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爸爸對家庭的態度,會這樣改變孩子的一生!

爸爸對家庭的態度,會這樣改變孩子的一生!

來源:育娃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果說當母親可憑天性,當父親卻往往需要違反天性,這意味着好父親必須做出犧牲,還得像一個孩子那樣思考、行動,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的孩子。擁有一個好父親的品質,讓孩子更快樂、更健康、也更成功。

01

父親對家庭的態度

影響孩子的職業生涯

看《歡樂頌》第一部的時候,曾跟一個朋友談起樊勝美能力其實很強,如果好好發揮,不至於被定爲成“辦公室油條”,怪可惜的。

朋友點頭,說這裏拍得很真實。樊勝美全家都只知道從她身上吸血,怎麼可能養出獨立進取的孩子。

朋友還說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公司裏畏手畏腳,得過且過的員工裏面,多數家裏都有個控制慾強,讓孩子很害怕的父親。

而那些在公司裏面總是頂撞領導、同事,喜歡給別人挑毛病,在背後說公司怎樣讓他不滿的員工,相處久了就會發現,多半跟家裏關係也糟糕。

所以“這些年,招聘的時候也會先問問那些投簡歷的人,父母大概是做什麼的,跟爸爸媽媽關係怎麼樣。”

後來看過一篇心理學方面的文章,證實了朋友的觀點,並且把對孩子職場的影響主要歸因於父親。

文章解釋,父親代表規則,領導,權威,孩子進入職場之後,會在潛意識部分,不知不覺的把領導,看做是自己的“父親角色”。也就是說,孩子會在職場中,把自己家庭中對父親的那種認知和態度轉移到領導身上。

那就不難理解,害怕父親,看見父親恨不得躲着走繞着走的孩子,會在職場中唯唯諾諾,隱藏自己的想法,極力避免跟領導發生任何衝突。而那些看不起自己的父親,隱隱討厭自己父親的孩子,會有意無意的跟領導對着幹,暗地裏想看公司的笑話。

國外研究者還曾做過另外一項實驗,他們觀察了326名7-10歲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研究家務活的分佈情況對孩子們職業選擇的影響。結果發現:

爸爸不做家務的家庭,女兒記憶裏就會留下男女不平等的意識,繼而在選擇職業的時候,只敢選擇諸如教師、護士之類的偏女性傳統職業。

爸爸主動分擔家務,照顧孩子的家庭,女兒在選擇職業時,就不會受性別思維的束縛,她們敢於挑戰軍官、CEO之類的傳統男性職業。

也就是說,爸爸對孩子職業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不僅影響着孩子的職業選擇,也影響着孩子在進入職場之後對待領導,對待團隊的態度。影響着孩子整個的職業生涯。

一個家庭如果希望孩子成爲成功的,有主見,有創新能力的人,那麼最先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的爸爸成爲孩子心中可信可愛的夥伴。

爸爸對家庭的態度,會這樣改變孩子的一生!

02

父親對家庭的態度

影響着孩子的感情生活

幾年前接觸過一個90後的小姑娘,年紀不大,但是情感生活相當豐富也相當坎坷。總是想找踏實的靠譜的男朋友,但又每次都對形形色色的“渣男”動心。

曾經問這個小姑娘,既然你已經知道男朋友對你不忠,而且也沒有把你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爲什麼還這麼委曲求全?

她回答:“我就像個流浪的小貓小狗,有人喂口吃的,摸一把抱一會已經不錯了,不指望誰把我抱回家養着。”

一個正當妙齡,長相甜美的姑娘,竟然自比成流浪的小動物。並在感情中如此輕視自己。通常,就是原生家庭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

