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叛逆、發脾氣怎麼辦

孩子叛逆、發脾氣怎麼辦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一旦有了自我意識,家長就要做好一個準備——孩子“不聽話”的準備。之前聽朋友抱怨過自家孩子不聽話的事情:6歲的兒子抱着醫院的一根柱子,就是不進去,堅決拒絕去看牙醫。

“最後,我和他爸輪流看着他。到底把他拽進去,把牙弄了”朋友說,才6歲就開始不聽話,這脾氣還大,父母要打他,手剛擡起來,他就開始喊“打小孩啦!”這後面的日子都不知道能不能管得了他了。

其實,孩子(尤其是4-18歲的孩子)叛逆是個很常見的現象。動媽之所以今天說這個話題,主要也是因爲有媽媽問到了這個問題。

身爲父母,我們最先想知道是,孩子這種叛逆爲什麼會出現?除了說自我意識的覺醒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的緣由麼?其次,纔是到底怎麼做的問題。

孩子出現叛逆行爲的緣由

一般來說,叛逆行爲是由逆反心理引起的。何爲逆反心理?心理學家認爲,逆反心理指的是人們彼此之間爲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由這種心理衍生出來的行爲就被稱爲是叛逆行爲。

我們常見的孩子叛逆情況有幾種,如:頂嘴、與家人或者長輩惡劣爭吵或有敵對情緒、公然違反成人的要求或者準則、故意惹煩他人、對人懷有惡意等等。概括說來就是,既有情緒上的又有行爲上的。

那麼,怎麼能夠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多叛逆呢?

孩子叛逆、發脾氣怎麼辦

面對孩子叛逆、發脾氣的行爲,父母應該怎麼做

承認現狀——被叛逆孩子折磨的不止自己一個人

這裏需要先認清一個問題——被叛逆孩子折磨的人絕對不是你一個,成千上萬的父母都和你有一樣的處境(這一點從很多相關青少年成長問題訓練中心就能看出來,畢竟有需求才有供給。)

這也就要求我們做到一點,即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完美”的孩子做對比(表面的光榮有很強的欺騙性,任何事物都是特殊存在的矛盾體),也不要拿自己的家庭與其他家庭進行比較,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解決自己的難題。

在這裏,動媽借用一下心理學家羅傑斯的話“最奇妙的真理就是,一旦我接受了我就是我現在這個樣子,那麼我就會改變。”

承認了現狀之後,我們就要開始去着手改變一些事情,以便來“改變”我們叛逆的孩子。

理解孩子的叛逆的原因——父母需要具有正確的爲人父母的心態

就如我們文中所說的,孩子叛逆的行爲是爲了維護自己自尊,所以我們很大程度上應該理解這一點,並找出具體的引發其叛逆行爲的事情。

五一期間去表姐家做客,發生了一件事情:晚餐的主食,表姐準備的是米飯。

8歲的外甥說“媽媽,我不愛吃這個,我想吃包子。”

表姐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不是你早上說要吃米飯的麼!”

外甥說:“那是早上,現在是晚上,我現在想吃包子。”

這種事情可能發生的次數比較多,表姐直接發火了,筷子“啪”地往桌子上一放,就說:“你愛吃就吃,不吃就下去,吃什麼包子,不揍你一頓你是不是難受?!”

外甥一聲不吭,悶頭吃飯。整個晚餐過程中,他沒有再多說一句話。飯後,表姐還和我吐苦水說:“你看看,養孩子就是給自己找罪受。一點不省心,天天惹我生氣。”

這種類似的情況,可能很多家庭中都有發生。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是愛孩子的,這種愛支配着我們儘可能的給孩子提供最好的一切,至少這些是我們認爲對他好的。但是,事實結果卻並不理想,孩子們有些時候會覺得“你不愛我,因爲我要的你沒有給我(你給的並不是我要的)”

所以,這裏我說我們作爲父母,應該具有正確的爲人父母的心態,即瞭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理解他們發生叛逆行爲的背後的原因。

冷靜地接受叛逆的孩子——他們只是不知道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

雖然,很多人知道孩子叛逆肯定是有原因和目的的,但是我們很多人還是很難做到喜歡這些叛逆的孩子。

可事實上,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孩子叛逆時試圖與我們對抗、越不讓做的事情越要做,就是故意來讓我們生氣,主要原因就是因爲他們還不知道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這也是爲什麼打罵對於叛逆的孩子不起作用的原因。

在叛逆的孩子心裏,他們與成人是平等的。在他們眼裏,成人對其叛逆行爲的打罵,只是一種成人無奈、無能的體現,即“你打我,只是佔了體能的優勢,但事實上根本不能讓我屈服。”

