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多子女間的小矛盾如何化解

多子女間的小矛盾如何化解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多子女間的小矛盾如何化解?七十年代末期國家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我們開始習慣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但在時隔二十多年之後的今天,二胎政策來了,我們又要開始面對“多子女家庭”的情況了。

社會格局的變化使我們的家庭結構發生改變,我們也在其中受到很大的影響,很多父母爲“多子女問題”感到深深的焦慮,問題也接踵而至。

Part1/

關於孩子間爭搶的問題

1.家裏大寶二寶經常打架,還互相搶對方東西怎麼辦?

2.家裏兩個孩子總是爭玩具,一個四歲多、一個一歲多,互不相讓,又哭又鬧,怎麼辦呢?

其實這樣的問題,是和歷史演進和宏觀背景有關係。

因爲作爲獨生子女長大的家長們,自己從來沒有經歷過家裏有兩個以上孩子的情況,也沒有和其他孩子一起長大的經驗,自然就不知道如何去養育多個孩子,因此感到束手無策。我們不如先思考一下該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把它當成一個現象而不是一個問題來處理,也許會更好。

比如家裏兩個孩子都很小,都在0到6歲學齡前階段。他們處在一個生活空間裏,喜歡爭東西、打鬧、發生衝突、哭、受傷、爭吵、製造一些不和諧。那我們來思考並感受一下,這個現象本身一定是問題嗎?一定是不好的嗎?一定是需要被改變的嗎?

我的哥哥比我大四歲。我們在一起成長的過程一直爭吵打架,一直到他上大學離開家此。現在我回憶這個過程發現,這些打架和爭執絲毫沒有給我帶來任何傷害,反而讓我的童年記憶特別鮮活。每當我想到他都覺得自己很幸福,不孤獨。現在我們之間的感情特別深,互相珍惜,並且都很還念一起長大的那段時光。

所以我想用我的個人感受去告訴各位家長:家裏兩個孩子都是幼童,他們喜歡爭搶、打鬧,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是天性的自然表現。

我們不可能讓他像大人一樣彬彬有禮、有商有量、剋制自己的情緒。其實這樣的互動方式和他們相親相愛一樣,都是他們成長中的一部分,是他們學習人際相處的一部分。

因爲有一個兄弟姐妹,孩子從小就能夠知道,這個世界上不只有我自己,還有其他的人,不只有爸爸媽媽,還有和我一樣差不多的個體存在。

孩子在這樣的互動當中慢慢學習“自他關係”,也就是和這個世界的關係。剛開始肯定會不習慣,會發生一些衝突,有難受、委屈和受傷的感覺,會有得不到的失落感等等負面的感受,可這些也都是成長的一部分。所以請各位多子女家庭的父母把心放寬一點,接納度高一點。

允許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去體會衝突,去體會自他關係,去體會和別人的互動,明白資源是有限的,學會自我約束、學會和別人相處,讓自己的身心都獲得健康。

如果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這件事情,就會發現兩個孩子打架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反而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精神營養。因此我建議父母們不要過早過度地去幹預孩子們爭吵的過程,而是做一個有耐心的觀察者,在適當的時候去插手干預。

那什麼叫做適當的時候?

是打哭之前還是打哭之後?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父母在孩子打架的時候,都會批評懲罰大的那一個,因爲TA大一些,應該懂事,要讓着弟弟妹妹。但其實小寶也不可能永遠是對的,他也會不講理、過度要求。

父母強制性地要求大孩子在任何情況下壓抑自己的情緒和需求,不能和弟弟妹妹有爭執,這其實就是對小寶的偏袒。父母這種不平衡、不平等的參與,對大寶就會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內心會覺得父母向着弟弟妹妹,沒有關注他的需求,因此他壓抑很多憤怒和需求,感覺到不被理解,在感情上很受傷。

所以我想給父母們的一個建議,兩個孩子爭執的時候,首先要忘掉“大小”的觀念。就像前面問題裏的兩個孩子,一個四歲一個一歲。假如不考慮這個一歲的孩子,四歲的多的孩子算很大嗎?會很成熟嗎?不會,他仍然是個幼童,他的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社會性、邏輯性、規則感、秩序感都還有待發展,不要用成年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