姑娘父母很早就離婚了,離婚原因就是姑娘父親出軌。她父親是個蠻有魅力的人,愛旅行懂攝影,唱歌跳舞樣樣在行。母親比較內向,不太愛說話,也不太愛出門。

小時候父親經常帶她去玩,父親身邊有個阿姨沒事兒也經常逗她。後來才知道,父親跟那個阿姨在一起了。

父母離婚之後,父親很快再婚。母親則變得暴躁易怒,動不動就跟她說父親的種種不是,並要求她一起大罵父親。她不忍母親傷心,只敢偷偷想父親,行動上卻極少跟父親的聯繫。

她說:“適應沒有父親的生活,就像適應一種殘疾,當時很痛很痛,後來就沒感覺了。反倒覺得媽媽一直嘮嘮叨叨過不去,真可憐。”

這個姑娘痛恨出軌,但是卻寧願折磨自己,也不願意提分手。是父親讓她認爲,出軌是男人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自己想得到愛,就必須忍受。

這個姑娘的故事有點極端,但絕非個例。父親對一個孩子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養育者,更是一個女孩子生命中第一個男性形象,女孩子跟父親的關係,就是他們生命中第一段與男性建立的關係。

這個關係是否親密,是否健康,是否讓孩子感覺到安全自在,都影響着她日後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的狀態。

對一個女孩來說,“要嫁給一個爸爸一樣的人”和“以後一定不能嫁給爸爸一樣的人”,心理上所承受的壓力,是截然不同的。而對於男孩子,他們會不自覺的把父親當成是一個模板,父親在家中大男子主義,不做任何家務,孩子在婚姻中也會如此。父親在家中懂得照顧妻子,體諒妻子,孩子成人之後在婚姻中也多半會是個好男人。

一個家庭如果希望孩子婚姻更幸福,尋找的伴侶更可靠,那麼最先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的爸爸成爲媽媽身邊的好丈夫,成爲孩子心中好男人的模板。

爸爸對家庭的態度,會這樣改變孩子的一生! 第2張

03

父親對家庭的態度

影響着孩子的處世方法

前段時間,朋友圈裏好多朋友都在轉發央視拍的一個紀錄片,叫做《鏡子》。片子不長,只有90分鐘,裏面記錄了幾個被父母當成“問題少年”送進訓練營的孩子的故事。

其中有個叫澤清的孩子讓人印象深刻。這個孩子才只有14歲,本該在學校裏安心讀書的他,卻整日沉迷於在網上下軍旗。已經輟學很久了。

澤清的媽媽是高學歷的醫務工作者,還出國進修過幾次。澤清的爸爸社會地位也頗高,家庭生活條件可以算中等偏上。

按道理來說,家庭應該蠻幸福的,但是澤清媽媽面對央視的鏡頭,卻淚流滿面的講述自己被14歲兒子暴打的經歷。

她說兒子下軍旗一直在上網,她怕兒子餓,就給兒子把飯菜端過來。兒子居然罵她賤。還抓着她的頭髮把她的頭往牆上撞。

有一次她因爲發出聲音打擾了兒子玩軍旗,兒子打了她很多下,她大聲求救,丈夫就在旁邊主臥牀上躺着,懶得管。最後兒子用凳子砸了她幾下之後,丈夫纔不耐煩的從牀上起來,把他們拉開。

記者採訪澤清的爸爸,澤清爸爸居然認爲自己的孩子需要改變,自己沒有什麼要改變的。然後指責自己的妻子,什麼事兒都嘮嘮叨叨的沒完,很煩。說不過妻子的時候,他會選擇暴力解決。

暴力,讓做丈夫的他得到了短暫的清靜。可是,卻讓做父親的他,養出了一個凡事靠暴力解決問題的兒子。兒子是他的一面鏡子,他卻堅信是鏡子出了問題。

也許澤清的媽媽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變,需要調整,但造成澤清的暴力和執拗的,卻還是澤清的爸爸。

一個父親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一定是會影響到家裏的孩子的。遇到問題喜歡訴諸暴力,大吼大叫的父親,一定會有一個性情急躁,沒有耐心的孩子;遇到問題喜歡沉默不語,用遊戲、悶酒逃避壓力的父親,一定會有一個優柔寡斷,不善溝通的孩子。遇到問題剛愎自用,不考慮他人感受的父親,一定會有一個內心叛逆,缺乏理性的孩子。

