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不及格”媽媽,纔是更好的媽媽

“不及格”媽媽,纔是更好的媽媽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太勤快了,我像伺候‘祖宗’一樣伺候孩子,結果真的把他變成了‘祖宗’”。

我們常常在愛的名義下,不知不覺步入愛的誤區,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利,甚至傷害了孩子未來的翅膀。家庭條件越來越好,家長對孩子的愛護倍增,要啥有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特別是一些爺爺奶奶,愛孫心切,就更加溺愛了。

說到這裏,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詩:

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爲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

1

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與其說是我在照顧他,不如說是他在照顧我。

過馬路的時候,我需要他拉着我的手,因爲我怕湍急的車流;

進餐廳的時候,他會率先幫我拉開門,因爲我每次開門都很費力;

在我發胖的時候,他會說“媽媽你是世界上最瘦的人”,因爲怕我自卑傷心;

在我生病的時候,他會讓家裏人都小聲說話,不要吵到我休息;

我想我是一個享受着孩子照顧的,“不及格”的媽媽。

“不及格”媽媽,纔是更好的媽媽

前陣子看到一句話很暖。

準爸爸對即將分娩的妻子說:生個女兒,我照顧你們倆;生個兒子,我們倆照顧你。

我想每個女人,都幻想過高大的丈夫和兒子,圍在自己身邊,愛自己、保護自己;我們也幻想過有個貼心的小棉襖,陪自己聊八卦、聊心事,永遠和自己站在“統一戰線”。

可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習慣了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卻忘了讓他們照顧我們了?

我們給孩子洗衣做飯,卻忘了讓他們知道做家務是一件很繁瑣的事情;

我們給孩子輔導功課,卻忘了告訴他們上學很辛苦,但爸爸媽媽工作也很辛苦;

我們陪孩子嬉戲玩鬧,卻忘了告訴他們自己週末也真的很想睡個懶覺;

我們太努力,努力想做一個“滿分媽媽”“滿分爸爸”,卻將自己的努力藏在背後,讓孩子將一切當做理所應當。

“不及格”媽媽,纔是更好的媽媽 第2張

2

我的孩子,沒有所謂“完整”的家庭。

取代“滿分爸媽”的,是一個“滿分爺爺”。

孩子的爺爺,是一個細膩到極致的老人,他將自己每天的行程安排的滴水不漏,接送孩子之餘,還包攬了家中一切家務,並且爲了孩子的成長,幾年如一日,每晚爲孩子準備雞蛋牛奶,哪怕有時孩子嚷嚷着要吃雞蛋,只是爲了多看會電視。

在我接觸過的爸爸媽媽中,沒有一個人,能像爺爺那樣,將孩子照顧得那麼無微不至。

除了生活上的照顧,爺爺還特別注重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發現、表揚孩子每一個優點,不許奶奶對孩子有任何大聲斥責,自己的“暴脾氣”也在孩子面前消失無蹤。

面對這樣的“滿分爺爺”,我和孩子爸爸,都是“不及格父母”。

可是,這樣一個讓我們無地自容、無比感動的爺爺,卻得不到孩子的親近和尊重。

無論我們多少次告訴孩子爺爺的辛苦,要孝順爺爺,孩子在面對爺爺時,總是很任性妄爲、肆意頂撞。

“不及格”媽媽,纔是更好的媽媽 第3張

3

我們小時候,學過一首兒歌,叫《好媽媽》。

我的好媽媽

下班回到家

勞動了一天多麼辛苦呀

媽媽 媽媽 快坐下

請喝一杯茶

讓我親親您吧

我的好媽媽

可是現在,當孩子說“媽媽你辛苦了”的時候,我們習慣說“不辛苦,不辛苦,你懂點事我就不辛苦了”;

當孩子想要幫忙洗碗、掃地時,我們連忙制止,說“你看你,把衣服都弄髒了,一邊玩去吧”;

