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育兒過程中遇到的謠言有哪些

育兒過程中遇到的謠言有哪些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這個網絡發達的時代,我們想要學習一些知識很容易。但是同時,一些謠言也就跟着出來了。比如在養育孩子方面,那麼育兒過程中遇到的謠言有哪些?一起看看吧。

育兒過程中遇到的謠言有哪些

2018年剛剛過去,每天我們都會在後臺收到很多父母的留言,大家對不少育兒問題很困惑,尤其一些錯誤的育兒信息讓父母們焦慮不已。

今天,我們就集中來做一次整理和闢謠,希望能給父母們一些啓示。

謠言一:孩子不睡午覺會影響發育

真相:作息規律、睡眠質量更重要

孩子不睡午覺,尤其在幼兒園不睡午覺,愁壞很多父母。

孩子睡午覺確實有很多好處,比如可以舒緩情緒、增強記憶力、提高免疫力等,但並不等於一定要強制午睡。

到了5歲,已經有90%以上的寶寶不需要天天午睡。

有的孩子夜晚的睡眠時長、質量都很好,白天即使不午睡,精神狀態也很好,生長髮育也正常,那就不需干預。

比午睡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擁有一個規律、充足、良好的夜間睡眠和生物鐘作息。

12歲以下的兒童,每天的睡眠時間應不少於9小時。

生長激素是在入睡一個小時左右的深度睡眠中分泌的,所以,孩子最好能在晚上9點前就躺到牀上,在早晨的另一個分泌小高峯5-6點過去後再起牀。

就是說,孩子不午睡可以,但晚上一定要睡好!

謠言二:右腦開發得好,孩子才聰明

闢謠:右腦開發是個僞命題

“右腦開發”近些年很是時髦,可科學上根本沒有“右腦開發”這個事情。

有一種說法,似乎得到了廣泛“認同”,那就是:左腦指揮右邊的肢體,右腦指揮左邊的肢體;反過來,左邊的肢體活動帶動右腦,右邊的肢體活動能強化左腦。因爲人們通常較少使用左手,所以會造成右腦不夠發達。

其實,幼兒的腦是同步發展的,沒有右腦先啓動再帶動左腦的任何證據。

在解剖學上,兩隻眼睛的左半部投射出去是右視野,右視野到左腦;兩隻眼睛的右半部投射出去是左視野,左視野到右腦。並非右眼到左腦,左眼到右腦。所以叫孩子遮蓋一隻眼去啓發另一邊腦完全是無稽之談。但是直到現在還有人叫孩子用左手寫字、蓋住右眼來啓發右腦,完全不瞭解大腦是個合作無間的腦,只要中間的橋——胼胝體沒有被剪斷,信息的交換就是快速無礙的。

儘管研究證據歷歷在目,坊間卻仍然充斥着右腦開發、潛能開發的謬論。想想看,孩子右手寫字就已經寫得不好看了,還叫他用左手寫;兩隻眼睛都近視看不清了,還叫他蓋住一隻眼看黑板,真是折磨孩子。

謠言三: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闢謠:大腦終生可塑,不存在起跑線一說

不少父母超前教育,生怕孩子起跑晚了輸掉人生,對不住孩子,十分焦慮。

其實,在神經學上沒有“輸在起跑線上”這回事,實驗已找到終身學習的神經機制。

雖然目前並不知道人類大腦每天有多少新細胞誕生,但從對成年老鼠的實驗中知道,每天有5000~10000個新細胞出生。而且,如果這隻成年老鼠努力學習新的東西,那麼它大腦中新生神經元的壽命就比較長,存留的細胞就越多。所以,越是要求思考的作業,越能產生新細胞。

美國有一個實驗,請大學生到實驗室來學雜技團的拋球。先掃描一次大腦,然後讓他們練習到能同時拋接三個球,並達到持續一分鐘不落地纔可以停止,這時再掃描一次大腦。受試者回去休息三個月,不碰觸球,再回到實驗室來掃描一次大腦。

當實驗者把三張不同時期的大腦圖擺在一起作比較時,很明顯地看出:第二張圖的頂葉掌管空間運動的地方有些特別活化,血流量增多,區域變大;持續三個月不練習,那個地方又縮小了。

這個實驗很清楚地指出:過去以爲大腦過了青春期就定型、不可改變的觀念是錯的。人類大腦可以因外在環境的需求而改變內在工作的分配,人的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經驗而重塑他的大腦。

所以,家長真的不必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爭先後,人生好似馬拉鬆,起跑早晚都可能贏。

謠言四:孩子5歲必須分房睡,否則影響獨立

闢謠:年齡不是分房睡的標準,安全感纔是

一位媽媽在孩子4歲那天,開始嘗試分房睡。

孩子總來敲父母的門,一會兒說“有螞蟻爬進房間”,一會兒又說“自己的超人玩具落在媽媽房間裏”。

父母都認爲孩子在說謊,訓斥回去了。

結果,第二天早晨一開門,發現孩子在門外蜷縮着睡了一夜。

這對父母心疼不已,於是又讓孩子跟着大人一起睡了。

到底幾歲分房睡纔是科學的呢?現在主流的專家一般建議:

3歲以前,同牀睡;3歲以後開始嘗試分牀,6歲以前最好完成分牀這件事。

但是,太早分房睡並沒什麼好處。

當幼小的孩子跟母親分開的時候,他們的皮質醇激素就會上升。皮質醇激素是我們人體在應付一些危險情況時,分泌出來一種激素。如果皮質醇激素水平下不來,孩子就會一直處於一種亢奮狀態,會一直感到恐慌和不安。