要給每個孩子同等的寬容、接納和愛。在孩子爭取的過程當中,千萬不要跟他們談論“應該”和“不應該”,儘量不要讓他們的關係出現“二人對立”的局面。

讓他們通過跟父母的融洽相處去感受和適應另外一個孩子的存在。比如兩個孩子爭玩具都哭了,我們要給每個孩子一個擁抱,理解他們各自受傷的情緒。

用行動和語言告訴他們媽媽對他們的關照和愛是相同的,能夠理解他們難過、委屈的情緒,但資源是有限的,必須要學會分享。任何一個孩子的內心感受都需要被父母全盤接受,他們希望得到一個東西的真實而迫切的感受是沒有錯的,這種感受需要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

那麼,爲什麼父母對於兩個孩子起爭執這樣正常自然的事情會感到如此焦躁?

一是因爲我們從小是獨生子女長大,沒有經歷過這種情況,會感到束手無策,或者認爲這種情況是不對的,需要馬上被糾正;

二是因爲我們自己的情緒中有很多的不安和潛在問題,於是在孩子們爭執哭鬧的時候,我們的原生情緒被激發出來,並將這些情緒和孩子的行爲聯繫在一起,就想要馬上消除孩子的行爲,來讓我們的內心恢復平靜。

有一些家長非常強調秩序感,不允許家裏有不在狀態、沒有秩序的情況發生,不允許孩子失禮,要求講文明懂禮貌,能夠謙讓、分享、包容,並且不能用哭來表達情緒。

這就說明家長已經是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了,這對六歲以下的孩子是非常嚴苛。如果父母總是用這樣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孩子的情緒就不能自然流動,不能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到壓抑,積壓越來越多的心理壓力,在未來可能就是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因此就需要父母能夠檢視自己,做一些調整讓自己變成一個內心平和、接納度很高的家長,以平靜的心態去面對孩子們的爭執,並接納他們所呈現出來的任何結果。

多子女間的小矛盾如何化解

Part2/

關於孩子間爭寵的問題

1.大寶經常欺負二寶,不僅打她還很討厭他,怎麼辦呢?

2.大寶和二寶都很粘人,都怕另外一個搶走了對方的愛,總要跟着父母要抱抱怎麼辦?

3.生了二寶以後,兩歲半的老大變得特別黏人,動不動就哭,總黏在我身邊各種哭鬧不鬆手。我知道她突然有點沒有安全感,所以現在家裏所有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可是還是沒有用,怎麼辦呢?我還在月子裏,天天看老大哭鬧,我也跟着哭,實在是沒辦法!

爲什麼生了老二以後,兩歲半的老大變得特別黏人呢?

我們往回推一下,當媽媽懷老二的時候,排第一位的這個孩子,也就一歲半不到兩歲。媽媽又懷了一個孩子,身體、生理和情緒都會發生很多變化,這都會第一個孩子產生一些重大的影響。

同時由於自然的生理機制,我們會把所有的身體資源和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個胎兒身上,以確保這個胎兒健康發育,順利生產,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現象。

其次,在懷孕過程當中,孕婦的身體會漸漸不方便,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方便去哺育、關注或者是擁抱另一個孩子。但一歲半的孩子會特別需要媽媽的擁抱、呵護和關注,特別需要和媽媽黏膩在一起,但他的需求因爲媽媽的生理原因不能被滿足,他的感受就是和母親之間的聯結斷開了。

生理臍帶是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被剪掉了,但是與母親的心理臍帶至少需要三年的時間才能慢慢的消失。

孩子需要帶着母親給予的安全感和百分之百無條件的愛,慢慢和媽媽產生自然分離。而媽媽在這個階段懷老二,沒有足夠的精力去照顧到老大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孩子就會感覺到心理臍帶被強行剪斷了。而這個時候正是孩子需要高濃度、高強度、高品質的精神連接的時候,因此孩子的安全感就受到很大的威脅。

於是他的主觀感受就認爲自己被遺棄了,感覺自己不再重要、不被需要了或者是被拋棄了。所以他現在會呈現出這些讓媽媽感到鬧心的事。

其實這些行爲都是孩子在發出一個非常強烈的信號:媽媽我需要你,需要你愛我、關注我,我需要知道我是重要的、是被愛着的,我是和你有聯結感的。這都是孩子在潛意識層面向媽媽發出的信號。這就是爲什麼即便是家裏所有人都把注意力放在老大身上,還是無濟於事,因爲他唯一在意的是母親。

但媽媽在坐月子,要怎麼辦呢?

