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分娩時誰來陪產最適宜?並不是老公和親媽,只是多數人下不去恨心

分娩時誰來陪產最適宜?並不是老公和親媽,只是多數人下不去恨心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很多醫院都有陪產的服務,在分娩的時候,身邊可以有一個至親之人陪伴,多少能給產婦帶來一些安慰。導樂師是新興的一種職業,相比於老公和親媽,導樂師有更加專業的經驗,可以給寶媽合理的建議,還能提供情緒安撫,簡直就…

原標題:分娩時誰來陪產最適宜?並不是老公和親媽,只是多數人下不去恨心

過去女性分娩是一段漫長、危險、又孤獨的旅程,現在隨着社會的進步,產婦開始得到更多的人文關懷,人們開發出了更多幫助分娩的方法。

現在很多醫院都有陪產的服務,在分娩的時候,身邊可以有一個至親之人陪伴,多少能給產婦帶來一些安慰。

陪產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實行起來總會遇到一些問題。親媽心疼、老公緊張,至親陪產,真是最好的選擇嗎?

朋友小悅前幾天剛生娃,分娩的過程輕鬆加愉快,剛生完當天就迫不及待地給我們分享。

“什麼老公陪產、親媽陪產的,簡直弱爆了,我請的分娩導樂師,幫助可大了, 又是安慰我、又是給我加油打氣,我頭胎才5小時就結束戰鬥了!”

別的寶媽生娃後總是一副怨天尤人的樣子,而小悅生娃後依然熱愛生活,看來這次的分娩體驗確實是比較愉快的。

分娩時誰來陪產最適宜?並不是老公和親媽,只是多數人下不去恨心

導樂師是新興的一種職業,相比於老公和親媽,導樂師有更加專業的經驗,可以給寶媽合理的建議,還能提供情緒安撫,簡直就是寶媽分娩的福音。

不過目前市面上優秀的導樂師人才還非常少,而且價格也是比較昂貴的,因此很多寶媽雖然有這個想法,卻沒法狠下心去花這份錢。

因爲醫院的陪產服務一般只能支持一個人,因此到底由誰來陪產,就成爲了一個問題。

分娩時誰來陪產最適宜?並不是老公和親媽,只是多數人下不去恨心 第2張

1. 豬隊友老公

目前老公陪產是比較多的,理論上來講,老公的安撫能夠促進寶媽的催產素分泌,應該是對分娩有利的。

實際操作中,多數老公比寶媽還要緊張,並沒有起到促進產程的作用。甚至有一部分老公看到分娩的場面,自己先暈血倒在地上了,反而給醫生添麻煩。

2. 心疼閨女的老媽

親媽陪產,理論上應該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一來親媽有過分娩經驗,更能給產婦心理安慰;二來親媽是最關產婦的人,由親媽來陪產更合適。

分娩時誰來陪產最適宜?並不是老公和親媽,只是多數人下不去恨心 第3張

實際操作中,這個選項也被pass了。老媽們總是過於心疼閨女,結果母女倆互相心疼,這樣的情緒並不利於產程的進行。

3. 專業的導樂師

與前兩個“業餘陪產”的人羣比起來,導樂師纔是更適合的人選。導樂師作爲女性同胞,可以給產婦帶來情緒上的安撫,同時還能提供合理的分娩建議。

從宮縮發生開始,導樂師就可以起到幫助作用了。導樂師能掌握分娩的節奏,告知產婦目前的情況、如何正確地呼吸和用力。

分娩時誰來陪產最適宜?並不是老公和親媽,只是多數人下不去恨心 第4張

數據表明,有導樂師幫助的產婦,整個產程平均能夠減少3~5小時。

導樂師對初產婦來說意義非凡,可以穩定產婦對未知分娩的緊張情緒,建議第一次生娃的寶媽們選擇導樂服務。

比起過去無助的生孩子方式,現在我們有了更多可以助產的方法。

◆ 催產素

寶寶超過41周還不發動,可以選擇打催產素來助產;分娩過程不順利,也可以適當使用催產素。

催產素本質上是一種身體激素,在親密戀愛的時候,身體就會分泌這種激素。也正是因爲如此,纔有寶爸陪產這一說,只不過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有點大。

分娩時誰來陪產最適宜?並不是老公和親媽,只是多數人下不去恨心 第5張

◆ 機械助產

在分娩過程中,總會有一些意外的情況出現,產程過長、產道無力等,出現這些情況,就需要依賴一些助產的機械。

產鉗、胎頭吸引器,是目前用到比較多的機械助產工具。雖然名字聽起來有點血腥,實際它們都是很溫和的工具,不會給寶寶造成傷害,媽媽們可以放心。

◆ 導樂師

導樂師這個新興職業還沒有被大衆熟知,不過目前已經有醫院推出了分娩導樂服務。導樂師助產,主要的好處有三:

① 安撫產婦情緒:在產婦慌張、恐懼、不自信的時候,導樂師可以給產婦言語上的安慰;產婦不舒服的時候,導樂師還可以提供身體的按摩。

分娩時誰來陪產最適宜?並不是老公和親媽,只是多數人下不去恨心 第6張

② 幫助縮短產程:在導樂師的幫助下,產婦採用正確的用力和呼吸方式,可以明顯縮短產程,少遭很多罪。

③ 助力分娩安全進行:一個專業的導樂師,不僅可以提供情緒價值,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反饋給醫生,保護產婦媽媽的安全。

【寫在最後】

新興的母嬰職業宛如雨後春筍般涌現,產婦媽媽們的福音就在眼前。

【留言板】

如果醫院提供導樂服務,你會選嗎?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