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教養,從對孩子好好說話開始

教養,從對孩子好好說話開始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場景1

孩子:媽媽,我想看電視。

媽媽:作業做完了嗎?

孩子:沒有。

媽媽:那你還想看電視呢?一天天就知道看電視,

怎麼沒見你學習這麼用心呢?

場景2

孩子:媽媽我想買這個玩具。

媽媽:不行,家裏都一堆了,不能買。

孩子:我就要買,就要買!

媽媽:再不聽話,小心我揍你。

場景3

媽媽:寶貝兒,多吃點青菜。

孩子:我不愛吃芹菜,韭菜也不好吃。

媽媽:不喜歡吃也得吃,蔬菜有營養。

孩子:我不吃了。

媽媽:你不吃試試?必須吃完,

我夾多少就得吃多少。

教養,從對孩子好好說話開始

好好說話,是父母留給孩子的一件穿越童年歲月的生命禮物。

父母在孩子心中種下悅耳的基調,孩子就會說動聽的話;父母在孩子心中埋下的是刺耳的噪音,孩子難免會說難聽的話。

如果想養育一個陽光快樂、溫暖動人的孩子,父母必定要先學會“好好說話”這一課。孩子不是成年人,和他們溝通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父母應該以“同理心”立場說出感受、表達需求以及尋找解決辦法。

具體來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 把“不可以”換成“可以”:

不可以看電視。

不可以玩手機

不可以吃糖。

……

換位思考,誰也不喜歡被命令或被強迫,所以,不防嘗試說:“寶寶你特想看電視對不對?要不然,我們約定,我們每天可以看半小時電視。半小時哦,可以嗎?”

“我們或許可以做其他事,比如可以一起畫畫,可以嗎?”與其說“不許做什麼”,倒不如說“可以做什麼”,不但尊重孩子,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教養,從對孩子好好說話開始 第2張

② 對孩子講道理的時候,

加上“你覺得這樣會不會更好?”“好嗎?”

等試探性詞彙:本來是唐僧式的說教,

可一旦加上這條尾巴,

孩子會覺得自己受到尊重。

有商有量的說話方式,

讓孩子覺得自己也有話語權。

③ 少用“你”開頭說話,多說“我”。

多說“你”,會陷入不斷責怪孩子的怪圈,

多說我,則指引孩子關注別人的感受。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你怎麼這麼笨……

你怎麼這麼愛哭……

而從“我”出發更容易讓孩子明白,

你與他的共情——

我有點着急,寶寶到底是哪裏不懂?

我有點困惑,寶寶爲什麼哭呢?

這樣做,

更容易引導孩子去認知自己的情緒,

幫助孩子準確地感知和

理解自己的喜、怒、哀、樂。

教養,從對孩子好好說話開始 第3張

④ 多用“我們”、“咱們”來立規矩和提要求,

這是對父母和孩子共同提出的規則,

不是一方掌控一方,需要“我們”共同遵守,

則孩子容易接受。

每天,我們可以玩半小時遊戲

每天,我們可以吃兩顆糖

放學回到家,我們先做完作業再玩

……

⑤ 批評孩子的時候,只對事不對人,

擅長讓順勢而改:

孩子做錯事,或調皮與淘氣起來,

讓人失去耐心。

有的父母往往不自覺地攻擊孩子本身。

這樣做只會讓父母窩火,孩子傷心,

絲毫不能解決問題。

“怎麼教都教不會,你怎麼那麼笨?”

“飯都不會自己吃,你說你還會什麼?”

“除了哭,你還會什麼?一點用都沒有。”

……

這些空抱怨不能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

反而會困擾孩子:

我是家裏的累贅!我是爸爸媽媽的負擔!

著名心理學家法迪斯說:

“在孩子學會語言之前,

他們是從感情的氛圍中得出自己的結論的———

這個世界是一個令人憂慮、憤怒的地方

還是一個安全、愉快的樂園。

試想,帶着包袱的孩子,

怎能擁有一個樂觀開朗性格呢?

教養,從對孩子好好說話開始 第4張

⑥ 把“你明白我的意思嗎”換成

“你知道要怎麼做了嗎”。

前者咄咄逼人,孩子即使不明白,

也會點頭說自己懂了。

下次肯定依然再犯,

因爲孩子壓根就沒弄明白該怎麼做。

後者則可以引導孩子去發散思考,

最終達成共識,確立規則。

⑦ 不要試圖每次都去說服孩子,贏了道理,輸了關係。

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家庭氛圍纔是最重要的。有時候,孩子心裏已經明白了,卻固執不肯認錯,那就完全沒有必要聲嘶力竭定要孩子點頭認錯。

畢竟,孩子和自己的關係纔是一輩子的。另外,與孩子好好說話,還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別吼,別罵,低聲說話。千萬別企圖用“凶神惡煞”和“大吼大叫”馴服孩子。把聲音放低,溫和而堅定,不刻板說教,而是——深深的話,淺淺地說;嚴肅的話,幽默地說;悲傷的話,搞笑的說。

二是蹲下來,抱抱他。情緒化是兒童成長階段的共同特點,因爲孩子還不具備控制情緒的能力。

父母要做的不是爭奪話語權,而是蹲下來和孩子好好溝通。你的一個擁抱或一個鼓舞的眼神,對孩子來說都非常重要。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遷移默化中影響着孩子。今天我們對孩子說了什麼樣的話,可能決定了他明天會成長什麼樣的人。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爲自己的觀念。

語言看似無形,但當它從我們口中出來時,卻有着強大的隱形力量。用得好,它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與孩子之間的聯結與溝通,孩子會因爲你的話而感覺到愛。

反之,不好的話則可能讓孩子感覺到冰冷的拒絕與指責。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跟孩子好好說話,用“愛的語言”溫柔陪伴,

他才能生根發芽……從今天開始保持耐心,與孩子好好說話吧。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