這也是,爲什麼父母將叛逆的孩子關在自己房間裏,孩子會摔東西或者跳窗逃走的原因。

所以,我們與叛逆的孩子相處時需要做的就是接受這樣的他。然後,在他出現叛逆行爲時,我們第一時間需要做的就是讓自己冷靜,然後試圖安撫孩子,讓他也冷靜。彼此雙方冷靜後,再進行一次“平等”的對話。

這裏以文中寶媽表姐和外甥的這件事爲例。

表姐應該做的不是一聽到孩子提出不一樣的想法(想吃包子)就態度不好,而是應該先冷靜,然後在用平靜的語氣和孩子對話。對於孩子說“那是早上,現在是晚上,我現在想吃包子。”表姐也應該平靜和他講道理,可以說“你看,小姨和姨父都在呢,大家都餓了,你這次先吃米飯好不?明天媽媽做飯前先問問你吃什麼,然後再做,這樣好不好?”,如果孩子還是不同意,表姐還可以這麼做“那大家都餓了,大家先吃。你稍等一下,和媽媽一起做包子給你吃,好不好?”類似於這樣的對話,給孩子一種尊重的感覺,效果其實會好很多。

如果父母不能讓自己冷靜,每次一遇到孩子叛逆行爲就火冒三丈,孩子也會受到影響,也就不會正確的表達自己情緒的方式。長期下去,可能就不是媽媽訓斥,孩子不吭聲了。很可能會發展成“對罵”或者更嚴重的“對打”情況。

對孩子的轉變給予積極鼓勵——弱化孩子的消極行爲

一般來說,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前兩點,孩子的叛逆行爲會減少很多。所以,父母應該在孩子表現積極行爲的時候給予孩子一定的鼓勵。

比如說,之前孩子可能會通過冷戰或者絕食的方式“脅迫”父母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你們不給我買,我就不和你們說話、我就不吃飯”,而現在突然有一天,孩子主動和我們開口交流“我想要那個玩具”。

此時,我們應該先表揚他“你真的長大了,都知道如何與爸爸媽媽溝通了。”然後再去問他爲什麼要那個玩具,只要他能夠說出必須要有的理由,就可以給他買。

反之,如果是沒有任何合理的理由,我們也應該委婉、溫柔的拒絕,如“這個玩具家裏已經有一個了,除了大小不大一樣沒有什麼不同,我覺得你這麼懂事肯定能想明白的,畢竟咱們不能見一個喜歡就買回來,咱們也買不完,你說是不是。”

如果孩子還是堅持想要,那不妨和孩子商量再讓他想想,約定幾天後再次溝通一下。一般來說,可有可無的喜歡的東西,時間過去了,也就沒有那個新鮮勁兒了。

這僅是一個例子而已,類似的鼓勵、表揚方式有很多,如孩子幫助做家務不再排斥、或者孩子給父母送了什麼禮物時,我們都應該發自內心的表達自己的感謝。而不能把思維侷限在孩子這麼做是應該的這種消極想法上面。

不要和孩子做“權利”之爭——父母和孩子做鬥爭永遠都是輸

還有一種最要不得卻又最常見的思想,即很多父母在孩子產生叛逆行爲時,心裏想的都是“我還不信我治不了你”。

很多父母在發現孩子有叛逆行爲時,第一反應就是“這孩子不聽話”,然後就開始想讓孩子聽自己的。剛開始可能還有理智,但隨着孩子叛逆行爲的升級,家長的理智就剩一點“我是你爸/媽,你不聽我的?我不信治不了你”

正是這種“權利”之爭,往往將矛盾激化了。

同時,父母也忽視了一點,就算贏得了這次的“戰爭”,孩子表面上聽我們的了。安知,他心裏到底怎麼想的?內心對我們此次的行爲是愛還是憎?我想當時的情況下應該是憎居多吧?那對於愛孩子的我們來說,是不是得不償失了呢?

而如果這次“戰爭”孩子們贏了,那以後孩子就會知道何種叛逆的行爲會讓父母讓步。

所以,永遠不要和孩子做“權利”之爭,因爲怎麼爭,父母都是失敗的一方。

總之,對於孩子的叛逆行爲,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依靠冷靜、堅定和非控制的態度讓自己和孩子的情緒穩定。然後,我們再去反思孩子叛逆的原因,理解孩子的叛逆行爲,接受這個叛逆的孩子。在此基礎上,再與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去溫和地溝通。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