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被打,到底該不該打回去?

孩子被打,到底該不該打回去?

來源:育娃網    閱讀: 4.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這一點上,暖媽特別理解大家的糾結。既害怕自己的心肝寶貝被別的熊孩子欺負,又擔心在自己的慫恿下,自己的孩子變成別人眼中欺負人的“熊孩子”。

孩子被打了,就是被欺負了嗎?
孩子被打,到底該不該打回去?
先講一個暖媽親眼所見的故事。莉莉和小靜是兩個幼兒園的小女孩,平時非常要好。有一天,小靜的媽媽去幼兒園接她放學時,遠遠地看見莉莉和小靜吵嘴了,爭執中,莉莉一下把小靜推到了地上扭頭就走了。平時女兒都是家裏的小公主,小靜媽媽親眼看見女兒居然被小朋友欺負,真是心都痛麻了。她衝過去抱起女兒,問她: “剛纔莉莉推你,你怎麼不還手啊!她這麼欺負你,你還跟她做什麼朋友啊!以後再也別跟她一塊玩了!”小靜從媽媽的懷裏掙開,一屁股又坐回了地上,大聲哭了起來…… 我們喜歡用成人世界的規則,去對待孩子們的矛盾。可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教他們怎麼來看待。他們的情緒來得快也去得快,經常前一秒還相互推搡打來打去,下一秒就已經擦乾眼淚重新手拉手追來追去。莉莉和小靜也許只是一次好朋友之間再正常不過的鬧情緒,可是在小靜媽媽看來,卻是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欺負。媽媽要求小靜應該“還手打回去”“別跟她玩了”,對孩子是一種“對方在欺負你,你不打回去就是懦弱。你們不能再做朋友了” 的心理暗示,這種暗示,讓小靜比被好朋友推了一把更加難受。這種暗示的結果,也許是小靜以後真的受了欺負,卻也再不願意告訴媽媽。

永遠都不要小瞧“心理暗示”的作用。當我們的孩子還很弱小,不能保護自己時,家長的這些語言和行爲,反而是一種對孩子的心理引導,讓他們變得越來越懦弱、自卑。

孩子到底有沒有“受到欺負”,不應該由我們來判斷,而應該交回給孩子自己。如果對方孩子並沒有用武力來達到目的並樂在其中的主觀故意,我們的孩子也並沒有在被打後產生委屈、恐懼、憤怒的情緒,那我們完全沒有必要主動去引導孩子,讓他們覺得自己“被欺負”了。不能因爲總害怕自家孩子吃虧,就不惜扼殺孩子們單純的友誼和快樂。

“被打了要打回去”,一定就能打得回去嗎?
孩子被打,到底該不該打回去? 第2張
如果上面的理由你們覺得過於教條,那暖媽再說點更接地氣的。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有人打你,你怎麼辦?”大部分的人會說:“那當然要先知道他憑什麼打我?如果沒有特別合理的理由,當然要打回去了。” 再問另一個問題:“如果有個比你強壯得多的人打你,你怎麼辦?”我相信可能就會有一半以上的人會仔細思考並沉默了。 大部分對自己的孩子要求“被打了就要打回去”的人,多半是理想地認爲只要孩子想打回去,就一定能打回去的。但現實往往要複雜得多,排除第一部分朋友之間的打打鬧鬧之外,真正動不動就動手打人的,多半也不會因爲對方還擊就善罷甘休。孩子們並不懂得去判斷自己所處的位置,一味地教孩子捱打了就要打回去,就沒想過,孩子一定就能打得回去麼?如果對方本來就比自己孩子更加孔武有力,一味只知道教孩子還手,興許只會招來更大的傷害。 另一方面,因爲孩子本身對交往就有畏縮心理,萬一動了手也"打不回去",心理壓力只會更大,交往也就更不自信了。孩子如果沒有打回去,以後會變得懦弱嗎?
孩子被打,到底該不該打回去? 第3張
相信大部分的家長,對於該不該教孩子打回去的困擾,皆來自於如果孩子不會還手,會不會以後因此而變得懦弱。其實還是那句話,孩子是一張白紙,變成什麼樣的人,在於大人的畫筆在上面如何塗寫。 有娛樂圈毒舌之稱的金星,曾經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她的兒子在超市裏被一個搶玩具的孩子無緣無故打了一巴掌,她讓兒子打回去。兒子捂住被打紅的臉,說:“不!他打我,是因爲他的媽媽沒教育好!我跟他不一樣!”這句話讓金星震驚,也深感安慰。

學會化解內心的憤怒和仇恨,是孩子的必修課。人與人相處的平等和尊嚴,有很多種方式來表達和實現,並不只有“被打就還手”這一種。找到如何與人和平共處的方法,不僅僅是真正的自尊和自信的表現,還能幫助孩子形成寬容、忍讓,爲他人着想的良好性格。至於這個是不是懦弱,關鍵還在於看家長的引導,讓孩子明白,沒有打回去,並不是因爲我們害怕,而是應該用更好的辦法來解決。 另一方面,那種吃不得一點虧,稍微受委屈就要打回來的所謂強者,真的就快樂了嗎?比肢體侵害更難打破的局面是被孤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強大到誰也不敢惹,但那種真正誰都害怕,大家都敬而遠之的孩子,內心深處絕對要比受了一點肢體傷害的孩子更加痛苦。教育孩子以暴制暴,並不是什麼好辦法。與其教孩子如何反抗、以暴制暴,不如讓孩子學會怎樣有效地保護自己。

如果孩子被打,應該怎麼做?
孩子被打,到底該不該打回去? 第4張
終於回到了這個問題的本身。暖媽不建議孩子被打就一定要打回去,但是並不代表如果孩子真的被欺負,就該在“寬容”的道德綁架中一味地退縮忍讓,默默不語。

那麼如果孩子真的捱打了,應該教孩子怎麼做呢?

1. 首先,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一定要大聲地喊出來,表明自己的態度:“你不要打我!打人是不對的!”

2. 其次,如果對方繼續打或者抓住自己,按住對方的手,把對方的手從自己的身上剝離,並迅速離開,確保不會有進一步的傷害。

3. 如果對方繼續追打或者場面不可控,立即尋找身邊成年人的保護,可以是老師、家長,或者管理員。不一定在每次有問題的時候就需要求助於外力,但需要讓孩子明白,當自己的能力無法應對時,老師和家長,都是可以保護他們的力量

4. 當然也有另一種情況,我們並沒有引導,孩子被打以後,自己打回去了。要不要制止?其實這也是孩子們在面對暴力時最真實的反應,我們當家長的不要對孩子的行爲做出指責、呵斥,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傷心,“我受了欺負,媽媽卻幫別人說話”,而把爸爸媽媽劃入到了對立面。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引導孩子,“回擊別人欺負時要注意分寸,如果欺負停止了,你的回擊也要停止,不要造成主動的攻擊和傷害”。

5. 告訴孩子,在任何場合,一定要有一些好朋友。真正容易被欺負的人,往往都是孤立的。只有融入了集體之中,才擁有了震懾危險的力量。

6. 最重要的一點,不管在外面遭遇了什麼事情,都一定要告訴家長。很多孩子長大以後被別人欺負時一聲不吭,不敢告訴家長,就是因爲在他們曾經的經歷中,告訴了家長之後換來的不是安慰,而是責備。應該讓孩子知道,家在任何時候都是可以信任的港灣,不管事情的結果如何,做父母的都應該嘗試着去理解、安慰和包容。讓孩子敢於把擔憂和恐懼表達出來,而不是壓在心裏。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