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文房四寶手抄報圖片大全

文房四寶手抄報圖片大全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手抄報一:文房四寶基本介紹


“文房四寶”指筆、墨、紙、硯四類書畫用具,已是今人皆知的常識。但“文房四寶”一辭源自何者?源起何時?卻尚有未盡之解。比如《辭海》“文房四寶”辭目的說法,便是如此:“舊時對筆、墨、紙、硯四種文具的統稱。文房謂書房,北宋蘇易簡著《文房四譜》,一名《文房四寶譜》,敘述這四種文具的品類和故實等。”

《辭海》說法的模糊之處在於:“一名《文房四寶譜》”的作者是誰?是另有他人?還是蘇易簡(958—997年)本人?如果是蘇本人,那麼“文房四寶”一辭就當是蘇易簡提出的。但像《叢書集成》等收錄蘇易簡著作的各種文獻中,皆以《文房四譜》爲書名,而未見註明《文房四寶譜》作者爲蘇易簡者。也就是說,“文房四寶”一辭與蘇易簡的著作名稱,並無直接的原詞轉用關係。

蘇易簡不是“文房四寶”一辭的直接發明者,這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爲蘇易簡《文房四譜》一書做提要時有所記載:“《宋史》本傳但稱文房四譜,與此本同。尤袤《遂初堂書目》作《文房四寶譜》,又有《續文房四寶譜》。考洪邁《歙硯說跋》,稱揭蘇氏文房譜於四寶堂,當由是而俗呼四寶,因增入書名,後來病其不雅,又改題耳。”

《四庫》提到的洪邁(1123-1202年)和尤袤(1127-1194年)生卒年代相近,但都晚於蘇易簡,二者與“文房四寶”一辭似乎都有關係。其中《四庫》在爲洪邁題跋《歙硯說》等書目的提要中,更詳細地談到了上述“揭蘇氏文房譜於四寶堂”的人,是洪邁的哥哥洪适(1117-1184年)。換言之,《四庫》是說蘇易簡原著《文房四譜》本無他名,是因爲洪适曾經把它揭示於徽州的四寶堂,纔有人用“四寶”這種俗稱稱它爲《文房四寶譜》的。因此,同爲一個時期的尤袤在做《遂初堂書目》時,這才把俗稱的《文房四寶譜》等收錄了進來,也未可知。

然而問題到這裏並沒有解決,因爲實際上,在比洪适早出生一百多年的蘇易簡生活的北宋時期,社會上已在普遍使用“文房四寶”一辭了。如詩人梅堯臣(1002—1060年)早就寫有“文房四寶出二郡,邇來賞愛君與予”的詩句。

由此可見,“文房四寶”一辭的來源,儘管與蘇易簡著作名稱沒有直接關係,《四庫》所記得名於洪适的說法也經不起年代差的考實,但至少在北宋時期,社會上已廣泛使用了這一詞彙,當無問題。到再晚一些的南宋初年,陸游(1125—1210年),甚至還把“文房四寶”叫做“文房四士”:“水復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獨相依”。但是不知爲什麼,被陸游入題入詩、稱之頌之的“文房四士”一辭,卻沒有像“文房四寶”那樣流行並流傳下來。這大概與後者出現和使用的年代較早,更傳神地表達了紙、墨、筆、硯在書房中的地位,已被社會廣泛接受的緣故有關。

筆、墨、紙、硯在宋代已成爲書房中最重要的書寫繪畫用具,有考古學上發現也可作證。如在福建省福州市茶園山發現的南宋許峻墓中,就發現了整套“文房四寶”用品被隨葬的現象。再如河北張家口遼代張文藻家族壁畫墓的壁畫中,也有不止一幅迄今所見最早將筆、墨、紙、硯同繪於一處的“文房四寶”圖畫。其中7號墓“童嬉圖”壁畫中(如圖),有四童子藏於後面嬉戲的櫃子,發掘者認爲是食盒,但有研究者認爲,應當是文房用具,可放置紙張、畫軸、書札等。這幅畫的墓主人張文藻卒於遼代鹹雍十年(1074年),與蘇易簡、梅堯臣等人生活的年代甚爲相近。這些無不說明,如果筆、墨、紙、硯不是經歷時代的積澱,逐步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實用基礎,那麼“文房四寶”一辭是不會在宋代終成專門用語的。

