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對熊孩子的管教,家長別再“鬆“了!

對熊孩子的管教,家長別再“鬆“了!

來源:育娃網    閱讀: 6.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管是家長,還是教育工作者,都會有這樣的期許,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好孩子,長大成人,成才。然而有時候教育也樹立了再多榜樣,也都無法迴避孩子成長中的“惡”。

它一次次地向我們敲響警鐘,“熊孩子”該管管了……

“劣跡斑斑”的熊孩子……

蒐集網絡新聞,各種“熊孩子”的報道層出不窮。他們表現出來的這些“惡”,有的小到雞毛蒜皮,有的卻已經嚴重到幾近“犯罪”了。

對熊孩子的管教,家長別再“鬆“了!

抽掉老人身後椅子,老人坐空摔倒腦後遭受撞擊。

因爲不讓他們玩遊戲,可以連着劃花小區地庫裏的29輛私家車;

因爲好奇,可以把火腿腸放進塑料瓶,讓來進食的流浪狗卡在瓶口活活憋死;

隨地大小便,甚至還故意對着電梯按鈕肆無忌憚地撒尿……

因爲沒得到姑娘手裏的炸雞排,在地鐵來臨的瞬間,猛地從後面把姑娘推向軌道……

看電視上孕婦摔了會流產,就去推身邊的孕婦看看會不會流產。

對熊孩子的管教,家長別再“鬆“了! 第2張

古語有“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深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可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讓人髮指的事?

不良行爲的4種目的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將孩子錯誤行爲的目的,歸結爲四種:

1. 尋求過度關注(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纔有歸屬感);

2. 尋求權利(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對我發號施令時,我纔有歸屬感);

3. 報復 (我得不到歸屬,但我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 ;

4. 自暴自棄(不能有所歸屬,我放棄)。

孩子的一切行爲,都是爲了尋求價值感和歸屬感(我們大人也一樣)。如果得不到,就會用他自己的方式達到目的,比如鬧脾氣、打人、罵人、摔東西……

對熊孩子的管教,家長別再“鬆“了! 第3張

大多數時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爲。他們的所謂“不良行爲”,也就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爲、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爲。

如果大人沒有通過正確的方式進行示範(或者不作爲),孩子的“不良行爲”就不可避免。因此,大人應該對不良行爲承擔至少與孩子同等的責任。

建立情感依戀關係的重要性

被譽爲“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的李玫瑾教授,用一個個真真切切的案例,向天下的父母們道出,對孩子進行“心理撫養”的重要性。

生命初期,孩子總需要依賴他人來滿足需求,從而建立“依戀關係”。情感依戀關係,是父母撫養孩子的心理資本。它讓孩子在漫長的生命中,無限地愛戴和尊重父母。也只有建立了依戀關係,孩子纔會自願地接受撫養人在管教和觀念方面的影響。

所謂情感依戀關係,就是花時間陪伴孩子,關心他的情感、他的內心世界。人,是情感的動物,即使物質滿足,沒有情感,也會受不了。這就是爲什麼心理學家會說,父母的無迴應,對於嬰兒來講,就是絕境之地。

而早期情感撫養,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和孩子多交流。親情撫養不僅會影響到語言發展,更會影響到孩子的社會性發展。 而社會性發展,則奠定了性格的基礎。

對熊孩子的管教,家長別再“鬆“了! 第4張

清華大學高材生劉海洋硫酸潑熊案,曾引起廣泛關注。在公安局他給出的理由,更是令輿論譁然——“只想看看硫酸潑熊熊會是什麼反應”。而他這個行爲的根源,就源於他幼年時期的成長環境:

單親家庭,媽媽是職業司機,從小由姥姥撫養,很少和他交流。爲了方便照看,他從小被鎖在家裏,5歲之前,滿眼都是積木和書,和外界的交流幾乎爲零。

1-6歲是孩子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專家建議在孩子出生的前3年(至少1歲半前),再苦再累也要自己撫養;否則,就喪失了對孩子心理的影響力。

觀念教育:看到纔會知道

我們的很多行爲,往往是下意識的反應,比如說“對不起”“謝謝”。這些反應,則來自我們內心的觀念。孩子的觀念,是在“看”到後漸漸形成的。這些觀念的形成,更多來自於對撫養人行爲準則的複製,是身邊人最多、最常見的表現。

所以,父母要想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觀念,最重要的是注意自己在生活中的日常修養,做好孩子的榜樣。父母“以身作則”,絕不能用“打、罵”等錯誤的方式教育孩子,使孩子形成錯誤的“觀念”。

因爲這個畫面,就是他今後對待別人的一個畫面。我們可以發現,父母說的最多的、做的最多的,往往會成爲孩子今後瞬間反應的一個依據。所以對價值觀、人生觀等觀念的教育,孩子只有看到,纔會知道。

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

一般3歲前,孩子的哭聲代表痛苦。 3歲後,孩子的哭聲就有目的性而不僅是痛苦。父母要學會對孩子說“不”,讓孩子知道愛是有限制的。 因爲在孩子6歲之前,無理要求得不到滿足時,最多哭鬧、滿地打滾。

但到了14歲之後,無理要求得不到滿足,而他又習慣了有求必應,那麼他的反抗形式就會變得很激烈。要避免出現這樣的情形,就必須在6歲前給他做“剋制任性”的訓練。 剋制任性的原則是:不合理的要求絕不滿足。

例如:家裏已經無數小汽車了,看到小汽車還吵着要買,在商場裏哭鬧。那就心態平和地抱回家,不要打罵,放到臥室裏(一個安全的封閉空間),關上門,陪着。

1. 不要罵他。(會給孩子一個不好的觀念)。

2. 打他。(大人打孩子不公平)。

3. 不要說教。(越說越鬧,這時需要安靜下來)。

4. 不要走開。(本來就是鬧給你看的,所以要看着)。

當孩子哭累了,拿熱毛巾給他擦把臉,然後溫和地告訴他,想哭可以繼續哭。最後,記得告訴孩子:“你如果想要什麼,可以來說服我,能說服我,我就滿足你”。讓孩子明白,交流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式。

愛的教育(避免自私)

孩子小時候都是別人幫他,不需要幫別人。長此以往,就會不小心被灌輸了這樣的觀念:“我不需要負任何責任,只管好自己就行。”

而要擺脫自私,首先要幫他建立“家庭意識”,從生活小事做起。比如:請他幫爸爸媽媽拿拖鞋。吃東西的時候,給爺爺奶奶送去。

對熊孩子的管教,家長別再“鬆“了! 第5張

另外,孩子6歲之前,培養其自制力(明白延遲滿足的意義),還有挫折教育(12歲之前),都是其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人生中的生與死,快樂與痛苦,從來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經歷心理上的痛苦、剋制、忍耐,這樣的教育才是完整的。

第一個孩子的出生,意味着第一次爲人父母。孩子是這個世界的新來者,我們也是父母課堂的一年級新生。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幼稚可以變得成熟,錯誤可以改正過來。作爲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己之力,給予孩子一份最完整的教育。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