也就是說,過早和孩子分牀、分房睡,容易讓你的孩子在壓力中長大,一直處在亞健康狀態。

而且,過早地分房睡,孩子和父母之間往往缺乏足夠的交流和溝通,導致孩子可能產生各種安全感的缺失。

所以,分房睡並沒有固定的年齡,什麼時候孩子有了足夠的心理能量來面對媽媽不在身旁的世界,什麼時候纔是分房睡的最佳時間。

謠言五:孩子愛摸私處是性早熟

闢謠:跟性早熟是兩回事兒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困擾:

兒子喜歡摸小雞雞,有時邊看動畫片邊摸,十分擔心這孩子會上癮,甚至是性早熟。

3歲的女兒經常趴在牀上,身體緊貼着牀,屁股有力地一上一下地蹭,還滿頭大汗。媽媽知道她在幹什麼,卻不敢貿然阻止。

孩子愛摸私處,甚至有自慰行爲,是不是性早熟的表現呢?

其實,很多孩子愛摸私處,是出於好奇和探索。

尤其在大小便時、在洗澡時,男孩和女孩都可能會偷偷查看、撫摸自己的私處,想好好探究一番自己的身體。

也有的孩子突然愛摸私處,可能是私處有皮疹、溼疹、尿道炎、膀胱炎等生理問題。

不過,很多4歲以上的孩子頻繁地撫摸私處,是孩子通過撫摸自己生殖器、肛門等行爲,獲得一種生理快感和心理滿足,這是正常的性心理髮展活動,並不是性早熟。

這個階段持續的時間不會太長,一般會在 6~7 歲會消失。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摸私處可以,但要注意衛生和場合;也可以多增加孩子的運動量,多陪伴孩子,從而減少孩子自慰的行爲。

謠言六:越早教孩子認字越聰明

闢謠:優勢期很短,還可能有反效果

有研究發現,在學前被強迫認字的孩子,初入學時會表現得優於其他人;到小學二年級時,在學校的表現就跟其他小朋友差不多了,但是在學習的態度上卻有顯著不同——他們比較被動,對很多事情不感興趣;再往後,往往狀態更不如意。

2007年,美國社會學家發表研究結果認爲:“人爲的干預可以在短期內把智商提高七八分,但是當人爲干預消失後,這些被提高的智商基本上會降回來。”

美國心理學家的相關調查研究也得出結論:在5歲時,超前學習的孩子認識更多的數字和單詞,但到了6歲,這一優勢就消失了,與此同時,在學習熱情和創造力上,沒有超前學習的孩子更具有明顯優勢。

日本是極端強調早期智力開發的國家,而奧地利的孩子7歲以前不識字。但是兩國的人均諾貝爾獎指數,奧地利比日本要高出數倍。

心理測量學上充分顯示,3~5歲兒童的智力具有不確定性。更主要的是,智商不能作爲預測個體的健康、幸福或成功的唯一標準。

早期對於孩子過度的智力開發,比如認字或算數能力的開發,對於孩子的長遠發展來看未必是好事。

謠言七:孩子愛說髒話是沒教養

闢謠:只是語言敏感期的一種表現

很多父母說,自己的孩子屎尿屁等髒話不離口,有時在公共場合也大聲說出來,讓自己很丟臉,感覺自己沒有教好孩子。

其實,孩子對於詞彙,並無道德上的“好壞”評判。

事實上,說髒話的過程,孩子能夠感受到一種語言帶來的力量。比如,他一說“屁”,就能逗樂聽話的人,下次,他就會繼續。也有一些“咒罵”的話,本身就是新奇又野蠻的,也能夠成爲孩子發泄情緒的一種方式。

所以,有時候,說說“髒話”對孩子來說,是種心理需要,父母不可盲目打壓。

再遇到寶寶說髒話的情況,媽媽可以對寶寶的話置之不理,訓斥反而是對說髒話行爲的一個強化。如果寶寶問媽媽:“媽媽爲什麼不理我”,媽媽可以告訴寶寶:“這樣說話別人是不愛聽的,就不會理你了。”並告訴寶寶怎樣說更好。當寶寶逐漸用規範語言替代髒話後,媽媽要及時鼓勵和稱讚寶寶的正確行爲。

當然,家中文明有禮的用語習慣、好的語言環境、父母的示範,也都很重要。

謠言八:看動畫片能提高寶寶語言能力

闢謠:恰恰相反

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可能平時說話比較口語化,詞彙量有限,心想,如果讓孩子看動畫片是不是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呢?

美國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們邀請了一箇中國人,每週花一定時間去教10-12個月的寶寶中文,12次之後發現:這些寶寶對這個時間裏面所涉及的中文詞彙有了很好的反應。

同時,研究人員讓第二組寶寶通過聽錄音去學中文,再讓第三組寶寶通過觀看視頻去學習中文,同樣也是12周時間。

實驗結果表明:聽錄音、看錄像的寶寶在學習中文的任務上,沒有任何的進展,幾乎沒有學到什麼東西。

爲什麼會這樣?

因爲對於0-3歲的寶寶,用看動畫片的方式來提升他的語言發展結果是微乎其微的,面對面的語言交流纔有效。

而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看動畫片或電視確實能夠擴大一些詞彙量,但是孩子在看電視時,不用去調動自己的這種主動的注意力,而是一種被動注意力,久而久之,就會變得不愛動腦筋,不愛思考,不願意與他人交流等。

所以,用看動畫片這種方法來增加孩子的詞彙量、促進語言發展真的不可取。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