首先要好好休息,不能過度勞累。其次,我們已經分析過,這個孩子是因爲和媽媽的聯結感被切斷了,安全感受到威脅,已經受傷了。所以需要媽媽用母愛給他療傷。

媽媽可以在哺乳之外的時間儘量允許孩子依偎在身邊,把他當成一個小嬰兒一樣抱在懷裏,漸漸找回聯結感和安全感。一定要允許孩子黏着,媽媽儘量放平心態,當允許他黏着之後,慢慢就能夠找回安全感,有了安全感以後他就不會再放肆哭鬧了。

兩歲半的孩子特別需要肢體接觸,所以媽媽一定要多摸摸他,讓她來到身邊撫摸她的頭、臉和身體。在條件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和他一起做做遊戲。媽媽也要注意調整自己的心態,因爲孩子的能量場心理暗示和母親是一體的,如果媽媽的情緒波動很大也會反向影響孩子。

媽媽出了月子就要增加和老大的互動了,給他洗澡、晚上摟着她睡覺等。和他在一起的時候要把全身心地關注他,不能因爲孩子哭鬧就帶着一種想糾正他的心態。因爲在這種心態下,我們的潛意識裏就認爲孩子是不完美的,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不接納,就會加重她的不安全感。

同樣,一個孩子討厭另一個孩子的原因就是因爲父母在懷第二個孩子的時候,把過多的關注放到這個小孩子的身上,而忽略了大孩子的感受。大孩子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是單純地感受到我的關注沒有了,聯結感沒有了。然後當他發現家裏來了另外一個孩子,就自然而然地把這種缺失和另一個孩子的出現聯繫在一起,所以就會討厭另外一個孩子。

孩子始終是一面鏡子,他們的問題更多是父母的問題,我們一味的去要求孩子做改變是非常荒誕不合理的。

Part3/

關於對孩子們的培養照顧問題

1.大寶和二寶要不要分開帶,比如老人帶大的,父母帶小的。

2.家裏的資源分配不過來怎麼辦?

其實最好的是,兩個孩子都自己帶,不僅僅是帶他們睡覺,而是和孩子一起生活。因爲六歲以下孩子的安全感和聯結感是和他的直接養育人連在一起的。

如果孩子跟隨祖父母,他會把對父母的情感寄託和祖父母連接在一起。在他們心理上,實際是祖父母承擔了父母的角色,之後他們會很難在情感深處真正接納自己的父母,甚至會由於匱乏父母的愛而在內心對父母有怨恨和憤怒,並且這種情感會持續到孩子長大。

但想要把孩子分開帶的家長,一定是有客觀上的困難,比如說夫妻同時在工作、身體不好之類的問題。但另一方面是不是也有一種想避重就輕、逃避責任的心態呢?

我們往回追溯三十年甚至更久,整個社會都是每個家庭有很多孩子,也沒有任何一對父母不能承擔養育多個孩子的職責,更沒有任何一個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給祖父母養育。

人類社會的文明水平、物質水平和科技水平都高速發展的同時,人類的自然屬性卻越來越退化。我們甚至不知道怎樣生孩子,不知道怎樣給新生兒洗澡,不知道怎樣給新生兒換尿布,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給孩子加輔食,不知道如何去調理孩子的健康……我們已經漸漸喪失了一個作爲自然人的本能。

爲了工作方便,爲了追求物質生活更好,甚至說爲了孩子有一個更好的將來,可以犧牲孩子讓祖父母幫忙帶一下,但其實被送到祖父母身邊的那個孩子,因爲斷開了和父母的聯結感,他會有安全感缺失,受到一定的心理創傷,這種創傷伴隨着他長大,以後可能對人不信任,沒有辦法理解別人,甚至沒有辦法把自己的父母當成父母。

他的成年生活中會遭受到親密關係的考驗、人際關係的考驗等等巨大的打擊,所以請大家在作出這個選擇之前慎重考慮。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問題和現象是千變萬化,我們不可能一篇文章就把所有的問題都討論的很全面。我們在這裏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小新媽希望以後媽媽們可以在微信羣多多討論能夠提出更具體的家庭的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一起成爲孩子們心中最有愛的父母。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