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寶寶不愛洗澡怎麼辦

寶寶不愛洗澡怎麼辦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照顧寶寶的日常中,寶寶們可能會抗拒一些事情。比如說洗澡,那麼問題來了,寶寶不愛洗澡怎麼辦?帶着疑問一起來看看吧。

寶寶不愛洗澡怎麼辦

“我家可可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越來越不愛洗澡了。

洗澡的時候哭得很厲害,而且扭來扭去,別提有多費勁兒了……”

每天如何讓可可乖乖洗澡,成了可可媽媽的心頭大事。

寶寶爲什麼突然不愛洗澡了呢?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洗澡水水溫的問題:

“寶寶洗澡適宜的水溫是38℃~39℃(視室溫而定),可以先用溫度計或肘部測試溫度,成年人覺得溫熱就行了,是不是給寶寶水溫太高燙着了?”

原來果然是婆婆覺得洗澡水放太涼寶寶容易感冒,所以把洗澡水的溫度加高了。

其實類似這樣的例子還真不少,家長們因爲擔心寶寶洗澡時被凍着了,所以總是憑自己的感覺來調水溫。一不留神就把寶寶給“燙”哭了,幾次下來寶寶也變得越發抗拒洗澡了,甚至一看到澡盆就會哇哇大哭。

寶寶不愛洗澡,怎麼破?

除了水溫不合適,寶寶不願意洗澡還有可能是被水聲嚇到了,或是因爲不當的洗澡方法,導致寶寶耳朵、眼睛進了水,對洗澡產生了恐懼心理。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防禦性條件反應。

我們可以試着引起孩子玩水的興趣。每個寶寶天生都是愛玩水的,加上一些玩具,讓孩子在玩水的過程中逐漸忘記恐懼。讓孩子一隻胳膊放在水裏玩,然後放兩隻胳膊,再放一條腿,進而放兩條腿,循序漸進熟悉洗澡。

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寶寶的玩具質量一定要過關,不要選擇可以放進寶寶嘴裏、鼻孔裏等太小的玩具。

同時,我們可以巧借玩水遊戲,給寶寶提供一個寶寶溝通和玩益智遊戲的機會

把一些東西放到水裏,讓寶寶仔細觀察一下哪些會沉哪些會浮;

試着充滿或倒空一些容器,比如塑料湯匙、酸奶罐、塑料杯、碗和瓶子;

用海綿充水,然後把水擠到一個容器裏,讓寶寶看看水是怎樣保存的;

聽不同的聲音,比如滴水、沸騰、飛濺等,然後說出聲音的名字;

給洋娃娃或玩具人洗澡、洗頭,說說身體的不同部位。

當寶寶在戲水的樂趣中逐漸忘記對洗澡的恐懼,我們就可以正式開始「洗澡」這項艱鉅的任務啦。

首先給寶寶脫去衣服,去掉尿布,裹上浴巾。用左臂和身體輕輕夾住寶寶,左手托住寶寶的頭部,並用左拇指、中指從耳後向前壓住耳廓,以蓋住雙耳孔,防止洗澡水流入耳內。孩子的身體仰臥在家長的手臂上,臀要夾在腋下。

然後將專用小毛巾沾溼,用其小角清洗寶寶的眼睛。從眼角內側向外輕輕擦拭,用小毛巾的一面清洗鼻子及口周、臉部,小毛巾的另外兩角分別清洗兩個耳朵、耳廓。

再用少許洗髮液清洗頭部,如果水不小心滲入耳朵要及時用棉籤輕輕地擦乾,隨後用清水沖洗泡沫,然後用小毛巾擦乾水。

洗完頭面部後,去掉浴巾,讓寶寶頭微微後仰,用清水打溼寶寶的身體,用小毛巾蘸上少許沐浴露清洗寶寶的頸部、前胸、腋下、腹部、手臂上下、手掌、最後清洗小屁股,然後用清水將泡沫沖洗乾淨。

①如果寶寶的臍帶還沒有脫落或者紅腫,不要讓臍帶沾水;

②寶寶皮膚的皺褶處、脖子、耳朵後面、大腿內側、咯吱窩都容易紅,要輕輕地洗;

用清水將寶寶的全身再衝洗一遍後,用大浴巾將全身擦乾淨。整個洗澡時間爲5~10分鐘,洗澡時間不宜過長,防止水溫降低使寶寶着涼。

洗好後,將寶寶放在鋪有乾淨牀單的牀上,蓋上小被子,用潤膚露給寶寶擦身子,溫度適宜時可以給寶寶做撫觸。若肌膚有疹塊、紅臀時,應保持乾燥、按醫生囑咐塗藥;這時用這些油或粉,對寶寶有害無益;

最後輕輕地給寶寶穿上紙尿褲或者衣服,全套洗澡程序就完畢啦。

不要把寶寶緊緊地裹在“蠟燭包”中,讓寶寶自由地活動,可以促進生長髮育喲~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寶寶使用浴液後,全身滑溜溜的,容易發生意外。寶媽不妨選擇一個安全、衛生、便於操作的浴盆,最好帶柔軟防滑的浴網和專用枕頭,這樣洗澡時寶寶能與媽媽面對面,可以促進母子交流哦~

如果一個人忙不過來,可以找親人幫忙。

有些家長給寶寶洗澡時“陣仗”那叫一個大啊,小小的衛生間裏硬擠了好幾個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齊上陣,而且一個個臉上都是如臨大敵似的緊張模樣。你們這樣會嚇得寶寶一直哭哦~

另外,爸爸媽媽給寶寶洗澡時的有些習慣也是要不得,不少寶寶洗澡時發生的意外都來自這些行爲:

不要把寶寶單獨在澡盆裏,即使只是轉個身的工夫,也可能滑倒在水裏;

要用毛巾將熱水龍頭蓋住,以免造成燙傷;

不要開浴霸,浴霸中的藍光是刺激源,強光易致眼睛傷害,影響視力發育;

不要用花灑直接給寶寶洗澡,熱水器有時候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突變的水溫可能燙傷寶寶;

洗澡中途儘量避免加熱,以免造成燙傷。有需要加熱的話,還是把寶寶抱開;

寶寶在澡盆裏的時候儘量不要拔塞子。水流走,還有那種聲音都會讓寶寶感到害怕哦。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