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培養“神童”到底爲了誰?

培養“神童”到底爲了誰?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其實,把“神童”訓練成特立獨行於普羅大衆之外,並給予他們超前於心智發育之上的特殊教育,已被許多發達國家的教育體系認爲是違反自然規律的 “反式教育”,因此被普遍摒棄。

培養“神童”到底爲了誰?

應該如何教育聰明過人的孩子?

在過往的天才教育中,不乏有難以負壓而輕生的“神童”: 12歲湖北女“神童” 覃瑤,兩歲上學,12歲被保送進重點高中,卻因不堪來自各界的壓力跳水自溺。“神童”不可能一手擎天,更撐不起父母師長壓給他們的那份重負。家有“神童”,怎麼辦?

培養“神童”到底爲了誰?

我身邊有個朋友是哈佛大學中國比較文學博士,兒子Dylan3歲時被測出來IQ高於一般人,具備“神童”特質。在剛得知Dylan智商超常時, 她曾帶着兒子到一個“天才兒童中心”學習,其中的一門課程是有關西方藝術和文化。專家用了大量名畫家的卡片, 反覆展示這些畫的作者、出生年月和國家。久而久之,當她單獨出示某張作品的時候,Dylan就可以正確說出作品、畫家等等細節。就是這次培訓讓Dylan 媽媽如夢初醒: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天才的一面,早期兒童教育的特色是:反覆、反覆再反覆。從色、形、音、動等方面提高對寶寶眼、鼻、耳、嘴、手腳觸覺(5 big senses)等方面的刺激,積少成多,早期知識就是這樣產生的。“那父母爲何要開發‘早慧’?是爲了孩子未來的學習還是父母親的虛榮心?培養一個天才的 意義在哪裏?”Dylan媽媽向自己提問。

“早期,我在教育兒子上也走過彎路。”Dylan媽媽回憶說,“在兒子5歲以前,因爲孩子超前的學習能力,不能適應固有的學前教育內容。我就和 5個媽媽們一起,在家中給兒子開起了“小竈”。結果,我發現Dylan在5歲時已表現出些微的不合羣,雖然學習超前但心智發育不健全。”於是,Dylan 媽媽藉着全家移居中國的契機,有意讓孩子融入普通學生的學習生活;讓他與同齡的夥伴一起玩耍,規定每天回家至少在戶外玩一小時;帶他周遊世界,開拓眼界陶 冶情操。“我發現兒子比以前快樂了,再也不會因目前所接受的知識滯後而對學習缺乏興趣,他非常滿意現在作爲一個普通適齡兒童的狀態。”Dylan媽媽這樣 描述他兒子目前的生活和學習狀態。

培養“神童”一定要超前越級嗎?

其實,把“神童”訓練成特立獨行於普羅大衆之外,並給予他們超前於心智發育之上的特殊教育,已被許多發達國家的教育體系認爲是違反自然規律的 “反式教育”,因此被普遍摒棄。比如,比利時教育部門與“天才”兒童的家長們達成共識,不提倡天才兒童“特殊化”。因爲天才兒童儘管在某方面超出同齡孩 子,但在身心發育上他們仍應遵循兒童生長髮育的常規,應該經歷童年,擁有童趣和童心。所以融入正常的教育體制比隔離式的天才教育更合理,脫軌的結果只會讓 “神童”的童年如孤雁離羣,在成長過程中必定出現許多性格和心理問題。

培養“神童”就是激發潛能

Dylan媽媽強調,她堅持培養一個適齡快樂的孩子,但這並不等於放棄對Dylan天才的挖掘。“做父母的用心地去針對性地教孩子,與孩子玩, 所有關鍵就是激發孩子的潛能。”在這點上Dylan媽媽非常贊同美國對於天才教育的定位:創造一種適當的環境,讓孩子的“早慧”才能自然流露,這不同於中 國揹負重壓式的智力開發和強制性的應試教育。同時,美國的學校會爲“早慧”的學生找出他們的特長,並就此特長提供比普通班學生更深入、更具有挑戰性的課程,在深度和廣度方面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此外,美國的天才教育特別重視激發“神童”們在知識學習之外的其它綜合素質的潛能,例如培養獨立能力、團隊協作、創造力等,領導才能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歸納起來,西方較合理的做法是,創造自然的環境,用潛移默化的引導來挖掘和培養天才;對有“早慧“跡 象的孩子實行保護和有目標性的補充教育。

Dylan媽媽的育兒小帖士:

1. 早期兒童教育的特色是:反覆、反覆再反覆。從色、形、音、動等方面提高對寶寶眼、鼻、耳、嘴、手腳觸覺(5 big senses)等方面的刺激。積少成多,早期知識就是這樣產生的。

2. 當知識積累到了一定程度,經過“點撥”,“聰明”寶寶就會學會推理,舉一反三,說出或作出似乎只有成人才能達到的話或事。

3. 而當孩子的知識面擴大到一定程度時,他就能“自我”地去開拓新的學習天地。

4. 一個智力發育充沛的寶寶相對於其它“順其自然“的孩子當然顯得“天才”和超前。而這種超前如果不繼續培養就會隨着孩子的成長和其他“正常”兒童知識的積累而失去優勢,不再那麼“超前”。

5. 真正的天才是沒有的。任何孩子都有成爲“天才”潛能。而超前發展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關鍵在於父母的用心程度和自身一定的文化修養。(文:黃靜潔)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