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網上曾有個《父女情緣,一年一拍》的TED演講,主講人是攝影師史蒂芬·阿迪斯。

阿迪斯每年都會在女兒生日的時候,帶她去紐約的57大道,在同一個地點,擺同一個姿勢拍照留念。

原來,女兒1歲生日時,父女倆在紐約遊玩,順手拍了張合照。第二年恰巧又去了紐約,於是就有了第二張照片。

快到女兒三歲生日時,他決定來個父女之旅,延續這個儀式。

這一堅持,就是15年。

阿迪斯說,這個小小的親子儀式,意義非凡。這個過程,讓他越發覺得親情可貴。

這也是女兒一年裏面最珍惜、也最期待的時間。現在的她,甚至還記得5歲時拍照的感受。

她說,附近的商店有一個非常漂亮的紅色外棚,爸爸抱着她拍照時,幸福得心都快要跳出來了。

紐約留着太多美好的記憶,爲此她還決定,以後要去那座城市讀大學。

小小的儀式感,滿是父親對女兒的愛。

在分享的15張照片裏,看女兒越來越陽光的笑容就知道,被珍視的孩子有多幸福。

作家霖莜莜說:“一次約定俗成的相聚,一堆成長中的生活碎片,其實是一次次關於儀式感的探索和溫習,也是一次次關於愛的認知與確定。”

的確是這樣。

想起一個留學國外的朋友曾說,每當想家時,她都會給自己煮一碗荷包蛋面。

因爲小時候每年生日,媽媽都會親手爲她做一碗這樣的面。一碗熱氣騰騰的面,幾縷蔥香,會讓她立刻聞到幸福的味道。

那碗有着儀式感的面,代表的是親情的溫暖,重視與被愛。是人生最初最美好的幸福時光。

曾有一個社會調查,發現家庭傳統儀式遠比物質的滿足,更能帶給孩子幸福感。

因爲儀式感,能給孩子們帶來被在乎的安全感。

即使很簡單,卻滲透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聚沙成塔般地成爲一股巨大的力量,足以支撐一個人的一生。

有儀式感,是給孩子最好的富養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在《我們爲什麼需要儀式》一書中曾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爲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儀式感背後,體現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尊重。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不需要多少物質做基礎,一頓豐富的早餐、窗臺上的一束鮮花......,一點點小事,都能賦予生活儀式感。

充滿儀式感的家庭,能讓孩子體會到家的溫暖和歡愉,這也是一種精神的滋養。

頭條上有位人氣很高的主婦,每天在網絡上分享日常。

孩子生日時,她會手工縫製他們最愛的卡通人物,在自制的卡片上寫滿祝福的語言。

小孩收到禮物的那一刻,歡欣雀躍,眼神閃閃發亮,讓人不禁莞爾。

日常的三餐,也是滿滿的儀式感:鋪上平平整整的餐墊,清水養一束尤加利,點一盞香薰…...

孩子們看着媽媽的一舉一動,自發地幫忙擺起了餐盤,小心翼翼,十分用心。

母親節,她會爲孩子穿戴一新,備上鮮花和小禮物,一起去看望奶奶。

兩個孩子像兩隻快樂的小鳥,依偎在奶奶懷裏嘰嘰喳喳,一家人言笑晏晏。

簡單的生活,處處充滿小確幸。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小小的儀式感,讓生活真正成爲了生活,而不是生存。

愛生活、會生活,其實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富養。

讓孩子從小看慣美好與快樂,對生活充滿善意與期待。

很認同作家小麥芃芃的一段話:

“你給孩子什麼樣的儀式感,他就會從中獲得怎樣的價值觀。

給孩子過生日,告訴他大了一歲,要比以前更好,讓他對自己的人生更有使命感;

陪孩子參加學校的親子運動會,彙報演出,讓他對自己更有信心和認同感;

讓孩子在父親節 、母親節 、教師節的時候,給爸爸媽媽和老師送上祝福,讓孩子懂得感恩。”

對孩子來說,生活的一點點小美好,都會在他們的心靈留下一抹亮色,在時光的沉澱中,他們會逐漸變得內心豐盈,積極溫暖。

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更懂愛

曾有網友在網上分享過一個故事,很動人:

網友的父親是一名火車司機,常年奔波於鐵道線上,很少回家。可一家人感情並沒有疏遠。

他們家住在鐵路邊上,每次父親的火車要經過時,都會鳴笛三聲,媽媽也會提前把孩子們收拾得乾淨整齊,帶着他們在窗前拼命揮手示意。

網友說,這是童年最溫暖的回憶,也讓他一直都相信愛,自己現在有了家庭,也從不忽略家人感情的聯結。

即使妻兒笑他矯情,每天也會鄭重其事給他們一個早安吻;無論多忙,每年的寒暑假都會帶孩子出去遊玩。

家庭儀式感有強大的凝聚力,讓成員感受到家的愛,體會到歸屬感,彼此更親密。

兒童教育學家尹建莉老師,曾經講過女兒圓圓的一個小故事。

圓圓小的時候,他們每年聖誕節都會送她一份禮物,告訴她,這是聖誕老爺爺送的。

圓圓每次都十分開心。

即使後來知道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依舊十分配合地接收禮物,享受父母帶給她的各種小驚喜。

長大後的圓圓,也漸漸擁有了一份製造幸福的能力:

好朋友生日,她會送一份心意滿滿的小禮物;爸爸偶爾忘記媽媽的生日,她會以爸爸的名義,送媽媽一束玫瑰。

尹建莉說:“孩子不是爲了‘成長’而活着,應該爲‘童年’而活着,最好幫他們留住更多的童話般的快樂,多一點,再多一點。”

儀式感,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是存在的,他們心裏會無比篤定自信,充滿安全感。

童年感受到很多愛,纔不會用一生去尋找;擁有過足夠多的愛,才懂得複製愛,付出愛。

就像一句西方諺語說的那樣:” 杯子裏要先盛滿對自己的愛,溢出去的部分再去愛別人。“

擁有愛的能力,一個孩子纔算是真的長大。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爲什麼生活需要儀式感?

有一個有趣的回答:

現實生活中,把生活過成無趣,無味,就是因爲缺少了儀式感。春夏秋冬,一年的24個節氣,是大自然的儀式感,各種各樣的節假日,是國家的儀式感。試想一下,你又憑什麼不能有儀式感呢?

小孩身心成長更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爲孩子提供心靈最需要的“營養”:存在感、安全感、幸福感。

父母給孩子的儀式,不僅僅是在特殊的日子,也可以是每天出門前的擁抱,臨睡前的一句晚安。

這些看似很小的事,都會成爲孩子最溫暖的體驗和最美好的記憶。

將來,他們無論有怎樣的境遇,都能心懷期望,把日子過得豐富有味。

因爲他們知道,生活很重要,自己很值得。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