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手抄報 >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手抄報《我們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大全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手抄報《我們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大全

來源:育娃網    閱讀: 6.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我國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有很多傳統節日,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國也有一些新興節日,這些都是我們的節日,每一個節日都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應該由我們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元旦節

元旦,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公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爲“新曆年”“陽曆年”。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爲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定農曆正月初一爲春節,而以西曆的1月1日爲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爲中國的法定節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法定假日。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手抄報《我們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大全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春節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爲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裏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 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手抄報《我們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大全 第2張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元宵節

每年正月十五日的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上元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手抄報《我們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大全 第3張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上巳節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爲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又稱女兒節。 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的當時的情形。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風俗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另外,三月三上巳節與九月九重陽節相對應,正如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一個在暮春,一個在暮秋,踏青和辭青也隨之進入高潮。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手抄報《我們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大全 第4張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寒食節

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爲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爲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爲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爲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爲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爲清明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併爲全國所接受。伴隨着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歷史長河,不過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讚許,卻是千年如一的。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手抄報《我們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大全 第5張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爲寒食節,前二天爲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爲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手抄報《我們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大全 第6張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端午節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爲“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爲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爲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糉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爲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手抄報《我們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大全 第7張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七夕節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始於中國漢朝。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爲“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爲象徵愛情的節日。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手抄報《我們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大全 第8張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衆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爲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爲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爲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手抄報《我們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大全 第9張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爲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爲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爲陰數,把“九”定爲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爲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爲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手抄報《我們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大全 第10張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國慶節

國慶節是由一個國家制定的用來紀念國家本身的法定假日。

它們通常是這個國家的獨立、憲法的簽署、元首誕辰或其他有重大紀念意義的週年紀念日;也有些是這個國家守護神的聖人節。

雖然絕大部分國家都有類似的紀念日,但是由於複雜的政治關係,部分國家的這一節日不能夠稱爲國慶日,比如美國只有獨立日,沒有國慶日,但是兩者意義相同。而中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爲“國慶”。

如今,中國國慶節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的紀念日10月1日。

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國慶節是聖馬力諾的國慶節,遠在公元301年,聖馬力諾就把9月3日定爲自己的國慶節。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手抄報《我們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大全 第11張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臘八節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爲“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爲臘日之由來。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手抄報《我們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大全 第12張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冬至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

2016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冬至俗稱數九,也就是九九的開始。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曲阜、鄒城、臨沂周邊地區,有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而南方則是吃湯圓,古諺道:冬節丸,一食就過年。冬至無雨一冬晴。其中尤以潮汕湯圓最出名,當然也有例外,各地食俗不同。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手抄報《我們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大全 第13張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祭竈節

祭竈節,在我國民俗中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被稱爲小年、謝節、竈王節。祭竈的傳統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俗稱爲“送神”,琉球語稱爲“御願解”。在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這天晚上要放鞭炮。據說每年年底,竈君、太歲神與民間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尤其竈君會向玉帝稟告人間善惡是非,作爲對人類獎懲報應的依據,故人們大多在此時奉拜家中諸神與竈君。

臘月二十三小年也被視爲過年的開端,祭竈節在古代其地位僅次於中秋節,古時在外做官、經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竈日前趕回家團圓,吃自家做的祭竈糖果,以求竈神祈福、全家來年平安。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手抄報《我們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大全 第14張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除夕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除夕因常在夏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爲大年三十,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漢族民間最爲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

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2007年,除夕依《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正式成爲中國法定節假日,2014 年,除夕依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進行調整,不再作爲中國法定節假日。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手抄報《我們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大全 第15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