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寶寶打針也有心理學

寶寶打針也有心理學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a成長案例

寶寶打針也有心理學

一位年輕媽媽向我訴苦:三歲的兒子從小怕打針,平時只要他不乖,拿“打針”嚇唬他,總是能立竿見影地奏效。但最近兩次去打預防針,兒子就像變了一個孩子似的,一進醫院就哇哇大哭,我跟他說“不疼、別怕”他反而鬧得更厲害、哭得更起勁,一路掙扎,實在沒辦法了,我和護士兩個人摁住他,另一位護士才能把針扎進去。上次因爲掙扎得太厲害,一針打了兩次。回來後,他半天不吃不喝不理我,我又氣又急又心疼。爲什麼我的兒子鬧得那麼激烈,像蒙受了天大的冤屈,不像別的孩子稍微哭兩下就好了。有什麼辦法讓孩子不怕打針?

  b心理解析

出於人體自我保護目的,肌體對疼痛的自然反應,害怕打針是再自然不過的本能反應。加上醫院陌生的場景,戴着口罩、穿着白大褂的護士,各式各樣的針管、儀器容易激發幼兒的恐懼心理。正常情況下,打針留給身體的疼痛感,以及疼痛所帶來的恐懼,大部分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撫慰、幫助下忍受和克服。

可是,這位媽媽平時用來嚇唬孩子的語言,會讓孩子的感覺通過想象被不恰當地強化和放大,本來可以忍受的感覺變得難以承受了。並在無形中給兒子傳達了一種信息:不乖的孩子就要打針。打針這件事被賦予了一個新的意義,這相當於間接地給孩子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孩子的理解是片面的,打針帶有懲罰的意味,那麼生理上的疼痛,就會帶來一種心理上的疼痛和恐懼,認爲自己不是壞孩子卻被無故處罰了,感到委屈生氣甚至仇恨。三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意識,正處在第一反抗期,激烈的掙扎是表達對家長的反抗。

  c指導建議

父母在幫助孩子克服打針等恐懼心理時,注意做到“三不和三要”。

1.不要用打針來嚇唬寶寶。很多時候孩子對於一些事物莫名的恐懼就來源於家長平時的“恐嚇”。別利用打針這件事說事,以此要求他去做家長想要他完成的事情。

2.不要用好處誘騙孩子。告訴他打針媽媽給你買玩具,帶你去公園等,如果你這次成功了也給孩子實現了諾言。那麼下一次呢,每一次你都要用東西做誘餌嗎?如果你沒有實現諾言,就是欺騙,並且以後你再這樣做都不會成功。

3.家長不要焦慮。家長在陪着孩子去打針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爲心疼孩子而流露出難過、焦慮,孩子看到後就會被這種情緒所感染,變得害怕起來。媽媽先調整自己,在打針的過程中,媽媽自己要做到平靜、鎮定。

一要如實告訴孩子打針的原因和痛苦。

要求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給孩子一個解釋,不能因爲你是大人就覺得孩子應該聽從命令,要耐心地告訴他:生病時,打針可以治病;打預防針可避免你得病,吃更大的苦頭。同時,對疼痛的認可很重要。寶寶打針的時候,很多家長會說“不疼不疼”,幼兒內心會產生很大的矛盾感,他也許會想:分明就是很疼,媽媽爲什麼非要說不疼呢?這就否認了孩子的感覺,要讓寶寶知道,對打針感到疼、感到害怕都是正常的。這個時候媽媽最好說:“是的,有些疼,媽媽知道。”提供給寶寶更多支持性的撫慰,可以重複說“媽媽知道了,媽媽在這兒呢”等語句。對打針這個事件不放大不縮小,真實的告訴孩子打針的感受,哭泣和害怕也是被父母所接納和允許的。

二要巧用遊戲脫敏打針恐懼。

對嬰幼兒講道理是無濟於事的,遊戲是幼兒最能接受的方式。平時可以多和孩子玩打針的遊戲,角色互換輪流扮演醫生和病人,認真投入的遊戲情境可以幫助孩子獲得一種心理上的“脫敏”。

三要及時稱讚和強化。寶寶打完針之後,家長一定要稱讚他,並記得強化孩子能克服疼痛的感覺。可以說:“你看,剛纔雖然有點痛,但你可以勇敢地克服它,就像一個小英雄!”給寶寶傳遞勇敢、堅強的正面期望,父母強誘導性的、正面的語氣往往能夠激發寶寶自我控制的能力,使自己的形象符合父母的期望。

  d專家觀點

成長的很多小事裏,都藏着大學問。媽媽撫養孩子過程中,會對孩子有很多無心或隨意的評價,比如:你真笨、打針都怕沒出息……不斷地提醒孩子,像咒語一樣一遍又一遍,或者不斷發生打針這類讓孩子身心“疼痛”委屈反抗的生活事件,天長日久,孩子就會接受並認同媽媽的評價,認爲自己不聰明、不能幹,長大後往往成爲競爭失敗者。這就是我在心理諮詢中常見的,中了“媽媽的咒語”的人。檢查一下,你的媽媽有沒有給你施加過這樣的咒語?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