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幼兒園教育 > 【清明節宣傳小知識】清明節小知識 有關清明節的小知識

【清明節宣傳小知識】清明節小知識 有關清明節的小知識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明節宣傳小知識,清明節有很多的禁忌和習俗,隨着社會的發展,這些東西已經有很多人都忘記或是從來就沒有學習過了,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一些關於宣傳清明節的知識,希望能對大家有所作用。

清明節宣傳小知識:清明節安全小知識

一、不要攜帶易燃易爆物品搭乘各類公共交通工具。

二、加強防火意識,從我做起,共同防範森林火災。自覺遵守墓地管理部門的有關規章制度和防火管理規定,不要在公墓內燃放煙花爆竹或隨意野外用火,紙錢、香燭在指定區域焚燒,不亂丟菸蒂。

三、掃墓時,首先要清除墳墓周圍乾枯的雜草和樹葉,以免烤燃引發火災;其次要注意拜祭時焚燒物的管理,防止飛火引燃周圍雜草;最後對焚化過的祭品應仔細檢查,做到人走火熄,消除火災隱患。

四、文明祭掃。儘量使用鮮花、塑料花等祭品,祭奠已故親人。增強環保意識,在規定範圍內限量焚化各種祭品,不要亂扔祭祀用食品、包裝物並及時清理,放入指定的垃圾收集點。

【清明節宣傳小知識】清明節小知識 有關清明節的小知識

清明節宣傳小知識:清明節避諱小知識

孕婦避免掃墓

孕婦最好避免清明的掃墓活動,爲了胎兒的安全,並不建議孕婦去參加,再者掃墓的氣象和周邊的環境均不利孕婦的健康。此外是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類活動。

外人不要參與他人的掃墓

清明的時候作爲外人的身份去參與掃墓是比較忌諱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煩,導致不協調而走黴運。

不可在墓地照相

大家掃墓的時候,最好心懷敬意,專心謹慎,千萬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隨意的照相,否則引來了不好氣場,就有陰陽失衡的可能,會損害個人的運勢。

身體時運不濟者避掃墓

一個身體正處於生病狀態,或是虛弱狀態的,或者最近運氣不佳,諸事不順的人最好不要去參加掃墓活動,極易招致晦氣,這種人缺乏人氣,容易侵犯。

忌穿大紅大紫

清明節是不能穿的大紅大紫去上墳的,當然本命年是例外,內衣可穿紅色。

發不遮額忌買鞋

事實上,清明節也算是鬼節,頭髮不能遮住額頭,額頭是人身體的神燈所在,是不可蓋住的。同時鞋子也不要在當天購買,因爲鞋同邪,以免不吉利。

墳頭長草必需修整

墳墓上長植物的,必需要清除,這一點最重要不過,墳頭的草木會對家族的成員造成傷害,包括了氣運和健康,都是大大不利的。

忌嬉罵,非議先人

掃墓完畢後,就開始打打鬧鬧,嘻嘻哈哈是大不敬,可能會招致報復,非議先人就更不可取了,假如你路過他人的墓地,對逝者品頭論足即是褻瀆的行爲。

掃墓時間

掃墓時間最好選在上午9時後到下午三點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動。在清明節前後五天,和清明節當天都可以,但寒食節這天不能掃墓,寒食節即清明節的頭一天。

【清明節宣傳小知識】清明節小知識 有關清明節的小知識 第2張

清明節宣傳小知識:清明節吃食小知識

1、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

2、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

3、暖菇包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

4、饊子(sǎn)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爲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

5、雞蛋民間習俗認爲,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

6、子推饃,“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裏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9、樸籽粿(guǒ)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10、芥菜飯,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

11、棗糕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麪,夾棗蒸食。

12、清明飯每逢清明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從野外採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製作清明叛。

13、子福

14、菠菠粿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時”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

15、歡喜團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

16、烏稔(rěn)飯另外,關於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烏稔飯”,因爲閩東是畲族聚居地。

17、潤餅菜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風俗。

18、糉子最初吃糉子不是端午,而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

【清明節宣傳小知識】清明節小知識 有關清明節的小知識 第3張

清明節宣傳小知識:清明節的來歷知識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重要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爲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爲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爲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爲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皁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爲社會重要風俗。

【清明節宣傳小知識】清明節小知識 有關清明節的小知識 第4張

清明節宣傳小知識:清明節的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爲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爲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爲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爲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爲“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爲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爲“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爲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爲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清明節宣傳小知識】清明節小知識 有關清明節的小知識 第5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