秩序、規則的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成長。

同樣,5歲的男孩已經開始了性別發展。鼓勵孩子向男性行爲、情緒、思維特徵發展,父親應該是表率。如果父親過於細心、溫柔、情緒化,對男孩子性別意識形成一定不好。像來信中的爸爸那樣大大咧咧的態度正好補償媽媽的多愁善感,暗示孩子男子漢不把煩惱看成一回事。

家庭教育有一種互補功能,很多教育家說教育孩子父母應該一致,這樣說法雖然沒什麼錯誤,但也不全對。一致性的教育可以快速地爲孩子建立內心的規則、價值觀、行爲與情緒模式。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這樣做看不出有什麼不好,但在孩子10歲以後,父母就應該適當地表現出一些分歧,不論是價值取向、規則選擇、行爲模式,還是在審美、情趣、愛好諸多方面。這些分歧如果在父母之間彼此接納和尊重的氛圍中體現,並允許孩子自由地選擇、模仿,同時也允許他建立屬於自己的審美體系,對孩子的成長將更有利。

目前,我們比較擔心的問題恰好是來信的媽媽過於地在意孩子的情緒。這種在意的感覺會暗示孩子,不開心是不好的,是不應該的,結果在孩子不開心的時候就強化了他的痛苦。其實,當孩子訴說不開心的時候,媽媽表現得可以輕鬆一點兒,如開玩笑地說:“寶貝,你也知道不開心啊!我還以爲只有爸爸媽媽纔會不開心呢!”由於孩子對父母的認同,他聽到媽媽這樣說,就不會再把不開心當成一件很嚴重的事了。

另一方面,孩子說不開心其實是對母親有一種心理訴求,比如希望母親抱抱他,親親他,或有什麼要求沒有得到滿足。這時候,直白地問孩子需要媽媽做什麼比一味擔心要有效得多。不過,即便知道孩子渴望什麼,是否一定要滿足也要看情況。如果孩子一說不開心就能得到他想得到的東西,其結果便是不開心被強化,孩子的不開心就成了家常便飯。

寶寶情緒不需明察秋毫
點擊進入精彩育兒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