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如何培養孩子有同情心

如何培養孩子有同情心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的同情心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感情,它主要表現爲對別人痛苦的關心和安慰。

如何培養孩子有同情心

也許孩子從出生開始,無一天不受着家庭和環境的各種影響,其脾氣秉性的形成會對孩子的成長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正所謂,IQ重要,EQ更重要。其中孩子的同情心是構成完美個性、良好品德的要素之一。同情心的培養也要從小開始,這對現在的獨生子女尤爲重要。孩子的同情心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感情,它主要表現爲對別人痛苦的關心和安慰。

這種感情對於孩子個性的健康發展尤其是情感的發展,以及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溫和,惹人喜愛,受人擁護;而缺乏同情心的人往往性情怪異,易走極端,不易與人親近,因而人際關係往往不好。不懂關心人、沒有同情心的人,心裏沒有晴天。因爲這種人心裏沒有別人,也就沒有理解別人的能力和習慣,他不能接納別人,別人也不容易接納他。可是人在社會上生活,又不能離開別人,否則就不會在社會上生存和有什麼發展,你說這樣的人痛苦不痛苦?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由於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嬌生慣養的現象,孩子習慣了以自我爲中心,習慣了養尊處優,因而往往缺乏應有的同情心。

“記得我家樂樂3歲的時候,在我收拾屋中舊物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我兒時玩的布娃娃,由於時間久遠,布娃娃已經破舊不堪。我家樂樂卻像發現了寶貝,拿住不放,可能是沒有見過那個時代的布娃娃吧。突然,她對我說:‘媽媽,娃娃怎麼沒有眼睛,衣服怎麼也破了?’我這才注意到,這個布娃娃已經嚴重殘缺,看着女兒那略帶悲傷的臉,我告訴她:‘這個娃娃很久以前被鄰居的狗給咬壞了’。樂樂小聲嘀咕着說:‘娃娃會有多疼呀’。我馬上意識到這是培養孩子同情心的好機會,於是對樂樂說:‘樂樂,我們一塊把它修好,好嗎?’樂樂痛快地答應了。”

——是的,孩子其實從一出生開始,就在學習各種情感,而同情心往往與生俱來。

由於幼兒富於想象,他們對周圍的一切,包括沒有生命的東西都會表示同情,甚至玩具狗掉在地上,孩子也會一邊幫它揉一邊說:“摔疼了嗎?我幫你揉一揉。”不過,孩子的同情心有個體差異,對於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一個小朋友摔倒了,有的會跑過來,有的則會很冷漠。但是孩子的同情心會相互感染,如果一個小朋友上前去把他扶起來,其他的小朋友往往也會上前去扶。

但同時,由於孩子比較小,他們在表現同情的時候有難免表現出很多過激的攻擊性行爲,比如:雖然同情小貓,但有時爲了不讓貓到處亂跑,會揪住貓的尾巴,諸如此類的行爲。

按照生態學理論的解釋,攻擊是人的本能的反應,這種本能必須靠道德的約束才能加以壓抑。少數孩子表現出來的殘忍行爲,顯然與他們認知能力和道德觀念薄弱有關。因此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要增加培養善良情感的內容,壓抑本能的攻擊性。

讓孩子擁有能夠理解並友善地對待他人的能力,在這個日益競爭和浮躁的社會中是越來越重要了。

教給孩子這些東西不是上一兩次課或者參觀幾次動物園就能解決的,需要在日常的點滴生活中來教育,如何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如何解決孩子與小夥伴之間的衝突,如何隨着孩子能力的增長而理解他人和爲他人着想。 隨着日常潛移默化的教育,一些孩子就會慢慢地理解別人的感受,並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慢慢形成自己的性格。

低齡寶寶篇

對於低齡寶寶,由於智力和行爲還未發育成熟,情感發育也不健全,培養這個階段的寶寶要從培養禮貌着手,下面是一些可以借鑑的方法:

溫柔地觸摸

對於低齡的寶寶,在玩耍時想對其他的寶寶表現出友好,但抓其他寶寶的時候卻很重。這是因爲不理解觸摸的意義,家長要用手觸摸寶寶示範給他看,知道觸摸是一種愛,而用力抓就是憤怒的表現或是不禮貌。要讓寶寶在切實的感受中理解觸摸也是一種情緒表達,是愛的一種表達方式。

輕柔地說話

孩子將從父母那裏學會如何接人待物,如何關心別人。當孩子疼痛的時候,會受到家長加倍地呵護,父母說話的語氣也會充滿了關心與焦急,這本身就會讓孩子明白如何關心別人。在幼兒園,別的小朋友哭了,另外的小朋友去安慰一下,可能要比老師關心更好。但是由於低齡兒童的記憶比較短暫,所以家長要不斷地重複以加強孩子的記憶,以使孩子真正掌握。

拒絕無禮

有時我們看到一兩歲的孩子對父母吐唾沫,而孩子的父母卻在哈哈大笑。這實際上是不對的。孩子長時間這樣沒大沒小,連起碼的禮貌都沒有,怎麼指望他能對別人有同情心?遇到這樣的事情,要堅決地對孩子說“不”。同情,首先需要孩子尊重他人,這當然也包括他們的父母。當孩子把腳放到桌子上的時候,或者抓你頭髮的時候,要堅決地制止,以使他們意識到這是無禮的行爲。

說“對不起”

如果父母向孩子發脾氣,事後要記得向孩子說“對不起”。所有的父母在犯錯誤之後,都覺得張不開嘴向孩子道歉,但實際上這是以身作則的好機會。孩子會從父母身上學習。承認自己的錯誤實際上是向孩子表明自己的言行一致,也使孩子在錯誤的時候知道怎麼辦,是抵賴還是勇於承認錯誤。

學齡前寶寶篇

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和交往能力,並逐漸形成是非觀。所以,家長要加強規則建立,讓孩子知道他們不同的行爲所帶來的不同的後果。

制定規則

如果父母想培養一個有同情心的孩子,父母本身也應是富有同情心,關心自己父母的人。但父母自己以身作則還是不夠的,有時候需要給孩子制定規則。對於那些自我爲中心的孩子,對於有些行爲,諸如:打人、說髒話,是要嚴格禁止的,即使是在孩子生日的時候,這樣的事情也不允許。這是一個原則問題,不允許破壞。

提供幫助

每天吃完飯後,家長可以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小區裏面,出去的時候遇到鄰居也要主動打招呼,要告訴孩子愛周圍的人,即使是對不喜歡的人,也要在別人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關心他人、熱愛他人的感情不是自發就能形成的,而是與父母的不斷要求和督促分不開的。比如:遇到老弱病殘行走不便時要主動上前幫忙等等。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關心人、熱愛人的良好品質。

熱愛小動物

年幼的孩子認爲小貓、小狗、小花小草和自己一樣,是有小生命、小靈魂的,也是知冷知熱、通人情的。因此,他們往往對小動物、小生物表示關切,很喜歡,甚至把它們當人一樣和它們嘀嘀咕咕地說話。家長不必去向孩子解釋這些動物與人不同。相反,應該肯定、支持孩子對這些小生命的關心和愛護,並藉此告誡孩子不要去攀摘花草,欺負小動物。孩子們對動植物的這種仁愛之心,會有助於他們同情心的形成。

關心小朋友

有時,周圍鄰居的小孩不當心碰痛了,孩子見狀卻哈哈大笑。家長不要責怪孩子“幸災樂禍”。孩子是被鄰居小孩突如其來的表情動作惹笑的。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當趕緊說:“哎喲,某某小朋友碰痛了,真可憐啊!上回你不當心撞在桌角上不是也很痛嗎?”孩子聯想到自己的痛苦經驗,會止住笑的。家長可以建議孩子去關心那個碰痛的小朋友,問問他還痛不痛。經過幾次類似的行動之後,孩子一般對小朋友的苦痛就會比較同情、關心了。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