說起來,“文房四寶”中的“四寶”譜系還有據可考,但作爲書寫、讀書等專用處所的“文房”的起源,卻實難考實得多。像唐代杜牧《奉和門下相公兼領相印出鎮全蜀詩》中所言“彤弓隨武庫,金印逐文房”,已是我們迄今能看到的比較早的“文房”用辭了。因此說“文房”一辭於唐代就已出現,或者還可能更早一些到南北朝時期,當不至於引起太大異議。但問題是,我們這裏提到的文房,其實多屬於概念或屬性範疇,因爲目前爲止還沒有直接的文獻著錄、考古發現以及研究成果,能告知我們唐代的文房到底是什麼樣的具體形態。

將有關文房四寶的起源研究,延伸到與其關的書畫空間場景中,是在變筆、墨、紙、硯的靜態討論爲書畫者行爲的空間動態考察。因爲文物的研究方法乃至文物觀,正在發生從單體到整體再到羣體的轉變,瞭解和復原古代書畫用具與文房乃至與文人行爲之間的關係,這樣才能更全面地瞭解書法用具發展的史脈。換言之,如果說文房是“文房四寶”的空間載體,那麼,文人則是文房的活動主體。沒有文房承載的文房四寶是孤零散亂的用具,而沒有文人活動的文房則是沒有活力的空寂建築。

文房四寶手抄報圖片大全

手抄報二:中國的文房四寶

中國的用具,不少獨具一格,它既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同於其他民族的風俗, 又爲世界文化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其最典型的是被稱爲“文房四寶”的書寫工具:紙、筆、墨、硯。

紙,是中國的一個偉大發明,世界上紙的品種雖然以千萬計,但“宣紙”仍然是供毛筆書畫用的獨特的手工紙,宣紙質地柔韌、潔白平滑、色澤耐久、吸水力強,在國際上“紙壽千年”的聲譽。

毛筆,是古代中國與西方民族用羽毛書寫風采迥異的獨具特色的書寫、繪畫工具。當今世界上雖然流行鉛筆、圓珠筆、鋼筆等,但毛筆卻是替代不了的。據傳毛筆爲蒙恬所創,所以至今被譽爲毛筆之鄉的河北衡水縣侯店每逢農曆三月初三,如同過年,家家包餃子,飲酒慶賀,紀念蒙恬創毛筆。自元代以來,浙江湖州生產的具有“尖、圓、健”特點的“湖筆”成爲全國最著名的毛筆品種。

墨,是書寫、繪畫的色料。唐代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制的好墨,受南唐後主李煜的賞識,全家賜國姓“李氏”。從“李墨”名滿天下。宋時李墨的產地歙縣改名徽州,“李墨”改名爲“徽墨”。

硯,俗稱硯臺,是中國書寫、繪畫研磨色料的工具。漢代時硯已流行,宋代則已普遍使用,明、清兩代品種繁多,出現了被人們稱爲“四大名硯”的洮硯、端硯、歙硯和澄泥硯。古代中國文人對硯十分重視,不僅終日相隨,而且死後還用之殉葬。

文房四寶獨具一格,它既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同於其他民族的風俗, 又爲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今天,中國正處在向現代化邁進的新時期。瞭解過去的中國優秀文化,正是爲創造未來的新文化。這對於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強民族凝聚力,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

起源

中國書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筆、墨、紙、硯演變而來的,人們通常把它們稱爲“文房四寶”,大致是說它們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因爲中國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書,或能畫,或既能書又能畫的,是離不開筆墨紙硯這四件寶貝的。

