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的視覺訓練怎麼做?抓住這幾點

孩子的視覺訓練怎麼做?抓住這幾點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的視覺訓練,爸媽要怎麼做?孩子的視覺訓練有用嗎?感覺是人類認識外部世界的通道,是一切知識的源泉;它同知覺緊密結合,爲思維活動提供材料,人們認知外部世界從感官通道開始。

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從感覺開始的,它是最簡單的認識形式。

例如當香蕉作用於我們的感覺器官時,我們通過視覺可以反映它的顏色;通過味覺可以反映它的甜膩味;通過嗅覺可以反映它的酸臭氣味,同時,通過觸覺可以反映它的光滑的外皮。

孩子的視覺訓練怎麼做?抓住這幾點

個體發展的原理

人類是通過對客觀事物的各種感覺認識到事物的各種屬性。

感覺不僅反映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而且也反映我們身體各部分的運動和狀態。

例如,我們可以感覺到雙手在舉起,感覺到身體的傾斜,以及感覺到腸胃的劇烈收縮等等。

感覺雖然是一種極簡單的心理過程,可是它在我們的生活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有了感覺,我們就可以分辨外界各種事物的屬性,因此才能分辨顏色,聲音、軟硬、粗細、重量、溫度、味道、氣味等。

有了感覺,我們才能瞭解自身各部分的位置、運動、姿勢、飢餓、心跳,有了感覺,我們才能進行其它複雜的認識過程。

失去感覺,就不能分辨客觀事物的屬性和自身狀態。

出生後才習得的感覺是視覺、聽覺,若把裝到人腦的信息看做100%,視覺對信息輸入的貢獻是75%,聽覺對信息輸入的貢獻是11%。

因此視覺和聽覺對個體發展來說是主力。

孩子的視覺訓練怎麼做?抓住這幾點 第2張

光作用於視覺器官,使其感受細胞興奮,其信息經視覺神經系統加工後便產生視覺。

通過視覺,人和動物感知外界物體的大小、明暗、顏色、動靜,獲得對機體生存具有重要意義的信息。

學習心理學認爲:如果把孩子學習的信息看作是100%,其中有75%的信息源自於視覺學習。

由此可見,視覺在個體發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視覺能協助個體認識物體的客觀存在性;

視覺可以擴大個體的活動範圍;

視覺可以協助個體模仿、學習;

視覺在刺激個體探索環境的動機方面有巨大作用。

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會擡頭後,視覺的範圍隨之擴大,視覺刺激在相應增多的同時激發兒童產生探索環境的動機,從而促進兒童發展。

與其他感覺相比,視覺具有直接、連續、全面、迅速、細緻、安全、遠距離等特點,有感知範圍廣、轉移靈活、知覺速度快、知覺距離遠、感知較全面等特點。

對個體的形狀知覺、空間知覺、視覺識別、視覺記憶、視動協調等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所以人類與其他高等動物一樣,用眼的機率是最高的,在胚胎的時候眼睛就是最早生成的器官。

個體不是一生下來就有很好視力的:

新生兒的眼肌能調節能力很差,高度遠視到僅有光感;

滿月時,孩子終於看清25釐米距離母親的臉並開始雙眼協調運動;

3個月時學會注視,能區別不同的面孔、黃色、橙色及紅色;

4個月時能較順利地追視物體;

6個月開始伸手夠或抓物體,表明手眼協調開始;

8個月時孩子可以熟練地觀察物體並注視結果,觀察運動物體並能快速追視、模仿面部表情或玩看的遊戲;

11月-1歲半時視覺越來越敏捷,視功能充分發展,可以玩積木或組裝物體;

2歲-2歲半,遠距離視覺發展,模仿其他運動,指出喜愛的顏色,視覺記憶能力增強;

2歲半-3歲,分辨幾何圖形,畫圓圈、橢圓、長方形、三角形、搗洞或對接;

3-4歲依形狀分類深度知覺較好,可以畫長線、十字及其他許多形狀;

4-5歲時眼手協調能力增強,可以做塗色、剪貼等手工並逐步學會觀察圖畫內聯繫、會臨摹數字和簡單字母了;

6歲-7歲時可以臨摹抽象圖畫、寫字、閱讀等。

但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導和強化孩子的這些能力,其只能停留在較低的水平。

視覺是慢慢發展起來的,到3個月左右,孩子開始看到彩色。

小孩最早看到的彩色是什麼顏色呢?橙色,因爲橙色的光波很長,最容易被人看到。

馬路上有白線和黃線,黃線就屬於橙色系,光波長,容易發現,這時的黃線是一堵牆,絕不許壓過去。

開車的時候,遇到霧天,打着雙閃,我們會發現燈是黃色的,它的光波穿透力強,對方更容易發現。

環衛工人的工作服、救生衣、救生圈都是橙色,營救的時候也會穿橙色或黃色,這樣更容易被看到。

小孩最早看到的彩色也是這種顏色,所以建議媽媽們準備一件橙色上衣或者背心。

兒童視力發展的前提是自己有意識地看,從探究反射開始被動地被吸引去看,到自己積極主動地“四下張望”,到能夠看得清楚——看到、看清,到看懂、看明白——終極目的是視知覺。

