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百期家規之行孝並非言聽計從

百期家規之行孝並非言聽計從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百期家規之行孝並非言聽計從

點評專家:廣東愛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長 馬健文

入則孝之三: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唐太宗李世民年輕時隨父親李淵到處征戰平定亂世,有次重要戰役,父親有個決策要連夜拔營攻打一個地方。李世民覺得這個決策太冒險,就勸父親:後方有埋伏,前方戰鬥也缺乏十足把握,結果可能前後受敵,形勢非常不利。可李淵拒不採納,李世民不畏父親反感仍多次勸諫,都以失敗告終。眼見軍隊就要拔營了,李世民就在帳篷外面嚎啕大哭。父親李淵聽到哭聲,細問原因,終於聽進勸諫,停止軍事行動。後來,父子聯手平定天下,奠定了盛世唐朝的基業。

《弟子規》裏講“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意思是說:父母有過失,當子女的應該勸說他們改正。勸說時儘量做到臉色溫和愉悅,話語柔順平和。假如父母不接受,那要等到他們高興的時候再勸。若父母親仍聽不進去,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陷於不義,哪怕勸說招致責打也毫無怨言。

曾有人說《弟子規》倡導之孝道爲愚孝,出此言之人可能並沒有仔細做過研究。從“親有過,諫使更...”這段話就可看出,《弟子規》認爲孝順要發自內心,並承認父母也可能有過錯,並非讓世人對父母言聽計從。若父母做錯了還聽之任之才爲愚孝。知道父母有錯後應該力諫更正,採取一切可行的方法幫父母看到問題,改正錯誤。這也提醒爲人父母者,如果孩子向我們提些建議,需要積極迴應。鼓勵孩子多與我們交流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正確的就應該吸收採納,對培養孩子的主見有重要作用。

當然,《弟子規》也講到“怡吾色,柔吾聲”,提倡子女給父母建議時要注意方式。這讓我聯想到,如今有些孩子在外面說話羞羞怯怯,回到家裏和父母親說話態度卻很差,父母親一旦有了過錯就更不得了。對待長輩的態度,應當從小教起,不恰當時就及時矯正,以免習慣成自然。作爲父母,也應當以身作則,對長輩多幾分尊重,孩子自會看在眼裏,學在心裏。“怡吾色,柔吾聲”,這樣的古訓在什麼時候都不會過時。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意思是說:父母愛護自己,想要孝順有什麼難的?如果父母厭惡自己卻還能繼續行孝,正如李世民不畏父親反感仍耐心勸諫,纔是難能可貴。父母應教導孩子,自己也非聖人,也會有糊塗的時候、錯怪他的時候。此時他不應該真對父母生氣,諒解父母、繼續愛父母纔是孝心的充分體現。▲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