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營養 > 孩子中性化切莫過了界

孩子中性化切莫過了界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的女兒舉手投足越來越不像女孩子!”本報上週舉行的“青春與性——關愛女孩”論壇結束後,記者收到了一位母親的短信。她15歲的女兒拒絕母親傳統“淑女”式的改造,令母親不知如何對女兒進行“性教育”。

孩子中性化切莫過了界

我的女兒舉手投足越來越不像女孩子!”本報上週舉行的“青春與性——關愛女孩”論壇結束後,記者收到了一位母親的短信。她15歲的女兒拒絕母親傳統“淑女”式的改造,令母親不知如何對女兒進行“性教育”。

男生竟攜梳子上學,女生愛拳腳相加?這些看似“天方夜譚”的現象,如今卻在廣州中小學生羣體中屢見不鮮。同時,獨生子女羣體的“中性化”現象也普遍重於非獨生子女。兒童心理專家指出,實際上,青少年“中性化”並非有害無利,但對於孩子過度發展的“中性化”傾向,“性別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

初中女生比男生有魄力

多位家長和老師向記者報料,對如今中小學學生中出現的種種“男不男,女不女”現象感到不解。孩子在環市路某小學讀五年級的張先生告訴記者,同事某天對兒子的書包實施“突擊檢查”,意外發現裏面竟然像女孩子一樣藏着一把小梳子。面對驚訝的母親,孩子卻不以爲然:“頭髮亂了就梳梳,別大驚小怪!”

與此相對的是,“野蠻女孩”也在大行其道。據瞭解,在廣州的小學裏,男生被女生欺負得只能掉眼淚並非罕見之景。省屬某名校一位林老師告訴記者,班上女生鍾情拳腳功夫,假期常常相約去學跆拳道。去年“超女”引發的“中性化”風潮至今方興未艾,在廣州,幾乎每所中學都有女生從衣着到髮型乃至舉手投足間,十足模仿被視爲“女生男性化”極端標本的李宇春。

老師們反映,女生的表現力、做事的魄力也要比同齡的男生強。一個最明顯的表現是,女生當學生幹部的多,與老師溝通得也比較好。在越秀區一所市一級中學,初一、初二兩個年級女生幹部比例高達七成。班主任樑老師苦笑着把男生形容爲“扶不起的阿斗”:“組織班級活動時,女生表現得很大膽、不怯場,所以老師們也喜歡由她們唱主角,反倒是男生有時會‘壓不住場’,參加活動的人一多,你看他在上面講話,腿抖得好明顯,真是讓人又想笑又無奈。”

父母期待孩子具備雙性特質

“青少年‘中性化’現象並非偶然,它的出現具有深刻的社會心理根源。” 廣東省精神衛生研究所兒童心理學研究者戚元麗博士認爲,這些因素包括家庭父母一方角色缺失、父母對獨生子女的期待和成熟社會男女兩性角色的發展趨勢等。在我國,獨生子女“中性化”現象明顯重於非獨生子女,因而成爲近年來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以及心理學學者普遍關心的問題。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對兒女的性別角色期待不會混亂。“但在獨生子女家庭,由於只有一個孩子,父母期望子女既具有男性的果決、獨立、堅強,又具備女性的體貼、溫柔、細膩,”戚元麗博士說,因此,這種意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出了“中性”孩子。

“中性化”雖有利 但要有限度

戚元麗博士指出,心理學有理論認爲,兼有男性和女性特徵優勢的人比較獨立、靈活,易被社會接納,生存能力更強,更有利於人際交往。例如中性化的女性兼具男性的獨立果敢,在求職、個人發展上更具有優勢。可以說,中性化是成熟社會中男女兩性角色發展的一個趨勢,因此,社會對於當今青少年的“中性化”現象無需擔憂。

但她也指出,中性化並非沒有“邊界”,男女兩性有其基本的社會角色內涵,即男性不可嬌弱、不獨立,女性不可過於強悍、失之溫柔,一旦“中性化”發展過了界乃至釀成行爲偏差,將不利於青少年成人後就業、擇偶。

喜好逛街通常被視爲帶有女性化傾向的行爲,有些男孩進入青春期後有愛陪母親逛街的現象。專家指出,小學生對父母的服從和依賴性比較強,因此男孩在母親的要求下一起逛街是正常的,但是隨着孩子進入青春期,獨立意識和性別意識增強,正常情況下不再喜歡這樣做,“男孩如果到了初中階段還喜歡黏着媽媽,陪媽媽一起逛街,排除母親對子女‘控制力’過強的因素外,這通常說明孩子已出現女性化傾向。”這種情況下,家長首要的是適當擴大兒子的社交圈,多與同性接觸。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