孩子,都是好孩子,是我們,讓他們變得不懂事。

“不及格”媽媽,纔是更好的媽媽 第4張

北京師範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教授、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同時也是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的邊玉芳教授做過一個演講。

她說:把溺愛放在大環境下,實際上不僅僅是指“包辦代替”,也包括“過分注意”、“輕易滿足”、“大驚小怪”、“剝奪獨立”、“害怕哭鬧”、“當面袒護”等等。

過分關注,使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享受特殊待遇,讓孩子會太以自我爲中心;

輕易滿足,總是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孩子就不懂得體貼他人,也會變得不珍惜物品,浪費金錢,學會攀比;

大驚小怪,孩子受了一丁點傷,就驚慌失措,大呼小叫,讓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孩子,變得懦弱嬌慣,怕累也怕痛;

剝奪獨立,時刻把孩子圈養在身邊,把孩子變成自己的小尾巴,讓孩子變得在家裏橫行霸道,在外面膽小如鼠;

害怕哭鬧,孩子一哭就投降,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在孩子心裏埋下自私、無情、任性的種子;

當面袒護,在家庭成員管教孩子時,護着孩子,讓孩子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無法養成正確是非觀念。

“不及格”媽媽,纔是更好的媽媽 第5張

4

所以相比做一個無微不至的“滿分媽媽”, 我在努力做一個“不及格媽媽”。

“不及格媽媽”,對孩子“疏”於照顧

孩子雖然小,但他需要自己起牀,自己穿衣服,吃飯時幫大人擺好碗筷,最後一個吃完飯,要把自己的碗刷好;

我們都知道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真正在生活中貫徹到底,實在太難。有時候,是因爲自己的“不忍心”,有時候,是因爲老人的一句“他還小”。但是,如果我們不能“狠下心”,孩子怎麼能擺脫依賴心理,養成獨立、自主的人格呢?

“不及格”媽媽,纔是更好的媽媽 第6張

“不及格媽媽”,不總和孩子站在同一邊

“媽媽,爲什麼老師不給我小紅花?”

“媽媽,爲什麼同學們不選我做班長?”

這時我們不要說“是他們太偏心,寶貝你在媽媽心裏是最棒的。”

而是要在肯定孩子的優點和努力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學會面對挫折,找到自身的不足,並勇敢面對下一次挑戰。

試試引導孩子:“爲什麼呢?我知道寶貝是很棒的孩子,但我們可以更好對不對?”怨天尤人,責怪學校和同學,只會讓孩子唯我獨尊,聽不進任何批評建議。

“不及格媽媽”,會“狠心”給孩子立規矩

孩子身上的一些小毛病,例如浪費、駝背、做事拖沓等,我們指出來,並慢慢幫他糾正就好。

而有些問題,需要嚴肅處理,例如不尊重人、不講社會公德、爲人自私霸道等。孩子不懂得自己的做法有什麼危害性,所以在問題第一次發生時,首先不要給孩子打標籤,說“你怎麼這樣不尊重人,不講公德?”,而是要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的,你這樣做會傷害到其他人,不要再這樣做了。

當孩子第二次犯錯時,就要爲孩子立下一些規矩,例如:媽媽告訴過你這樣不對,你再這樣,媽媽就要罰你少玩一小時遊戲了。

“不及格”媽媽,纔是更好的媽媽 第7張

“不及格媽媽”,愛邀功,也求回報

母愛很偉大,我們經常因爲愛孩子,就忽略了做個“愛邀功”的媽媽。

在陪孩子背了一下午英語時,告訴他自己很渴很累,請他爲你倒一杯水;在做完飯洗完衣服拖完地後,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腰痠背痛,必要時讓他們也嘗試一下腰痠背痛的感覺;在我們工作上遇到問題時,不掩飾自己低落的情緒,讓孩子明白大人也會遇到很多難題,也需要有他的安慰。

讓孩子懂得父母的不易,孩子才能學會體貼感恩,而不是將父母的付出,當成是理所應當。或許,努力做一個這樣“不及格”的媽媽,才能養出一個“滿分”的娃娃。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