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在家上學 ? 有文化不等於懂教育

在家上學 ? 有文化不等於懂教育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一種另類的教育方式叫“在家上學”,對學校教育非常失望的家長們,爲了擺脫應試教育,另闢蹊徑,選擇了一條脫離主流教育體系的道路。
在家上學 ? 有文化不等於懂教育
“在家上學”在我們國內還處在一個探索階段,而國外,這種方式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已經得到了政府系統支持。在美國馬薩諸塞等州,學生在家上學需要得到政府審批,通過系統註冊後,父母可以免費領到教材。家長們會定期組織活動、聚會、交流和討論,一旦感覺教不下去,孩子可以隨時回到學校。 “在家上學”看起來很美好,孩子不用天天被高強度的學習任務壓着,不會被磨滅個性,不會遭遇噁心的校園暴力,更何況,學校裏的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學歷甚至不比家長高。 當然,這種教育方式還是有極大的風險:能確定能提供比學校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嗎?家長自身有沒有過硬的素質?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爲孩子的未來甚至一生負責嗎?你和你的孩子能承擔得起失敗的後果嗎?

一個真實的例子:著名的兒童作家、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自小學畢業後,就沒有去學校了。因爲他不愛去學校上學,於是鄭淵潔就自編了教材讓他在家學習,這些教材內容涉及到數學、物理、化學、語文、哲學、法律、自救等。鄭淵潔把中國刑法419條編寫成《皮皮魯和419宗罪》,跟兒子說把童話故事看完就知道怎麼做不犯法了。 鄭淵潔的知識水平不是一般父母比得上的,有人質疑他只上過四年小學就輟學,怎麼去寫數理化呢?鄭淵潔解釋道:“我只上過4年小學,但是我修過5年的殲六飛機啊!”再說了,在六十年代,能上學是一件稀奇的事。

在鄭淵潔的家庭教育下,鄭亞旗不僅順利完成了中學課程,還自學成了一個電腦高手。鄭亞旗10歲接觸電腦上網(1993),13歲學會網頁製作,16歲開始炒股(1999),也就是說,在大部分人沒弄清楚電腦、網絡、股票證券是怎麼一回事的時候,未成年的鄭亞旗就已經全部體驗過了,這種眼界和資源,普通家庭能辦得到嗎? 鄭亞旗第一次創業,做了《皮皮魯》雜誌,將父親的作品改編成漫畫。前三期就把積蓄全賠光了,一年後才盈虧平衡。普通的家庭,能提供這樣的試錯機會嗎? 如今,他成功創辦了皮皮魯總動員文化科技有限公司,運營“鄭淵潔”這個文化品牌並把它發揚光大。

鄭亞旗說:“在家上學最需要的一條就是:家長對孩子要有無私的愛。在家上學父母付出的遠遠不是錢那麼簡單,家長要付出無比的耐心、時間和智慧來陪伴孩子,付出這麼多的同時還要受到親戚朋友的非議,這纔是真愛。一些家長口口聲聲說愛孩子,卻用自己的想法控制孩子,甚至是成年後的孩子,這些家長其實是更愛自己。”

少不了的反面例子:暢銷書《我只養你到十八歲》的作者老周,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教育學碩士,曾經當過大學老師。但是他失敗了,失敗得很徹底。這本書記錄了他是如何反感應試教育,孩子初一時就強行讓他從省重點退學,在家裏接受家庭教育,然後在孩子18歲的時候,將他趕出家門。兒子20歲生日的時候,老周買了雙耐克運動鞋,兒子穿上後說了聲“挺合腳”就走了,從此雙方再沒見過面。 父子之間關係很不好,小周對父親的評價是:“他一生最大的行爲試驗就是用我來完成的。很多理論都是他後來自己想出來的,其實他很在乎別人怎麼看,就像一個說了大話而得到讚賞的人,到最後不得不一次次說下去。”“他是個理想化的人,脫俗的人。也許他沒錯,就是不適合有個家,不適合有個兒子。” 小周也在寫一本書,叫做《我只忍到十八歲》,他準備用這本書跟父親溝通,因爲他們之間最大的悲劇就在於無法溝通,誰都不願意和對方說什麼。
法學家鄧正來曾經在家裏教了女兒一年,後來還是送去學校了,他糾結了很久,想清楚一點:在家學習有一點不好,她學不到壞,不知道什麼叫壞,不懂得什麼叫社會,不懂得在待人相處當中的種種不如人意的東西。 學校教育雖然有很多不好,但是家庭教育是基礎,以家庭教育爲輔來讓孩子調整適應。從學校學到什麼叫壞,學會處理各種不理想不如意的情況,其實也是人格養成過程中必須的。

不少家長讓孩子“在家上學”並不是有多大的理念和信心,打着“脫離體制”、“愛與教育”的名頭,實際上只爲控制孩子、實現自我。那就是自私自利的表現,當你連自己的人生都管理不好,就不要嘗試完全控制孩子的人生。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