一個家庭如果希望孩子待人更友善,處世更通達,那麼最先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的爸爸成爲一個情緒穩定的人,一個樂觀積極的人。

做父母,不需要考試拿證,但卻是一份一輩子的事業。也許不是每一個父親都有條件讓孩子去最好的學校,玩最好的玩具。但每一個父親,都可以儘量去給孩子一個肩膀和一份關愛。父親對家庭的態度裏,藏着孩子未來的人生。

爸爸對家庭的態度,會這樣改變孩子的一生! 第3張

04

11條好爸爸祕訣

你做到了多少?

1. 爸爸是孩子最好的玩伴。應該發揮自身體能好、愛運動的優勢,帶孩子多做體育運動。運動影響孩子的時間感知、動作預測以及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家有小寶寶,可以多玩拋高高、盪鞦韆、滑滑梯之類的遊戲。孩子大一些,可以帶他跑步、打球、游泳、戶外登山。養成孩子運動習慣的同時,鍛鍊他的冒險精神。

2. 轉變心態,把自己當成育兒合夥人,而不是媽媽的小助手。多跟孩子媽媽溝通,爭取更多自主權,別讓媽媽在養孩子的道路上孤軍奮戰。可以從承擔起一部分固定的養娃任務開始,小到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大到接送孩子上下學。

3. 給孩子探索空間,鼓勵他勇敢嘗試。爸爸帶娃能彌補媽媽帶娃的過度保護,讓孩子願意邁出嘗試的第一步。比如,在孩子騎自行車時,媽媽們會擔心,“摔下來怎麼辦”?爸爸們不會太乾涉,還會在旁邊喊:“加油,再快點!”這樣的爸爸帶出來的孩子,膽子更大、運動能力更強。

4. 跟孩子聊天時,多用成人語言。媽媽傾向用“娃娃語”,比如“吃完飯飯,我們去睡覺覺”;爸爸要多說成人語言,比如:“快來吃飯,然後去睡覺。”起初孩子可能難理解,但這個方法鼓勵了他們開動腦筋分析、猜測,恰恰多了一個掌握複雜句子和更多詞彙的機會,對提高語言能力有幫助。

5. 也許你很忙,但不要因爲愧疚,給孩子太多物質補償,陪伴質量比時間更重要。多和孩子玩耍,每次陪伴加倍用心,不要摻進其他事情,比如接電話、看手機、回郵件等,要在輕鬆愉快的互動中拉近距離。

6. 出差頻繁也沒關係,多跟孩子打電話、聊視頻。擔心對孩子的情況瞭解少、沒話說?記得提前求助另一半,瞭解孩子的近況。給孩子傳達這樣一個想法:雖然我不在你身邊,但你的一切我都關心。

7. 在遊戲中關注孩子的需求和反饋,積極傾聽孩子的建議。這種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會表現出更少的攻擊性,更受他人歡迎。

8. 定製專屬父子閱讀時間,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哈佛大學研究顯示,孩子跟爸爸讀書受益會更多。在閱讀過程中,男性更容易引發發散性思維,以及更有想象力的討論,對孩子的語言發育有幫助。

9. 要用成長型心智養孩子。表揚孩子,應謹記以下三招:表揚努力,而非聰明;表揚過程,而非結果;表揚成長,而非表現。

10. 爸爸常帶娃,越帶越會帶。人的大腦發展符合“用進廢退”原則,指的是經常使用的腦網絡神經元突觸會越來越發達,不經常使用的會逐漸退化。在養孩子這件事上,這個原則同樣適用,爸爸放心大膽帶娃,不僅心態上越來越願意,能力上也越來越適合做“超級奶爸”。

11. 如果因爲其他原因,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缺失了“父親”這個角色,千萬不要對孩子隱瞞“爸爸缺位”這個事實。因爲對待單親家庭的態度,比單親家庭本身更重要,可以藉助家族、朋友、媒體中的“父親”榜樣,講給孩子聽,讓他感知到什麼是父親。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