個體的視覺能力會隨着年齡的增長髮展成爲視知覺,由“看”(look)到“看到”(see something)到“看懂”(comprehension)。

視覺發生在眼睛,而視知覺則是大腦在工作,是更高層次的加工。

個體的視知覺能力一般包括空間關係、視覺辨別、圖形--背景辨別、視覺填充、物體再認、視知覺速度等六個方面。

中小學的各科課程,無論是認知類課程如語文、數學、外語、科學、社會等,還是表達性類的課程如美術、音樂、體育、計算機等,都會用到複雜的視知覺能力。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必須密切關注孩子視知覺能力發展的狀況。

大量的認知心理學實驗研究表明,家長的撫養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品質和能力的形成影響重大。

如早期是否給孩子提供大量用眼的機會、引導孩子學會觀察、親子做一些眼手協調的活動、視聽轉化的活動、視聽動組合的遊戲、早期親子閱讀等對孩子視知覺能力的發展影響很大。

關於嬰幼兒的視覺訓練,我們建議:

1. 關注視覺激發

在孩子出生後,只要孩子醒着,房間裏應該要有足夠到光線。這樣孩子眼底視網膜上到視錐細胞才能得到最佳激活。

不斷有人在孩子面前晃來晃去,尤其在孩子與光源之間運動更爲重要!

大概滿月左右,可以在孩子牀到上方懸掛一些飾物,能夠不斷搖晃到東西,刺激其產生視覺意識。

兩個月左右可以找一些黑白圖片,掛或貼在孩子看得見到一米範圍內;三個月左右彩色玩具可以吊在孩子到上方。

大家可能很好奇,只指導到三個月,四個月以後看什麼呢?

現實生活:此時孩子到頭部已經開始能直立了,此時就可以抱着孩子認識客觀的現實世界了!遇到什麼教什麼!

2. 人和物的辨認

引導孩子認知生活中常見人和物: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哥哥、姐姐……有誰認誰;

奶瓶、洋娃娃、水、衣服、門、窗……見啥教啥;

寶寶的手、腳、腿……碰哪教哪。

3. 顏色辨認

瞭解並會辨認一些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顏色如紅色、黃色、藍色、 綠色、紫色、橙色、白色、黑色等。

瞭解室內各種常見物體的顏色、室外各種常見物體的顏色、植物的顏色等。

4. 判斷運動

教孩子運動和靜止的概念,懂得常見的物體運動方向:向前、向後、向上、向下、媽媽來了、爸爸走了、寶寶去了……

手拿物體運動判斷或用手電光束在牆上的投影進行訓練、判斷家附近或單位附近各種運動物體、車輛或人的方向。

通過運動教孩子視覺追隨、視覺追蹤、視覺瀏覽等高級視覺認知形式。

5.空間關係

瞭解自己與空間事物之間的關係及其變化的能力:自身形體的構成,自身形體的前、後、左、右、上、下、旁、側、面向、背向,方位東、南、西、北、中等概念。

6.視覺辨別

把一個物體與另一個物體中區別出來的能力,包括求同能力和求異能力兩個方面:求同能力就是發現相同之處,求異能力就是發現不同之處。

訓練的步驟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形象到抽象。

從日常生活中物體的辨別開始,比如比較媽媽和小姨的異同、自己兩隻小手的異同、蘋果和番茄的異同……

然後進行圖形比較,在一堆不同的圖形中尋找相似圖形和在一堆相同的圖形中尋找不同的圖形。

再過渡到尋找兩個不同圖形中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再過渡到比較兩幅圖形中的不同之處;最後再進行數字、字母和形近字的辨別訓練。

7.圖形--背景辨別

就是把物體從包繞它的背景中區別出來的能力,是兒童學會觀察事物的角度從整體中分離出部分的看問題角度的能力。

涉及孩子視覺的敏銳程度、觀察能力、注意能力、思維能力、反應速度等諸多方面。

有這方面缺陷的兒童不能夠把所要求的項目從視覺背景中區別出來,他們易受到無關刺激的干擾。

8.視覺填充

要求兒童在部分刺激不出現情況下認識或區別物體。例如只看見了長頸鹿的脖子就能說出是什麼動物等。

看孩子能否從整體上把握認知對象,同時又能關注細節之處,並把衆多的細節通過視覺想象、視覺填充整合爲整體信息,完成對事物的認知。

9.物體再認

是指當某個以前見過的物體再次出現以後,把此物體認出來的能力。

包括人的再認;對物體的再認,如貓、臉或玩具等;對幾何形狀的再認,如正方形;對字母、數字及詞的再認等。

這個能力對生字認讀、數學題型判斷、單詞記憶的意義很大。

10.視知覺速度

視覺速度取決於它們眼中的感光細胞捕獲周圍世界快照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以及將這些快照傳送回大腦所需的時間。

看一眼猜是什麼、躲貓貓等遊戲對此意義重大。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