"文房"之名,起於我國曆史上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專指文人書房而言,以筆、墨、紙、硯爲文房所使用,而被人們譽爲“文房四寶”。文房用具除四寶以外,還有筆筒、筆架、墨牀、墨盒、臂擱、筆洗、書鎮、水丞、水勺、硯滴、硯匣、印泥、印盒、裁刀、圖章、捲筒等等,也都是書房中的必備之品。

價值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房四寶多爲清代名師所作,皇家御用,其用料考究、工藝精美,代表了我國數千年來文房用具的發展水平和能工巧匠們的創造智慧與藝術才能,是文房用具中的瑰寶。

“文房四寶”不僅是具有極強的實用價值的文具用品,也是融繪畫、書法、雕刻、裝飾等爲一體的藝術品。在2007年,中國科學院科技史所、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筆墨紙硯爲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筆、墨、紙、硯,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講究,所謂"名硯清水,古墨新發,慣用之筆,陳舊之紙",合起來是整個一套,再寫出我們的文字,綜合成爲我們獨特的傳統書法藝術。它不但爲我們自我欣賞,而是越來越得到了世界各國人們的矚目、珍愛。]筆掭:又稱筆硯,用於驗墨濃淡或理順筆毫,常製成片狀樹葉形。

文房四寶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2張


手抄報三:筆墨紙硯

筆在林林總總的筆類製品中,毛筆可算是中國獨有的品類了。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衆不同的魁力。不過由於毛筆易損,不好保存,故留傳至今的古筆實屬鳳毛麟角。古筆的品種較多,從筆毫的原料上來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黃羊毛、羊須、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須、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獺毛、猩猩毛、鵝毛、鴨毛、雞毛、雉毛、豬毛、胎髮、人須、茅草等。從性能上分,則有硬毫、軟毫、兼毫。從筆管的質地來分,又有水竹、雞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雞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況香木、雕漆、綠沉漆、螺細、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銀、瓷等,不少屬珍貴的材料。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其後,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市、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蒙古自治區古居延地區的漢筆,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發現的史前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

墨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藉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並不乏味,而是內涵豐富。作爲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於今者,當十分珍貴。墨的製作非常講究,選料純正加工精細,上等的墨極爲細膩、香醇.而細膩的程度主要取決於加工時搗杵的次數,搗杵次數愈多愈細膩,據說一臼搗杵有上十萬次的。

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 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着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是採用什幺來作爲記事材料的呢?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 最早的人們是採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後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生以後,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鐘鼎文"。再後,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同時,有的也寫於絲織製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於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但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這些古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從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爲: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爲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所以,現今社會上"四寶"中以硯最爲多見,受人喜愛的範圍也最爲廣泛。中國最早的硯臺是什久時候產生的?它和我們使用的硯臺有何區別呢?考古學家曾在陝西省臨潼縣姜寨一處原始社會的遺址中,及現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繪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硯,硯有蓋,硯面微凹,凹處並有一根石質磨杵,硯旁留存數塊黑色顏料。很顯然,這是先民們藉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制。由於這處遺址歸屬於母系氏族時期的仰韶文化,故這方硯臺的實際壽齡已超過了五千個春秋。硯這種附帶磨杵或研石的形制從什幺時候纔開始發生改變,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於硯呢?要直到兩漢時期。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須再借助磨杵或研石來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儘管今天已不爲所用,但其爲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仍不可沒。

硯,也稱“硯臺”,被古人譽爲"文房四寶之首"。因爲墨須加水發磨始能調用,而發墨之石刑則是硯。其中有陶、泥、磚瓦、金屬、漆、瓷、石等,最常見的還是石硯。可以作硯的石頭極多,我國地大物博,到處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種石頭。產石之處,必然有石工,所以產硯的地方遍佈全國各地。

文房四寶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