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最希望父母給的幾樣東西

孩子最希望父母給的幾樣東西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陪伴孩子,其實不需要我們整日守在孩子身邊,只需要固定時間,形成固定的親子游戲、親子運動項目,有規律地進行就好了。比如父親每週固定一次陪孩子去踢球,父母每個週末帶孩子一起近距離出遊等。

孩子最希望父母給的幾樣東西

讓人興奮的是,越來越多年輕父母們,育兒觀念和家庭觀較上一輩有巨大變化。功利性開始弱化,更尊重個性化和個人體驗,同時孩子心理素質的培養也在育兒中得到了極大的重視。比如,很多父母在描述理想家庭時,都用了類似下面的詞語:

父母恩愛,家人健康,簡單快樂,自食其力,精神富足,和家人在一起(親情)——這些就是在朋友們的留言中高頻出現的詞彙。

在家庭中,我們到底該留傳給孩子些什麼?從上面這些詞中,我們就能窺見答案。

時光倒回幾十年前,我們都還是孩子。想一想,孩子的快樂是何等簡單純粹。衣服穿樸素些,食物吃簡單些,並不會影響一個孩子的快樂。讓一個孩子不再快樂的辦法,就是不給他愛和接納,不給他心靈的自由。

而做父母最卓越的莫過於,即使有一天我們離開了,也不用爲自己的孩子憂心。而我們的孩子,他們會很驕傲地告訴他人:感謝我的父母,讓我擁有強大的人格,充沛的積極情緒,不怕一切風雨。

這些是不切實際的夢嗎?不是的。我們能夠堅持做到下面這幾點就好了:

1.夫妻相愛,互相支持

夫妻相愛,家庭和睦,孩子的安全感建構纔有保障,未來的親密關係處理能力當然也不會差。

相反,若夫妻間充滿爭執、情感欠缺,則會很容易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孩子缺乏對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容易出現的負面人格特質,我們可以列出一堆來,包括:脾氣暴躁,易激惹,不懂得體貼別人,沒有家庭責任感,遇事容易走極端或內心壓抑,性格孤僻、怯弱、內向、不合羣等性格缺陷,往往出現認知上的偏差,容易出現退縮行爲,比如迷戀網絡、離家出走等。

2.父親做好父親,母親做好母親。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說法,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寶貴的東西,有兩樣:一個是根,一個是翅膀。

何爲根?那是孩子無論腳步邁向何方都不會懼怕的那份篤定,用心理學詞彙說,那就是安全感。要幫孩子建構好的安全感,母親角色最重要。

何爲翅膀?那是孩子無論面對何種挑戰,需要完整多麼艱難的目標,都有毅力、有能力去實現的能量、動力。用心理學詞彙來說,那就是意志力,是目標感。而要幫孩子建構強大的意志力與目標感,父親角色最重要。

天然的母親角色,必然是有愛的、柔軟的,給予孩子情感滋養的(忌過於強勢、忌喜怒無常、忌冷漠)。天然的父親角色,必然是有力量的、向外探索的、積極的(忌過於弱化,忌過於專制,忌缺席)。最好不要兩個角色都集中由一個人負擔,父母都要在,各自扮演好自己的天然角色就好。

若一個家庭中,母親強勢,父親弱化;或者父親過於專制,母親弱化,都屬於內部能量流動的不平衡。孩子都容易混亂,他們無法學習到,自己未來如何真正地做好一個男人/女人,又如何做好一個父親/母親。

3.孝敬父母,多與親人走動,給孩子體味親情的機會

親情能夠滋養人。源自血緣的親情關係,是親子關係的延伸,也是培養孩子愛心的基礎。父母常帶孩子跟親戚走動,多陪伴、照顧老人,孩子也更容易學會責任、擔當和愛。

親情教育不僅要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而且言傳和身教都不是一時一事就有效果,而是一種對孩子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長期的影響,親情在孩子心裏才能深刻深遠。所以做父母的不僅要有意識地多對孩子進行親情教育,還要以身作則,處處要做表率。比如,我們教育孩子孝順,但卻常在孩子面前爲父母的贍養問題而爭吵,這樣就會在孩子的心裏留下更壞的印象,起到更壞的教育作用。

4.小時候陪孩子睡覺,維持一個睡前“儀式”

中國人坐月子的習慣,讓我們從孩子一出生就跟孩子睡一起了,這其實有助於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不過也有不少年輕父母,爲了追求孩子早些獨立,早早地就跟孩子分牀、甚至分房睡,這並不妥。一般我會建議,最好到孩子3歲以後再分牀,5歲以後再分房。讓孩子睜開眼就能看到、觸摸到爸媽的臉,得到父母極大的關注,孩子從小就會知道,他是可以依靠父母的,是被珍愛的,是有價值的。

另外,如今職場父母很多。晚上下班後,尤其是睡前的親子互動顯得尤其寶貴。睡前時光是陪伴孩子的黃金時間。一切都放緩、安靜下來。最適合親子建立情感鏈接。這個時候,最好養成習慣,跟孩子做一些固定的互動項目,比如親子閱讀,一起聽聽音樂,或者來一些輕鬆愉悅的家庭小遊戲。

5.無論多忙,都要拿出固定時間陪伴孩子和家人

早在研究留守兒童課題之時,我就發現,中國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缺席的數據是驚人的。的確有少數是迫於生計,但是我仍然看到大多數父母其實完全有能力但卻沒有把孩子帶在身邊。

常聽父母們說自己太忙。不過,奧巴馬都有時間陪家人,我們肯定也有,只看願意不願意。

大量留守的孩子被親情的渴望長期困擾,缺少正常的家庭溫暖和人生指導,極易墮入厭倦學習、輟學、遊蕩在街上或者沉迷於網吧的人羣。家庭、社會及知識技能的缺乏,還會進一步影響以後的工作。

更有大量假性留守(明明跟父母住一起,但父母的關注和陪伴少,鮮和孩子互動),這類孩子往往過早地接觸社會,放任自流,自控能力比較差,是非觀念比較模糊,很容易誤入歧途,往往是網癮、逃學、早戀、問題兒童的高發人羣。

還有父母,僅僅是怕累,把孩子完全扔給老人帶,甚至是其他親友照顧,在這個過程中,同樣嚴重地存在着親情缺失的問題,由於觀念和方法滯後,帶來相互之間在交往和溝通等問題上的障礙,往往存在遷就、放任、放縱、溺愛等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

上述幾點,其實毫無技巧可言。只需要跟從父母本能去做就好了。如果你愛你的孩子、你的家庭,那麼你一定能夠做到。

除此之外,還請記得下面一些簡單教養原則:

1.不要總是把物質作爲獎勵孩子的單一方式。你的親親、抱抱、一個肯定的眼神都有很用。

2.不要用“錢”彌補對孩子關注和陪伴的缺失。給孩子物質、錢,更多時候是爲了彌補父母自己的內疚感,讓自己心裏好過些,對孩子毫無益處可言。

3.不用太謙虛,完全可以當着外人的面,肯定我們的孩子。

4.若孩子失敗了、犯錯了,不生氣,先給接納他們,再陪他們一起想解決辦法。

5.屬於孩子的事,先問問孩子自己怎麼想。給孩子做決定的權限,和選擇的自由。

6.如果可以,給他們一個兄弟姐妹。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