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寶寶突然頻繁哭鬧,你要警惕腸套疊

寶寶突然頻繁哭鬧,你要警惕腸套疊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是一個16月齡的女孩,因排便異常、哭鬧前來就診,但據我的觀察,孩子除了剛進入診室及查體時偶有哭鬧外,其他時間都安靜。在查體時,腹部觸診沒有發現包塊,孩子也沒有明顯的壓痛反應,腸鳴音存在,其他部位查體無異常發現…看上去寶寶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妥。

但是,多年來的臨牀經驗告訴我,媽媽對孩子病情的觀察往往是最仔細、也是最可靠的,而且這位媽媽敏銳地捕捉到孩子的“不妥之處”——寶寶會陣發性、規律性地哭鬧。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寶寶這樣的表現呢?有一種疾病讓我心生懷疑。
於是,我慎重地提出安排孩子進行胃腸道B超檢查的建議,幸好孩子的爸爸媽媽對卓正非常信任,積極地配合。最後,胃腸道B超的結果出乎家長的意料——是腸套疊。

腸套疊屬於外科急症,於是孩子很快被轉診至外科治療了,灌腸復位手術也非常成功。

直到此時,我心裏的石頭總算落了地。對於腸套疊需要早發現、早治療,否則隨着病程延長,患兒可能併發腸壞死或腹膜炎,出現嚴重的後果。


講到這裏,很多家長會問:腸套疊是什麼疾病?它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孩子出現哪些信號需要警惕腸套疊呢?今天我們就與大家分享一下腸套疊的相關知識吧。什麼是腸套疊?

腸套疊(intussusception)是指部分腸管及其腸繫膜套入鄰近腸腔所致的一種腸梗阻,是年幼兒尤其是6個月至3歲幼兒常見的急腹症。

寶寶突然頻繁哭鬧,你要警惕腸套疊

60%患兒發病年齡在1歲以內(但新生兒罕見),約80%-90%患兒發病年齡在2歲以內;男孩發病率高於女孩,約爲3:2。
據瑞士對全體居民的一項調查發現,腸套疊每年平均發病率在活產兒生後第1年、第2年和第3年分別爲38/100,000 、31/100,000 和26/100,000,3歲以後發病率明顯下降,幾乎不到上述比率的一半。
而且,腸套疊最愛找上健康的胖寶寶。腸套疊誘發病因何在?病因分爲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近75%病例爲原發性腸套疊,多發於3個月至5歲以內兒童,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其發病季節與胃腸道病毒感染流行相一致,以春季多發,約30%病例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胃腸炎或流感樣症狀。細菌性腸炎也可能會引起腸套疊,如沙門菌、大腸桿菌、志賀菌或彎曲菌屬等。
另外,約25%爲繼發性腸套疊,多見於5歲以上年長兒童或3個月以內嬰兒,發生腸套疊的腸管多有明顯器質性原因。麥克爾憩室是繼發性腸套疊病因之一。另外,少見原因有腸息肉、腸腫瘤、腸重複畸形、腹型紫癜致腸壁腫脹增厚等。腸套疊的臨牀表現有哪些?腹痛 腹痛爲陣發性、規律性發作,表現爲突發劇烈絞痛,孩子哭鬧不安、屈膝縮腹、面色蒼白,持續數分鐘或更長時間後腹痛緩解,此時孩子表現與正常無異,可安靜下來或入睡,間歇15-20分鐘後再次發作;隨着時間推移,腹痛發作會越來越頻繁,疼痛越來越嚴重。 嘔吐 爲早期症狀,初爲反射性嘔吐,嘔吐物可含有乳凝塊或食物殘渣,後可含膽汁,晚期可能嘔吐糞便樣液體(提示有腸梗阻)。 血便 約70%病例可出現肉眼所見的血便或者大便潛血陽性,典型表現爲排果醬樣粘液膿血便,但臨牀上並不常見,常常於腸套疊發生後約6-12小時後纔出現排果醬樣粘液膿血便,是腸套疊特異性臨牀表現。 腹部包塊 部分患兒可在右上腹季肋下觸及臘腸樣包塊,有輕微觸痛。 值得注意的是,僅有不到15%的腸套疊病例在發病期表現爲規律性腹痛、腹部可觸及性臘腸樣包塊和果醬樣粘液血便。 大約20%的年幼兒無明顯腹痛,將近1/3患兒無排血便或粘液便,大概1/3患兒無明確可觸及性腹部包塊,許多年長兒童僅有腹痛。因此,如果腸套疊發生的病程較短或症狀不典型,在臨牀上容易漏診或誤診,需要格外引起家長和兒科醫生的注意。如何確診?可以通過以下手段協助診斷腸套疊: 胃腸道B超 目前安全性強且敏感性和特異性高的輔助檢查首選胃腸道B超,其診斷價值高,已獲得臨牀工作者廣泛認同。B超橫斷掃描可見“同心圓”或“靶環狀”改變,縱斷掃描可見“套筒徵”表現。 腹部CT 可協助診斷腸套疊並有助於查找病因,通過CT掃描可判斷腸套疊位置以及有無腸套疊起點,可以測量腸套疊累及的腸管長度,這樣有助於判斷疾病的預後和治療方案的選擇。但因爲CT檢查輻射量大,目前臨牀並沒有把它做爲腸套疊的篩查手段,但是臨牀表現支持腸套疊,而其它檢查如B超無法確定診斷的情況下可採用。 由於腸套疊屬於外科急症,其復位是緊急的治療措施,一旦確診需立即由外科醫生診治。

說到這裏,大家大概已經瞭解了腸套疊的來龍去脈,如果一個健康的嬰兒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陣發性哭鬧時,應該儘快請醫生確診。同時,曾經患過腸套疊的嬰幼兒,舊病復發的機率也同樣存在,千萬不可大意。

參考文獻:

1、https://www./contents/intussusception-in-children?source=search_result&search=%E8%82%A0%E5%A5%97%E5%8F%A0&selectedTitle=1%7E109

eville K,Chien M, Willyerd FA, et al. Intussusception: clinical presentations andimaging characteristics. Pediatr Emerg Care 2012; 28:842

tcher M, Baer G, Bonhoeffer J, etal. Three-year surveillance of intussusception in children in atrics 2007; 120:473

KW, Grosfeld JL. Intussusception. In: Pediatr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Management, Wyllie R, Hyams JS (Eds), WB Saunders,Philadelphia 1999. p.427

itkul DM,Todd KM, Listernick R. Adenovirus infection and childhood intussusception. Am JDis Child 1992; 146:1331.

zu RA,Aljomah G, Kozielski R, et al. Intussusception associated with adenovirus. J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4; 59:e41.

dDA, Kenny SE. The surgical abdomen. In: Pediatr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Pathopsychology, Diagnosis, Management, 4th, Walker WA, Goulet O, Kleinman RE,et al (Eds), BC Decker, Ontario 2004. p.604.

elock RT,Beasley SW. The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non-idiopathic atr Surg Int 1998; 14:163

rro O,Daneman A. Intussusception. Part 3: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ose with anidentifiable or predisposing cause and those that reduce spontaneously. PediatrRadiol 2004; 34:305

k JD,Fiete RL. Intussusception and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esting stool for occultblood. Am J Emerg Med 1991; 9:1.

KW,Stephens B, Vane DW, Grosfeld JL. Intussusception: current management ininfants and children. Surgery 1987; 102:704.

moto LG,Morita SY, Boychuk RB, et al. Stool appearance in intussusception: assessingthe value of the term "currant jelly". Am J Emerg Med 1997; 15:293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