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性格在人的一生中是怎樣發展的

性格在人的一生中是怎樣發展的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性格決定一生”、“性格造就成敗”觀念盛行的今天,探討性格的基本特性、影響性格形成和發展的因素、性格及其特質發展的規律具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

性格在人的一生中是怎樣發展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能發現性格迥異的人,如有人開朗熱情,有人則冷漠苛求;有人成熟穩定,有人則煩燥易動;有人主觀武斷,有人則謙讓依賴……所有這些心理差異都是性格差異的表現。性格是一種心理特性,它使每個人在心理活動過程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風格。

第二階段:幼兒期(1-3歲)——自主對羞怯和疑慮階段

●相當於弗洛伊德的肛門期。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獲得自主感和自我控制,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慮。

●因爲這個階段的兒童學會了走動、推拉、說話等,也學會了把握和放開,尤其是自身身體的控制和大小便排泄,因而使兒童介入自己意願與父母等養育者意願相互衝突的危機中。如果父母等養育者對兒童的行爲限制適當,給予兒童一定自由,兒童就會建立起自主性和自我控制的意識;相反,如果父母等養育者對兒童限制、批評甚至懲罰過多,就會使兒童感到羞怯,並對自己的能力產生疑慮。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意志”的品質,成年後性格傾向於堅強、獨立、剋制、自律等人格特徵,;如果這一分階段的危機是消極解決,就會形成羞怯感,成年後性格傾向於意志薄弱、依附、隨意、敷衍等消極的人格特徵。太過縱容,成年易形成骯髒、浪費、無秩序等生活習慣;限制太嚴,則易形成清潔、吝嗇、忍耐等強迫性特點。

●兒童的這種自主性和自控性的形成,使性格中自我意識、自我調控能力、適應社會化要求的能力增強,對於個人今後對社會組織和個人理想之間關係的態度及處理產生重要影響,對個體的社會化及未來的秩序和法制生活作好了準備。

●這一階段要求父母等養育者對兒童的行爲必須理智而耐心,適度控制同時給與一定的自由,並施以科學的訓練,及時矯正不良行爲。

第三階段:學前期(4-6歲)——主動對內疚階段

●相當於弗洛伊德的性器期。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就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

●因爲這個階段的兒童身體活動更爲靈巧,語言更爲精練,口語表達能力增強,更重要的是這個階段是兒童思維尤其是表象性思維發展最快的時期,想象力極爲生動豐富,已開始了創造性的思維,開始了對未來事情的規劃。因此,這個階段的兒童富於幻想,喜歡童話故事、擬人化的遊戲等事物及活動,並傾向於通過自己的想象去解釋周圍的世界。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勵兒童的主動行爲和想象力,兒童就會獲得積極的自主性,使其想象力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如果父母經常限制兒童的主動行爲,譏笑兒童不切實際的幻想,兒童就會喪失主動性,變得無所適從,並且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和內疚。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方向和目的”的品質,成年後性格傾向於自動自發、計劃性、目的性、果斷等積極的人格特質;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是消極解決,成年後性格傾向於不思進取、無計劃性、優柔寡斷等消極的人格特質。

●目的在此的含義就是“正視、追求價值目標的勇氣”。艾裏克森認爲個人未來在社會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經濟上的成就,都與兒童在本階段主動性發展的程度有關。

●這一階段要求父母等養育者要充分鼓勵和肯定兒童的主動性和想象力的充分發揮。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要積極組織並引導兒童開展多種多樣的遊戲,因爲:

●遊戲是人的社會活動的初級模擬形式,它解決了兒童渴望參與成人活動又受到身心發展水平的限制的矛盾;

●遊戲是想象與現實生活的一種獨特結合,兒童在遊戲中既能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地從事自己嚮往的各種活動,又不受真實生活中許多條件的限制;既可以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實再現和體驗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及人際關係,認識周圍的各種事物;

●遊戲是兒童主動參與的、伴有愉悅體驗的活動,沒有強制性或義務性,因而深受兒童喜愛。

因此,遊戲是適合此時期兒童性格發展的最好形式,應該成爲兒童的主導活動,所以此階段又稱“遊戲期”。

兒童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成長,通過各種遊戲活動,兒童不但運動器官得到發展,而且認知和社會交往能力也能有效增強;同時,遊戲還幫助兒童學會表達和控制情緒,學會處理焦慮和內心衝突,對培養良好的性格品質有着重要的作用。

這個階段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特徵就是弗洛伊德認爲是產生俄底普斯情結(戀母/戀父情結)的特殊時期。但艾裏克森的理論更具積極的意義:

●他也認爲這是兒童認同性別角色、建立與異性交往的萌芽時期,男女兒童雖對異性父母產生了愛慕之情,但能從現實關係中逐漸認識到這種情緒的不現實性

●一方面,爲解決這種衝突,男女兒童會開始以父親(母親)爲榜樣,模仿並逐漸認同其行爲方式,以此來獲得性衝動的間接滿足,從而促使男女兒童習得男女性別角色行爲,形成男女子性格;

●另一方面,男女兒童可以從與異性同伴的交往中找到代替自己異性父母的對象,使俄底普斯情結在發展中獲得最終解決。

●這一階段要求父母正確對待親子關係,母親要有意削弱自己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父母要注意自己性別角色的正確扮演,給孩子樹立榜樣,同時要鼓勵和引導孩子與異性同伴交往,建立完整的性別概念。

第四階段:學齡期(7-12歲)——勤奮感對自卑感階段

●相當於弗洛伊德的潛伏期。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體驗着“能力”的實現。

●因爲這一階段的兒童大都上小學,兒童的主要社會生活環境由家庭轉移到了學校,活動範圍擴大了許多,學習成爲兒童的主要活動,兒童在這一階段最重要的是“體驗從穩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奮來完成工作的樂趣”,可以從中產生勤奮感。如果不能發展這種勤奮,會使他們對自己能否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缺乏信心,從而產生自卑感。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能力”的品質;如果危機是消極解決,就會形成無能。

●艾裏克森認爲兒童的這種勤奮感的形成,對其成年後的社會工作和生活影響很大,將來對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態度和習慣,都可源於本階段的勤奮感。

●在性格的發展上這是一個相對平靜的時期,作爲父母和老師應教育兒童勤奮讀書,參加社會活動,在各個感興趣的領域嘗試發現、培養和發展自己的才能,同時培養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第五階段:青年期(13-18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階段

●相當於弗洛伊德的青春期。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建立同一感,克服同一感(角色)混亂。

●因爲這一階段的兒童必須思考他已掌握的自己和社會信息,爲自己確定生活的基本原則和策略,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獲得了自我同一性(心理社會同一感),否則就會產生角色混亂即個體不能正確地選擇適應社會環境的角色,產生消極同一性即個體形成與社會要求相背離的同一性。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忠誠”即“不顧價值系統的矛盾堅持自己的信念”的品質;如果危機是消極解決,就會形成不確定性。

●同一性的形成標誌着兒童期的結束和成年期的開始,標誌着個體人格的成熟,只有建立了積極的同一性,才能順利地度過青春期,也才能順利地解決成年後三個階段(結婚、立業、晚年)的性格發展任務。

第六階段:成年早期(19-25歲)------親密對孤獨的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克服孤獨感,體驗着愛情的實現。

●因爲這一階段的個體受生理髮展的影響,開始和異性發生戀情,而個體只有在自我同一性鞏固的基礎上獲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導致美滿的婚姻而獲得親密感,如果沒有建立自我同一性,則會擔心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而失去自我,從而有了孤獨感。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愛”即相互奉獻的品質;如果危機消極解決,就會形成混亂的兩性關係。

●艾裏克森認爲,發展親密感對個體是否能滿意地進入社會有着重要作用。

第七階段:成年中期(26-65歲)——繁殖對停滯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繁殖感,克服停滯感,體驗着關懷的實現。

●這時的男女擁有自己的事業,開始成家立業,會努力創造能提高下一代精神和物質生活水平的財富,關心和指導下一代成長,如果這一需求得到滿足,就會產生繁殖感(即成就感),缺乏這種體驗的人就會因過度專注自己而產生停滯之感。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關心”的品質,如果危機消極解決,就會導致自私自利。

第八階段:成年晚期(65歲以後)——自我整合對失望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厭倦感,體驗着智慧的實現。

●這時人生進入了最後階段,前面七個階段順利度過的人,具有充實、幸福的生活,對社會有所貢獻,纔會擁有充實感和完善感,否則會因爲生活的主要目標尚未達到而體驗到失望。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智慧”的品質,如果危機消極解決,就會有失望和毫無意義之感。

綜上所述,個體的人格就是在這樣一種性格對立面鬥爭的過程中不斷髮展得到增強的。

可以看出,儘管性格發展是個體一生的事情,但性格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特質卻是在生命早期的前三個階段即0~6歲形成的,已基本上奠定了個體性格的基調。因此,嬰幼兒早期性格的培養顯得極爲重要,父母及早教機構應根據人格發展的規律把握各個時期的培育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性格教育和訓練,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地度過每一關鍵時期,更好地塑造孩子健康、成功的性格。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